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2-2025)毕节市人民政府2012.06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一条公园位置 (1)第二条范围、边界、面积 (1)第三条规划期限 (1)第四条规划依据 (1)第五条公园发展概况及规划背景 (3)第二章地质公园的性质与发展目标 (4)第六条公园性质与特色 (4)第七条发展目标 (4)第三章地质遗迹景观及评价 (6)第八条地质地貌概述 (6)第九条地质遗迹类型 (6)第十条地质遗迹对比评价 (7)第四章其他景观资源及评价 (10)第十一条生物及其他自然景观及评价 (10)第十二条人文景观及评价 (10)第五章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11)第十三条总体布局与园区、景区划分 (11)第十四条功能区划分 (11)第六章地质遗迹保护 (14)第十五条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划分及边界坐标(主要拐点)的确定 (14)第十六条各级保护区的控制要求与保护措施 (14)第十七条特殊地质遗迹的保护方案 (16)第七章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保护 (18)第十八条地质公园环境容量控制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18)第十九条灾害防治 (18)第二十条珍稀物种名录及保护 (20)第二十一条人文景观保护 (20)第八章科学研究 (21)第二十二条课题选择和依据 (21)第二十三条计划编制 (22)第二十四条近期研究计划的实施 (22)第二十五条研究经费 (23)第二十六条科学研究成果出版及转化 (23)第九章解说系统 (25)第二十七条解说系统构架 (25)第二十八条地质博物馆及科普电影馆(影视厅) (25)第二十九条公园主、副碑及综合图文介绍栏 (26)第三十条景点、景物解说牌 (26)第三十一条公共信息标识牌 (27)第三十二条图书音像的出版和推广 (27)第三十三条解说系统设施维护与更新 (27)第十章科学普及行动 (28)第三十四条乡土科普活动 (28)第三十五条科学实践活动 (28)第三十六条面向普通游客的专项科普活动 (29)第十一章旅游发展 (30)第三十七条旅游客源市场 (30)第三十八条地质公园推广计划 (30)第三十九条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 (31)第四十条专题考察路线 (32)第十二章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 (33)第四十一条地质遗迹数据库 (33)第四十二条公园监测系统 (33)第四十三条网站建设 (33)第十三章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 (34)第四十四条道路交通 (34)第四十五条水电设施 (36)第四十六条环境卫生 (36)第四十七条服务设施 (37)第十四章土地利用 (38)第四十八条土地利用 (38)第十五章社区行动计划 (39)第四十九条社区行动计划 (39)第十六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40)第五十条管理机构设置 (40)第五十一条各类专业人员的配备 (40)第五十二条导游人才及其培训 (40)第五十三条管理层培训 (40)第五十四条近期建设项目计划 (41)第五十五条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 (41)表格目录表格1 边界拐点坐标一览表 (43)表格2 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分类统计表 (45)表格3 织金洞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简要情况表 (46)表格 4 地质公园一级保护区边界标识牌坐标 (48)表格 5 土地利用规划平衡表 (49)图件目录图件1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区位和交通图图件2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地质图图件3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园区划界实际资料图图件 4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地质遗迹及其他自然人文资源分布图图件 5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图图件 6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总图图件7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园区功能分区图图件8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图图件9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遥感影像图图件10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图件11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园区范围变化图图件12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洞内地质遗迹分布图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公园位置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高原西部,贵州省毕节市境内,跨织金和黔西两县,大部分位于织金县境内,距织金县城22km,距黔西县城78km,距毕节市120公里,距省会贵阳市146公里。
第二条范围、边界、面积1、范围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境内,跨织金、黔西两县。
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地处织金县东北,黔西县南,跨织金县6个乡镇,黔西县5个乡镇,面积170km2。
本地质公园用地无矿权、无土地纠纷,行政区划清晰。
公园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05°44′42″至106°11′38″、北纬26°38′31″至26°52′35″。
2、边界、面积按自然界限山脊线、山谷线、河流、村镇边界、公路划定本地质公园边界,边界拐点坐标75个(边界拐点坐标详见附录表格1),划定公园总面积为170km2。
第三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2年至2025年。
近期2012-2015年,为科普设施提升建设期;中期2016-2020年,为建设管理完善期;远期2021-2025年,为公园管理和科普活动成熟期。
