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口腔颌面外科 颌骨骨折ppt
口腔颌面外科 颌骨骨折ppt
-
三、解剖特点
-
上颌骨(maxilla)解剖结构
-
上颌骨结构特点
上颌窦 支柱及支架结构 上颌骨主要以表情肌附着 上颌骨血液供应极为丰富
-
支柱及支架结构
垂直的支柱结构
•鼻上颌支柱 •颧上颌支柱 •翼上颌支柱
-
支柱及支架结构
水平的支架结构
•牙弓 •眶下缘 •眶上缘 •颧骨颧弓
-
下颌骨(mandible)结构特点
全面部骨折 有骨缺损的骨折 大的开放性骨折
-
颌骨骨折的复位与固定方法
开放坚强内固定适应证
明显移位的上、下颌骨骨折 无牙颌及萎缩的下颌骨骨折 感染的下颌骨骨折 多发性或粉碎性上、下颌骨骨折
-
上颌骨矢状骨折
-
上颌骨牙槽突骨折
-
上颌骨骨折的临床表现
2.骨折块移位 骨折块多随外力的方向而移位,或因重力
而下垂。一般向后下移位。
-
上颌骨骨折的临床表现
3.咬合关系错乱 上颌骨块的移位必然引起咬合错乱,若一侧
上颌骨下移较多,该侧就出现咬合早接触。
-
上颌骨骨折的临床表现
4.眶及眶周变化 上颌骨骨折常伴有眶及眶周组织出血,形成
清创后缝合口内创口 骨折折段的正确复位与固定
以咬合关系的恢复为治愈标准 采用可靠的固定方法 上颌骨固定4周左右,下颌骨固定6~8周左右
-
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
骨折线上牙的处理
骨折线上的牙一般应保留 对已严重松动,折断,龋坏,炎症者应拔除
防止伤口感染、促进骨折愈合
颌骨骨折
口腔颌面外科教研室
-
一、内容
复习上、下颌骨的解剖特点 掌握上、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症状以及
上颌骨骨折的分类和下颌骨骨折的好 发部位 掌握上、下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和常 用固定方法
-
二、流行病学
颌骨骨折的发生率约占颌面损伤的35%。 损伤原因:交通事故、跌打损伤、运动损伤、
医源性损伤、弹片破片损伤等等。 平时伤多为线性骨折,战时多为粉碎性骨折。
由鼻额缝向两侧横过鼻梁、眶内侧壁、眶底、 颧上颌缝,再由上颌骨侧壁至翼突。
可合并颅脑损伤、脑脊液漏。
-
Le FortⅢ型骨折(高位骨折、颅 面分离骨折)
由鼻额缝向两侧横过鼻梁、眶部、经颧额缝后 至翼突。
表现为颅面分离、可合并颅脑损伤、耳鼻出血 或脑脊液漏。
-
上颌骨骨折(Le FortⅠⅡ Ⅲ型)
-
麻木
张口受限
骨块移位
畸形
咬合错乱
-
颌骨骨折的诊断
受伤原因: 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先处理危及生命的症状 和疾病,防止漏诊或延误治疗时机。
-
颌骨骨折的诊断
局部临床表现: 咬合无力,张闭口受限,口齿不清,口内
出血,牙龈撕裂,咬合错乱,上下颌骨异常动 度和骨摩擦音,局部肿胀瘀血,眼镜症状等。
-
颌骨骨折的诊断
双侧颏旁区骨折
两侧后骨折 端向上前方移位, 前骨折端向下后 方移位,致使颏 部后缩舌后坠。
-
下颌角部骨折
(fractures of mandible angle)
骨折段发生移位的情况
-
下颌角部骨折
(fractures of mandible angle)
骨折段不发生移位的情况
-
髁突骨折(fractures of condyle)
2.咬合错乱 是颌骨骨折最常见的体 征,可发生开颌、早接 触、反颌等咬合错乱。
-
下颌骨骨折的临床表现
3.骨折段活动异常 正常情况下下颌骨为整体活动,只有在骨
折时才会出现分段活动。
4.下唇麻木 因骨折损伤下牙槽神经所致。
-
下颌骨骨折的临床表现
5.其他 骨折时可出现口内
出血,牙龈撕裂现象, 骨折处肿胀疼痛,骨断 端摩擦音,张闭口受限, 口齿不清等症状。
X线及CT摄片: 了解骨折线的部位,数目,类型,方向,
骨折段移位情况以及牙与骨折线的关系等。
-
颌骨骨折的诊断
外伤史 全身、局部检查 X线片、CT
-
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
处理时机
是否存在颅脑损伤 是否有重要脏器损伤 是否存在休克等严重
危害伤员生命的体征
-
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
合并软组织伤的处理
眼镜状眶周瘀斑,睑、球结膜下出血,眼球移 位而出现复视症状。
-
上颌骨骨折的临床表现
5.颅脑损伤 因其和颅脑比邻,故常伴有颅底骨折和脑组
织挫伤以及脑脊液漏等。
-
眼眶
颅内
张口受限
骨块移位
颜面畸形
咬合错乱
-
下颌骨骨折(factures of the mandible)
下颌骨骨折在颌骨骨折中最为多见(72%) 下颌骨骨折的发生部位,以颏部和体部骨折的
单侧髁突骨折
髁突可发生向前、内方移位,或不移位 患侧早接触 耳前区压痛、张口受限
-
髁突骨折(fractures of condyle)
双侧髁突骨折
髁突可发生移位或不移位 下颌升支向后上移位,后牙早接触,前牙开颌 下颌不能前伸耳前区压痛、张口受限 可合并颅脑损伤
-
下颌骨骨折的临床表现
全身支持治疗
-
颌骨骨折的复位与固定方法
复位方法
手法复位 牵引复位 手术切开复位——往往与手术切开固定同期进行
颌间牵引法
-
颅颌牵引法
颅颌牵引法
-
颌间牵引法
颌骨骨折的复位与固定方法
坚强内固定(rigid internal fixation)
目前使用的首选方法
-
颌骨骨折的复位与固定方法
开放坚强内固定适应证
垂 直 部 ( 下 颌 支 )
水平部(下颌体)
-
下颌骨内部结构
下颌管内有下牙槽神经血管束。 骨皮质较厚
-
下颌骨骨折好发部位
正中联合(颏正中) 颏旁区 下颌角 髁突颈部
-
血液供应
主要来自下牙槽动脉,同时还接受周围软组织 的血液供应。
-
上、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的共性表现
外伤病史 局部肿胀 局部疼痛 局部出血
骨块移位 咬合错乱 功能障碍 异常动度
-
上颌骨骨折(fractures of the maxilla)
1.骨折线 Le Fort按骨折线的高低位置,将其分为三型。
-
Le FortⅠ型骨折(低位骨折)
由梨状孔下方,牙槽突上方(基部)向两侧水 平后延之上颌翼突缝。
-
Le FortⅡ型骨折(中位骨折、锥 形骨折)
发生率最高,其次是下颌角部和髁突颈部骨折
-
下颌骨骨折的主要临床表现
1.骨折段移位 创伤力性质及方向 肌肉的牵拉
-
下颌骨骨折移位的影响因素
骨折线的方向 骨折线的数量 骨折段的牙齿
-
正中联合部骨折
fractures of the symphysis
-
颏旁区骨折(fractures of mental fora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