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
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4、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陋室铭》)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为学》)(注:此处作实词)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狼》)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曹刿论战》)④译为:根据,按。
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⑤译为:因为。
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也可译为:以致。
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
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例: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
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
例:既而儿醒,大啼。
(《口技》)于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
例: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2、表示时间,译为:到。
例:积于今,六十岁矣。
(《捕蛇者说》)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4、表示被动,译为:被。
例:则人之食于虎也。
(《说虎》)5、表示比较,译为:比。
例: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其1、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
译为:他,他们。
例:百姓多闻其贤。
(《陈涉世家》)2、作人称代词,代人,作定语。
译为:他的,他们的。
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3、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
译为:它,它们。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4、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
译为:它的,它们的。
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5、作指示代词,近指。
译为:这(种)。
例:专其利三世也。
(《捕蛇者说》)6、作指示代词,近指。
译为:其中。
例:其一犬坐于前。
(《狼》)7、作指示代词,远指。
译为:那。
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8、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
译为:恐怕,大概,难道。
例:其真无马邪。
(《马说》)李离自刑李离者,晋文公①之理②也。
过听杀人③,自拘当④死。
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
今过听杀人,傅⑤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辞不受令。
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⑥,故使为理。
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注释】①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
②理:法官。
③过听杀人:误听(案情)杀错了人。
过,误。
④当:判决。
⑤傅:通“附”,转嫁。
⑥听微决疑:审察不明显的细节和判决疑难案件。
【阅读提示】李离作为封建朝廷的司法官员,因为听信了下级错误的汇报而杀错了人,他认为“失死则死”,于是毅然选择了以生命来谢罪的方式。
这种矫枉过正的方式虽然有其迂腐的一面,但是他以生命为代价,履行了“失刑则刑,失死则死”的法律规定,用生命维护了法律的尊严,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绚丽篇章。
同时他的严于责己、勇于担当的品格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非所闻.也()(2)辞.不受令()(3)故.使为理()(4)罪.当死()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2)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3. 在面临君命与法律相抵触时,李离为什么要选择违抗君命来维护法律的尊严?郭氏之墟昔①者,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②国故城郭氏之墟③。
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也。
”桓公曰:“郭氏者曷为④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⑤。
”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
”桓公归,以语管仲,管仲曰:“其人为谁?”桓公曰:“不知也。
”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
”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焉。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昔:从前。
②亡:灭亡。
③墟:荒废的城址。
④易为:为什么。
⑤善善而恶恶:尊重好人而讨厌坏人。
【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2)是.为郭氏之墟也()(3)其.人为谁()(4)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焉()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2)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
3. 郭氏的城池之所以成为废墟是因为什么?(引用原文语句回答)4. 管仲说齐桓公“亦一郭氏也”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李离自刑1. (1)听说(2)推辞(3)所以(4)按照罪行2. (1)官职有贵贱之分,处罚有轻重之别。
(这是)下级官吏有过错,并不是您的过错。
(2)于是(他)不接受晋文公的命令,自刎而死。
3.因为在李离看来,法律是高于君命的。
【译文】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
(他)听信了下级错误的汇报而杀错了人,于是他拘禁自己判了死罪。
晋文公说:“官职有贵践之分,处罚有轻重之别。
(这是)下级官吏有过错,并不是您的过错。
”李离说:“我担任的官职是长官,并不让位给下级官吏;享受很多的俸禄,并不和下属平分好处。
如今我错误地听信了下级汇报而杀错了人,却把罪责转嫁到下级官吏身上,是我从没有听说过的。
”(他)推辞着不接受晋文公的命令。
晋文公说:“您如果认为自己是有罪的,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断案有法规,如果错误判刑,就判自己的刑,如果错误地判人死罪,就要判自己死罪。
您因为我能够审察不明显的细节和判决疑难案件,所以让我当法官。
现在我错误地听信下级的汇报而杀错了人,按照罪行应当处死。
”于是(他)不接令晋文公的命今。
自刎而死。
郭氏之墟1. (1)过去的(2)这(3)那(4)赏赐2. (1)(他)就询问当地的居民说:“这是什么地方的废墟?”(2)尊重好人却不能去任用他,讨厌坏人又不能铲除他,因此成了废墟。
3.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
4.齐桓公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问之人是一位贤者,管仲是在提醒齐桓公任人唯贤。
【译文】从前,齐桓公到野外郊游,看见已经灭亡的国家曾经的城市上有郭氏家族荒废的城址。
(他)就询问当地的居民说:“这是什么地方的废墟?”当地的居民说:“这是郭氏的城池的度墟啊。
”齐桓公说:“郭氏的城池为什么会变成废墟呢?”当地的居民说:“是因为郭氏尊重好人而讨厌坏人。
”齐担公说:“尊重好人而讨厌坏人,是人善良的举动,它之所以成为废墟,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地的居民说:“尊重好人却不能去任用他,讨厌坏人又不能铲除他,因此成了废墟。
”齐桓公返回后,(把事情的经过)告诉管仲,管仲说:“那个人是谁?”齐担公说:“不知道啊。
”管仲说:“您也是一个郭氏啊。
”于是齐桓公找来那个当地的居民并且赏赐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