第四条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08-28)(3)《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7-01-01)(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10-28)(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08-29)(6)《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04-29)(7)《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08-28)(8)《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7-01-01)(9)《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4-12-01)(10)《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09-19)(1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2000-11-26)(12)地质矿产部《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1995-05-04)(13)国务院《古生物化石管理条例》(2010-8-25)(14)《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4-03-01)2、技术规范、标准、指南(1)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2002)(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审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0号)(3)国土资源部《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10]89号)(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5)《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HJ/T6—94)(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CJJ37—90)(7)《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8)《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9)《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10)《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50331—2002)(11)《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12)《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中国地质调查局2009.10)3、相关规划(1)《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务院,国发2010年46号)(2)《织金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30)(3)《黔西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4)《织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5)《贵州省黔西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4—2015)(6)《织金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7—2015)(7)《毕节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8)《织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五条公园发展概况及规划背景1、公园发展概况本地质公园全名为“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属国家级地质公园。
2002年,织金洞开始申报中国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1月,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成功;2006年1月8日,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正式揭碑开园。
2、规划编制背景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成功后,积极的进行了地质公园建设,初步建成能接待游客的园区,为了有效保护本公园的地质遗迹,完善园内科普设施和其它设施建设,进一步明确边界,提升管理水平,达到国土资源部对地质公园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最新要求,开展本次规划。
第二章地质公园的性质与发展目标第六条公园性质与特色1、公园性质本公园以织金洞岩溶洞穴为核心景观,绮结河峡谷等岩溶地质地貌为配套景观,是一个集游览、避暑、科研、文化考察于一体的综合型岩溶地貌类国家地质公园。
2、公园特色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是中国西南高原峡谷岩溶地貌形成及发展演化的典型代表,是研究第四纪更新世以来古地理、古气候及古水文的最佳场所。
园区内赋存有国内少有、类型丰富的岩溶地质遗迹,风景秀美,民族风情浓郁。
第七条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在有效保护织金洞和其它地质遗迹前提下,建设以岩溶洞穴为主要特色的、科普设施完善、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旅游价值突出的综合型国家级地质公园。
并启动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努力将本公园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地质公园。
2、分项目标(1)地质遗迹保护目标严格遵守本规划的相关措施,按级别对相关地质遗迹进行分级保护。
(2)科普目标充分利用本区具有世界溶洞中最主要的形态类别等优势,发掘其科研科普价值,建设岩溶科普科研基地,打造毕节市面向世界的一扇科普交流之窗。
(3)旅游经济目标积极协调公园资源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利用地质公园的影响力建立毕节市生态经济产业链条;打造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品牌,将其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综合型国家公园,实现旅游业带动地方富民。
3、分期目标(1)近期目标(2012-2015年)近期初步把公园建成设施完善、交通便捷,可达性强,且适宜进行科学研究、科学考察、科普科教和休闲观光的旅游目的地。
具体确定以下规划目标:①科学划定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范围,建立勘界档案,完成界桩、界碑的建设;②完善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工程建设,以世界级地质遗迹织金洞为重点,优先保护易损坏的地质遗迹,推进地质遗迹调查研究与保护建设。
按国家对地质遗迹资源信息化规范标准,建立地质遗迹资源数据库、公园监测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
③完成地质公园应有的科普设施建设、配齐地质专业队伍、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活动;④完善公园其它设施建设,为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创造条件。
(2)中期目标(2016-2020年)启动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达到世界地质公园标准,成为具有特色的世界地质公园。
(3)远期目标(2021-2025年)建成旅游、科普设施齐全的世界知名的地质公园和一流的旅游度假胜地。
第三章地质遗迹景观及评价第八条地质地貌概述1、地质本区构造线和地层总体走向呈北东方向,岩层发生构造变形的主要时期为燕山期,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为间歇性的总体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