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指导方法
孔子:名丘,这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我 国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谢谢,再见!
文言文翻译口诀: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 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局; 领会语气,句子流畅;对照原文,务求直译。
换
补
留
调
删
一试身手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这个打鱼人就一一为他们说很多见闻,大家听了都叹 息感慨 补 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译: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删
译:陈涉年轻时,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田,(有一次)
(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补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 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 文显得通顺。
试四
例1:吾谁与归? 译:我和谁一起呢?
例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只想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求 在诸侯那里显声扬名
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
调 补 删 换
文言文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 使语意完整。 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
文言句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比喻义, 通假字,应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加以置换 。
留
人名、地名、年代、官名、物品名等可直接用, 不用翻译。
译:怀民也没有睡,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调 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译:先帝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 前来拜访我。 换 5、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 。 留
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再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键字词。
4.对文句中的一些特殊情况进行处理。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大展拳脚:
原句: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 所恃者心也,而心犹 不足恃。弟子记 之,知人固不易矣。” 译:应该相信眼睛(看见)的,但是眼睛也不一 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 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啊。
试一试
例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例2: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太守是谁呢?他就是庐陵郡的欧阳修。 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 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变。
留
试二
例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我唯独喜爱莲花,自淤泥里长出 来,却不沾污秽, 在清水中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例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译:奖善罚恶,不应该不一样。 文言中有些虚词,译文时可删减。这些词 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 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 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删
试三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他们)看到渔人,竟大为惊异,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
例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1、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程序 2、学会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留、删、 调、补、换) 3、能够背诵文言文翻译口诀
温故而知新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 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况且秦国灭掉了韩国、魏国,而安陵君凭借着方圆五十里的 地方能够保存下来的原因,是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 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 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 成效,就请治我的罪,来祭告贤弟的在天之灵。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一、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做到“信”、“达”,“雅”
信: 信——不走样(译文要符合原意,不歪曲,不遗漏) 达:达——无语病(译文要合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雅:雅——有文采(译文要尽量做到美一些)
调
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试五
例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
况)只有五百里呢?
例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率领妻子儿女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译:率领妻子儿女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换
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 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