香港的教育法律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经济繁荣,其教育系统也独具特色,具有较为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香港的基本法律,在《基本法》中对于教育管理,教育与宗教的关系以及学校的自主性和学术自由作了相应的规定。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原有教育制度的基础上,自行制定了有关教育的发展和改进的政策,包括教育体制和管理、教学语言、经费分配、考试制度、学位制度和承认学历等政策。
”“宗教组织所办的学校可继续提供宗教教育,包括开设宗教课程。
”“各类院校均可保留其自主性并享有学术自由,可继续从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招聘教员和选用教材。
”
香港的教育法律是香港立法机构制定的法律或认可的附属立法,即由香港立法局制定的法规,按照其法律的地位、适用的范围及有效功力可分为三级,从高到低的次序为“条例”“规例”“则例”。
现行的香港教育法律有《教育条例》《幼儿中心条例》《专上学院条例》《教育规例》《幼儿中心规例》《小学资助则例》《中学资助则例》《学徒条例》《学徒规例》等,还有具有法律效力的绿皮书、白皮书以及教育委员会或者教育统筹委员会提出经港府批准后执行的各种政策性文献(《报告书》)。
此外,各大学和众多法定的教育机构,均有各自专
门的条例,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教育法律体系。
其主要内容为:义务教育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教育面临人口激增,学龄儿童失学率高的严峻形势。
为了解决教育危机1954年港府制订了《小学扩展七年计划》,“集中所有资源和人力,发展小学教育”的策略,并采取“按部就班,分层解决”的策略,确定先小学后初中,再高中、大学的投资,目标和发展步骤。
进入六十年代,香港仍然把发展和普及小学教育作为重点。
自此,香港小学教育开始步入有序发展的轨道。
1965年4月港府发表《1965年白皮书:教育政策》指出“所有教育政策的最终目标,必须以家长及社会能负担之费用,为每个儿童提供其所能接受的最佳教育”,1971年,由香港立法局及财务小组批准通过实施免费小学教育,并同时通过《1971年教育法案》,“年龄不满14岁的儿童,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而拒绝送子女入学者,可予控告,并可判罚款或入狱”,从法律的角度保证了小学免费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
自1971年实施普及小学免费教育后,七十年代,香港的教育战略重点转向中等教育,港府于1973年提出了《教育委员会对香港未来10年内中等教育扩展计划报告书》。
经广泛征求意见并经立法局会议通过,正式颁布了《1974年白皮书:香港未来十年之中等教育》。
按照该白皮书规定“到1979年时对所有儿童提供九年免费教育”,即小学6年,初中3年,合计9年,也称“九年免费强迫教育”。
结果这一目标在1978
年9月便提前实现。
高等教育
香港高等教育的特色即为自主管理,学者自治,这是依法治教,依法办学的基本前提。
香港的7所大专院校,除了经费由三个大学及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分配及审批外,行政管理上是独立自主的。
但这类能颁发港府承认学位的大专院校,在创办之前,便要由立法局通过一项法例。
如“香港大学条例”“香港中文大学条例”之类,这些“大学条例”与“学院条例”属于香港法律,是各高校自主管理的法律保障。
“大学条例”或“学院条例”明确宣布大学或学院为一法人团体,并规定大学(或学院)校董会为大学(或学院)的“最高之管理及执行机构”,管理及控制大学(或学院)的事务,方针及职权,控制及管理大学(或学院)的财产及财政等。
“条例”还规定大学(或学院)内部其他管理委员会与管理人员的职权范围与相互关系。
香港各高校根据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权力,进行自我管理。
各高校由于有了自己的专门“条例”,从而合法地成为相对独立的自治团体。
此外,各大学还根据大学条例的要求制定一些具体规则。
如中文大学有“全日制本科课程入学规则”、“全日制本科生总学则”“兼读学士学位课程入学规则”、“研究生总学则”还有“医学博士课程规则”和“哲学博士课程规则”等等,使教育当局、办学人员、教育工作者及学生都有法可循,照章办事。
语文教育
1974年1月11日《法定语文条例》经立法局通过,规定“英文及中文为香港法定语文,以供政府或任何公务员与公众人士之间在公事上来往时之用”,并规定法定语文均具有同等地位。
1984年,教育统筹委员会成立,在其第一号报告中提出建议:采用何种语言教学,仍由学校自行决定,但鼓励个别学校采用中文为教学语言。
1982年《香港教育透视——国际顾问团报告书》对香港的教学语言提出两点:
1.母语教学是教与学的最佳语言。
2.政府应颁令以广州话作为中一至中三的教学语言。
进入九十年代,政府决心要把困扰本港多年的教学语言问题加以解决。
1990年,政府发表了《教育统筹委员会第四号报告书》提出了母语教学的重要与成效,建议考虑是否需要采用更有效的措施,以达到鼓励学校使用中文教学的目标。
香港回归后,所有中小学都采用母语教学。
教师教育
香港政府重视教师的培训。
香港回归前,有不少香港政策文献涉及到师训师资问题,包括“1963年的教育委员会报告书,1965年的
教育政策白皮书,1966年的Simson研究,1973年的中等教育扩展绿皮书,1974年的中学教育白皮书,1977年的高中及专上教育绿皮书,1978年的高中及专上教育白皮书,1982年的国际顾问团报告书,以及在1984-1997年期间教育统筹委员会发表的第一号至七号报告书”。
1984年,港府成立教育统筹委员会,教育统筹委员会在1992年发表第五号报告书,提出要改善香港教育的素质,当务之急是提升师资教育的见解。
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香港师训和师资咨询委员会(简称师资会),其负责师资教育课程及在香港担任教师的认可资格,向政府提供权威意见。
香港回归之后,特别行政区政府对提高教师素质问题非常重视。
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师资培训制度包括鉴定教师学历、资格、进修和薪酬。
1997年10月8号,董建华的首份施政报告中指出“办学基础最重要的是培养高素质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
规定“所有新入职教师必须持有学位和受过师资训练”。
在香港教育学院设立“语文教学中心”,培训和再培训语文教师,逐步要求入职及在职教师符合所需的语文基准,利用50亿港元的优质教育基金能够鼓励各种形式的在职教师培训发展工作,帮助教师掌握教育的咨询科技等。
教育质量
自从1978年实行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之后,香港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普及教育。
政府也曾在1978年的报告书《高中及专上教育发
展白皮书》中提出希望:在八十年代能在教育的质和量上有所提高,但没有提出具体措施。
八十年代末,量的需求已达标,但质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教育社团和教育工作者纷纷提出意见,要求采取措施,提高教育质素,教育统筹委员会的第三、四、五、报告书以及教育署的一些文件,都就提高教育素质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主要包括《香港学校教育目标》、《学校管理新措施》、《目标为本课程》。
1991年,港府颁布《学校管理新措施》,是提高九十年代教育质量的首项政策,《学校管理新措施》共18项建议,概括为四方面内容:第一,促使教育行政及咨询机关清楚界定他们担任的角色和职责,以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促使办学团体、校董会、校长做到工作正规化和制度化,加强透明度,使之有利于对学校和教职员的监管。
第三,给予学校运用资源的酌情权,使学校管理权力下放,有利于发挥学校的积极性。
第四,推动试验计划,促使各项建议落实。
1993年9月,教育统筹科发表了《香港学校教育目标》,务必使教育的改革朝着优质而发展。
《香港学校教育目标》列了15个主要的目标,其中一项基本目标是“学校教育服务应令每个儿童的潜质得以发展,日后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关注社会事务的成年人,具备知识技能,处事态度成熟,过充实的生活,并对本港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