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功教育孩子的经验

成功教育孩子的经验

成功教育孩子的经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好多父母费尽了心思,但效果却不如人意。

成功教育孩子的经验有什么呢?下面是为你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成功教育孩子的经验1:充足的爱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最有价值的礼物就是“爱”;;慷慨和无条件的爱。

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爱他。

无论孩子犯了怎样严重的错误,妈妈都要对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

有一些不好的词语,在批评孩子时最好不要用,例如:“你滚开,我再也不愿见到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如果你不能做到,就别来见我!”这只能将孩子与父母间的情感联系隔断,使我们失去教育引导孩子的机会。

【名师指点】对子女家长应该放松心态,不可轻易给孩子作出“笨”的断语。

成功教育孩子的经验2: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每个孩子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每天工作之余,我们要腾出一些时间参加孩子的游戏,例如扮演一名教师、售票员或足球教练、汽车司机等。

两种最好的亲子活动是:一起读书和一起游戏。

所以,最好把看电视的时间节约下来,用来与孩子一起读书和游戏。

还有一点,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要尽可能让孩子接触到各种东西。

这样,可以扩展孩子的视野,丰富他的知识,使他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更有可能选择最适合的发展空间。

要是能全家人一起来做一些事情,那就更好了。

这不仅给孩子提供了向父母学习的机会,还会促进家庭成员的交流,增进家庭的和睦。

很多家长除了赚钱之外,已无余暇关心了解一下自己子女的真正需要与感受。

倘若他们不大清楚子女的想法,他们将更难以揣测子女的行为。

待孩子出走后才慌忙寻找、心焦如焚,这又有何用呢?成功教育孩子的经验3:倾听孩子的心声有经验的父母提出,通过听孩子说话来了解他们的感受,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方式。

不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大还是小,都要尽可能找时间立即去倾听他所说的话,而不要让孩子等你有了空闲时间再说。

与孩子谈话,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导孩子的机会。

倾听孩子的谈话,有助于赢得孩子的信任,这样孩子才愿意把他所有的事都告诉我们。

而对我们来说,了解孩子头脑里想的是什么,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专家指点】“餐桌教子”不可取由于工作繁忙,很多父母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生活,也没有时间管教孩子,于是一日三餐,尤其是晚餐,往往成了一个教育孩子的好时机,美其名曰“餐桌教子”。

但有关专家提醒,“餐桌教子”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们信任和尊重孩子,孩子也会因此更加尊敬我们、爱我们。

事事都包办代替的父母,显然不是好父母,这样只能害了孩子。

【该放手时就放手】: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的漫画:一个小女孩摔倒了,自己爬了起来。

姐姐问她怎么这么乖呀?跌倒了还会自己爬起来!小女孩说:“因为妈妈不在!”父母的过分呵护,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阻力,会令原本“我能行”的孩子,变成“我不行”的孩子。

教育孩子成功的案例一个值得思考的成功教育案例呵护童心、好奇心、善心使孩子大器成才(从杰出教育家马弘毅先生教育思想实践中汲取文明)000在中国基础教育界享有盛誉的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高子阳老师2007年10月9日著文感叹:我是一名教书20多年的小学教师,也是一名正上高三的孩子父亲。

我发现中国出了马宇歌这样的女孩子,这样的男孩子多少年来怎么一个也没见有?什么原因呢?能不能让所有孩子都像马宇歌那样,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以其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健康善良的心理为依托,尽量使大家都得到全面发展呢?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每个家长和老师应该首先拷问一下自己:咱们到底是怎么影响和教育自己孩子或学生的?....讨论素质教育思想范畴的家庭教育,不由得使人想起了中国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好一个“轻拢慢捻抹复挑”!琵琶、古筝精湛的弹奏技艺,与教育艺术达到的境界何其相似!拢、捻、抹、挑,不过是几种指法而已,关键在“轻”,在“慢”,在“复”。

我们从北京的清华著名学子马宇歌身上,可见她的父亲马弘毅先生的教育艺术,更甚于“弹琵琶”的精湛艺术,他大器育人已臻化境。

此话并不虚言。

一、神话般的马宇歌马弘毅先生的女儿马宇歌,5岁应邀在北京电视台开始播映个人绘画;6岁发表文字作品于报刊;8岁以综合评比成绩第一,入选CCTV “大风车”栏目首批考试录取的30人小记者团,为中央电视台第一位首席小记者;10岁利用每一个长假独闯天下,并给高校师生演讲;她只身登上过青藏高原、南海军舰……两只风行天下的小脚丫,至13岁时已经踏遍了中国大陆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共31个,至200多市、县、乡、村,总行程30多万公里,同时读完了600多种中英文各类课外字书,结识社会各界朋友1万多名;她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2003年寒假步入欧洲进行学访。

她的事迹还被选入了现行我国中小学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等各地多种教科书;2005年6月,通过参加中国全国统一高考,她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的清华大学,成为该校建筑学院、该校法学院的一名攻读文、理科双学士学位的2005级本科生,兼马拉松运动健将、清华电视台女主持、记者及该台学生负责人。

