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睡眠复习

睡眠复习

第一章概论1、睡眠的定义:个体在清醒期之后的一个休息和恢复的阶段,指机体失去对周围环境知觉和反应的一种可逆行为。

2、睡眠的作用:①消除疲劳,恢复体力;②保护大脑,调节认知功能;③增强免疫力;④促进生长发育;⑤延缓衰老;⑥清除脑内垃圾(自由基)3、如何形成和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①平常心看待睡眠:以宽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睡眠,睡眠是人体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它也和我们的体力、智力、情绪一样具有波动性。

②放开”手机:大量的信息很容易引起大脑兴奋,延迟入睡时间,影响睡眠质量;人们在睡前60到90分钟应关闭所有电子设备,然后洗个热水澡,看看书、听听舒缓的音乐。

③生活规律创造良好睡眠环境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卧室的温度、湿度是否适宜,床铺是否舒适,灯光是否调暗;睡前尽量避免各种不良刺激,例如剧烈运动、过度兴奋、吃不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浓茶和咖啡④选好姿势睡觉1.仰卧:适合颈椎病人,因为颈椎、胸椎、腰椎、尾椎是有一定的弯曲的,仰卧的时候顺应了颈椎的生理弯曲,这样有助于颈椎疼痛的缓解。

但仰卧也有缺点,感冒、鼻塞、呼吸不畅通、比较胖、脖子比较短的人不适宜仰卧,容易打鼾。

2.侧卧:心脏功能不好的人和胃食管反流的患者,建议采取右侧卧睡姿。

因为胃通向十二指肠、小肠通向大肠的出口都在左侧,如用左侧卧位易压迫它们。

对一般人来说,左侧卧或右侧卧影响不大。

孕妇最好采用侧卧,尤其是到孕中后期时,羊水、胎儿的压迫,给母体的心肺等器官都带来很大负担。

3.俯卧:俯卧是最不好的姿势,一般来说,对谁都不合适,俯卧时,身体朝下,压迫内部器官,会影响胸部、心脏等的正常运行。

第二章睡眠研究的历史1、睡眠的生物电研究:①1875年,Richard Caton发现动物大脑电节律活动;②1924年,Hans Berger发现脑电图,并清楚地演示了清醒与睡眠节律的差异。

这是首次客观地描述人类的睡眠,而且不需要打扰睡眠者,持续、定量记录睡眠。

③1937-1939年,哈佛大学的Harvey等人的研究系统描述了睡眠脑电波形的主要因素。

2、快速眼动睡眠的发现:①1953年,由美国研究者阿瑟林斯基(Aserinsky)和克莱特曼(Kleitman)发现;②进行儿童注意力研究时,阿塞林斯基用电极记录眼球运动,发现自己的儿子阿德曼在实验中睡着了,突然发现阿德曼的眼球开始急速并且不规则转动;阿瑟林斯基向导师克莱特曼报告,克莱特曼认为这是一个重要发现,继续推动了此项研究。

3、睡眠的双向性:①睡眠是由两种基本不同的生物状态构成,分为NREM和REM睡眠。

②不同于NREM,REM睡眠期间,大脑兴奋度很高,证明了睡眠的双重性,从而推翻了被动睡眠理论。

第三章昼夜节律与生物钟1、生物天以及人类昼夜节律周期:•处于时间隔离环境的人仍然会睡觉和醒来,这种周期性的行为是由生物体的生物钟引起的;•人类的生物天(23.5-24.5小时)非常接近地球上的一天(24小时4分钟);•为了让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同步,生物体需要调节生物钟,以适应环境周期。

2、2016 年睡眠日的主题:美好睡眠,放飞梦想3、授时因子:来自德语的时间授予者。

作为环境同步器,授时因子每天向个体的生物钟说明地球天的长度。

•最强大的是光,包括非可见光;•其他的授时因子包括:运动、进食、以及社会活动等。

4、双过程模型:5、视交叉上核及其作用:哺乳动物最重要的昼夜节律起搏器,产生和调节睡眠—觉醒、激素、代谢和生殖等众多生物节律。

6、松果体以及褪黑素:a. 松果体(Pineal gland):位于脊椎动物脑中的小内分泌腺体。

人体最小的器官。

它负责制造褪黑素,一种会对醒睡模式与(季节性)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功能的调节产生影响的激素。

在脑部中央的附近,介于两个大脑半球之间,被裹在两个圆形的丘脑的接合处。

b. 褪黑素(Medula):松果体在夜间分泌的一种激素,起到促进睡眠并维持睡眠的作用。

对于人类而言,褪黑素分泌开始于夜间,通常在就寝前的几个小时,在半夜时达到峰值。

光照时,SCN神经元直接抑制能够兴奋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paraventricular hypothalamic nucleus, PVH);光抑制褪黑素的分泌。

缺乏光照时(黑暗中)对褪黑素分泌的抑制被解除,松果体分泌褪黑素;褪黑素作用于SCN,使警觉信号减弱。

7、昼夜节律时相与光时相反应曲线:a. 昼夜节律时相的标志:最低核心温度(minimum of the core body temperature, CBTmin)和暗光褪黑素初始释放时间(dim light melatonin onset, DLMO)有助于评价个体昼夜节律与外界环境的相应关系。

DLMO的测定:通过间接测定夜间暗光下(5 lux,因为光照抑制褪黑素分泌)唾液或血浆褪黑素来确定DLMO,以褪黑素上升到3 pg/ml(皮克/毫升)的时间点作为DLMO的时点。

褪黑素分泌中点可以作为昼夜节律标志,一般出现在CBTmin之前的2个小时。

1 g =1000 mg; 1 mg=1000 μg; 1 μg=1000 ng; 1 ng=1000 pgb. 光时相反应曲线(phase response curve, PRC) 表现光照时点与时相移位程度的关系;曲线由光照刺激时点对应时相移位程度绘制;一般,正向垂直轴代表时相前移,负向垂直代表时相延迟。

8、昼夜节律时相前移/延迟:•昼夜节律时相延迟:体内昼夜节律(CBTmin或DLMO)落后于当地时钟时间(local clock time)•昼夜节律时相前移:体内昼夜节律(CBTmin或DLMO)提早于当地时钟时间(local clock time)9、睡前使用自发光电子阅读器的影响:①与阅读印刷书相比,阅读iPad的人要多用约10分钟才能入睡,他们快速动眼睡眠时间(即多梦的睡眠阶段)也要少得多。

进一步分析发现,他们分泌的促进睡眠的褪黑激素减少,受褪黑激素影响的生理节律则推迟了一个多小时。

②更让研究人员惊讶的是,同样是8小时睡眠,阅读iPad的人第二天早上会感到更困倦,警觉性也相对较低。

此项研究还表明,使用电子墨水屏幕的电子设备由于不发光,则不太容易对睡眠和生理节律产生负面影响。

10、昼夜节律紊乱的因素:•外因性:节律自身之外的因素扰乱。

如夜间工作和时差调整;•内因性:节律自身的生理破坏。

极端睡眠时间和不规律的睡眠-清醒时间。

第四章人类的正常睡眠1、人类睡眠的不同阶段:2、不同睡眠阶段的特点:3、快速眼动睡眠的生理变化:•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同时大幅度变化,具体表现为心跳数、呼吸数增加,体温调节基本停止,男性还会伴有阴茎勃起;•感觉系统传递至大脑的信息被丘脑区域截断,但中枢系统被激活。

•身体与大脑间的信息交换被阻断,但大脑保持活跃状态。

4、不同年龄睡眠阶段的差异:•婴儿:1.入睡时先进入REM睡眠;2.NREM-REM睡眠周期性交替从出生就存在;3.新生儿NREM-REM周期为50-60分钟。

•儿童期和青春期:1. 随着大脑结构和功能发育,NREM的睡眠III 期和IV 期逐渐占主导;2. SWS时间在儿童期最长,并随着年龄增长显著缩短;3. 在SWS期间,尤其是第一个睡眠周期,很难将儿童唤醒;4. SWS主要在青春期发生改变,青少年睡眠总量不变,但SWS 时间减少近40%。

•成年期:1.NREM和REM睡眠周期持续一般90分钟;2.夜间睡眠前1/3以SWS为主,后1/3以REM为主;3. REM睡眠占总睡眠的20-25%,每晚4-6次,间隔出现。

•老年期:1. 健康老人的REM睡眠维持较好;2. 夜间REM睡眠总量与智力功能密切相关,早患老年痴呆症的个体比正常同龄人的REM睡眠时间明显减少;3. 睡眠中出现觉醒时间随年龄增长明显增加,夜间自发性的醒转次数增多,觉醒持续时间延长;4. 老年人的睡眠个体差异很大。

第五章睡眠-觉醒的基本机制1、影响睡眠-觉醒的主要脑区以及网状激活系统a. 主要脑区:①下丘脑外侧:在下丘脑外侧和后部的神经元是促进清醒神经肽的唯一来源,即下丘脑分泌素1(hypocretin1,Hcrt1)和下丘脑分泌素2(Hypocretin2,Hcrt2),又称食欲素A(Orexin A)和食欲素B (Orexin B)。

Hcrt神经元发放大量兴奋性的投射至中缝核(DRN)、蓝斑核(LC)和结节乳头核(TMN),而这些区域反过来对Hcrt神经元释放抑制性投射。

Hcrt神经元对基底前脑的胆碱能神经元有强烈的兴奋作用,而导致皮层觉醒,但对腹外侧视前核(VLPO)促进睡眠的GABA能神经元无影响。

Hcrt神经元在安静清醒状态时相对不活跃。

一旦有感官刺激,即可瞬间兴奋;Hcrt神经元在活动清醒时发放冲动。

②腹外侧视前核(VLPO):下丘脑的一个区域,含有在睡眠期兴奋的神经元,含有促进睡眠的γ-氨基丁酸(GABA)神经元。

VLPO内绝大多数睡眠-兴奋(Sleep-Active)神经元在NREM和REM睡眠期都兴奋•VLPO的神经元含有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A)和甘丙肽(Galanin)等神经递质/神经调质。

•在NREM睡眠期,VLPO神经元向DRN、LC和TMN的投射是抑制性的。

③结节乳头核(TMN):组胺能神经元聚集于下丘脑后部的TMN;组胺作用于清醒相关的受体,抗组胺的药物会导致困倦或者睡眠;TMN神经元向大脑皮质、杏仁核、DRN、LC 的神经元发放冲动;b. 网状激活系统:①背侧网状激活系统(dorsal RAS):包括从被盖背外侧核(LDT)和脑桥被盖核(PPT)区的投射。

位于中脑背侧和脑桥LDT和PPT区的神经元是胆碱能神经元,并组成了通过脑桥额背侧网状激活系统通路的主要部分,这些神经元一部分在清醒和REM睡眠时兴奋。

②腹侧网状激活系统(ventral RAS):由蓝斑核(LC)、中缝背核(DRN)、结节乳头核和外侧下丘脑组成。

上行投射与来自TMN和下丘脑外侧的输入相汇合,部分再投射到皮质的神经元;DRN神经元主要是兴奋性的作用: DRN的5—HT神经元在清醒时兴奋,NREM 时兴奋性降低,REM睡眠时兴奋性最低;LC的神经元以去甲肾上腺素(NE)为神经递质支配大脑的广泛区域,主要产生兴奋效应:LC冲动发放频率清醒时高,NREM较低,REM 时消失。

2、影响睡眠-觉醒的主要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①既是神经递质又是神经调质的物质有:·乙酰胆碱Ach·5-羟色胺5-HT(抑制型神经递质)·多巴胺DA(突触受体不同而产生抑制或兴奋作用;能向神经元纹状体和额皮层投射,在行为唤醒中扮演重要角色)·组胺HA(仅存在于脑内下丘脑后部的结节乳头核;参与觉醒,促进觉醒状态时皮层激活;组胺能神经元主要抑制含有γ-氨基丁酸(GABA)的VLPO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抑制性神经递质,促进睡眠,即先抑制丘脑,再诱发和稳定慢波和纺锤波而进入慢波眼动睡眠)②单胺能神经元参与脑内大部分区域的功能调控,增强或者减弱特定脑区的活跃程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