在互联网上,输入天下唯一可见的“马宇歌”这个非常的名字,你会惊奇地看到海内外无数人在关注和讨论这个孩子的成长历程及其揭示的教育真谛。

马宇歌在少年壮志闯天下的长期过程中,并非没有遇到过艰难险阻。

但是她说:“人只有经历的事情越多,遇到的风险越多,才会更安全。

因为,只有经过社会锤炼以后,一个人独立处理险情、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提高。

”听马宇歌的真实故事,如听神话。

这种神话,并不复杂,是由最普通的东西构筑的。

这种最普通的基础材料,就是你我都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好奇心”、“善心”和“童心”。

这“三心”,原本是我们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可随着岁月流逝,还有多少人把它们视之为宝呢?根据马宇歌的爸爸马弘毅先生的介绍,我们可以窥见宇歌按照人生的美好天性,健康成长的一些轨迹:二、在好奇中发展宇歌与任何一个普通的聪明孩子一样,幼年时,对世界充满好奇。

刚出生几天,小宇歌便被爸爸抱到云南省玉溪市公公家大门外的松林草地上,她独自躺着,仰望蓝天飞过的一片片白云,兴奋地挥拳蹬腿与天呼应。

小宇歌刚会下地跑时,曾蹲在潮湿的地上,两眼低头瞪直了盯着快跑的一只蜈蚣,在当时围了一圈众人的注视下,忽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动作,把那条小虫子捏起来竟放到了自己嘴里。

宇歌爸爸敏锐地感到“孩子能够对陌生的东西这么好奇,并勇于接触,那绝对是好事儿。

”宇歌的大多兴趣爱好,不少都是三、四岁时得到开发的。

除了在托儿所、幼儿园学习外,她爸爸还经常有意带她到北京市西城区住家附近的福绥境少年之家、丰盛少年之家或中国儿童活动中心等处去玩儿。

她看到什么,喜欢什么,就由她去参加什么。

顺应她的成长需要,开启她的潜在智能,保护她的求知欲望。

回家后,她爸爸更喜欢和小宇歌一起做游戏,同时应她要求,不仅给他讲故事,还认真教她画、教她做……带她去串门,等等。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她爸爸和宇歌一起路过当时住家附近二环路内的北京青年宫剧场。

那里正在举行北京市西城区企业工委系统“红五月”歌咏比赛。

没经任何人的安排,小宇歌在爸爸的鼓励下,居然大大方方地从后排大门外,向内走到最前面,边招手、边上到舞台中央,向中场间歇喝水聊天坐着的无数观众,主动表演了节目,赢得大家十分惊喜,雷鸣般的掌声。

宇歌爸爸说:“其实,我们本应着意培养孩子合法合理、敢想敢干的类似品格。

跳出那些莫名其妙的条条框框,才能让人性中最美好的个性童真得到充分伸展和张扬,以此孩子才能对什么都更好奇,勇于探索、勇于追求。

”三、怀着童心长大说出来可能很多人不信:宇歌直到上初中二年级时,还认为圣诞老人真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上。

从宇歌懂事开始,每年圣诞节,她的父母都会准备一份礼物给她,基本上是一本书、一些好吃的和一个益智玩具或重要文化用品。

但是,这个送礼物的人,必定是“圣诞老人”。

她的父母把礼物,偷偷藏在院子或屋门口,然后诱使小宇歌自己去找。

每一次,看着宇歌找到礼物的那份惊喜,她的父母都很激动。

这个纯洁天真的孩子,到了学校里还会对小伙伴们说:“你们知道吗?我今年又收到圣诞老人的礼物了!”同学们大多会取笑她。

但宇歌却一本正经,认真地说:“圣诞老人不会偏心眼儿的,他也会送礼物给你,不信你再回家好好找找!”有一次宇歌捅了漏子,闯了祸,恰逢圣诞节又快到了。

宇歌忧心圣诞老人不会再送礼品给她了。

爸爸安慰她:“圣诞老人不仅喜欢乖孩子,也喜欢淘气的孩子;不仅喜欢好孩子,也喜欢‘坏'孩子……”12月25日,宇歌又盼来了圣诞老人留在她家门外的雪中礼物。

这孩子拿到礼物的那一霎,喜乐!鼓掌!欢跳!当夜,她背着全家人,关上自己的房门,在台灯下撅着小嘴儿,伏案持笔良久,给她认为一直心里装着每一位孩子的圣诞老人,工工整整写了一封信,叠了又叠,偷偷放到了小宇歌在家门外边找到圣诞礼物的那个角落。

她爸爸偷偷拿走这封信,拆开一看,自己泪如泉涌:这孩子,她对圣诞老人的感情竟是那么真挚!宇歌爸爸告诉我们:“其实,童心也是许多人都想留住的最美东西。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经受的越多、对我们社会了解得越多,人们本性中那些美好的坦然流露,似乎越来越少了。

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留住‘童心'呢?要寻找一切契机,创造条件鼓励孩子童心永驻!”四、用善心来浇灌小宇歌胸前从小到大一直轮换着,别了两枚徽章,上面一个刻着“博爱”,一个刻着“天下为公”。

这是爸爸马弘毅先生在孩子出生前一年,就为孩子准备好的出生礼物────也是送给自己下一代的终生礼物。

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做完作业,小宇歌父女俩穿好御寒的长袖衣服,顶着满天星斗,像往常一样到外面散步。

走到离家不远的北京人民医院门口,小宇歌很想去里面看看。

于是,马弘毅先生就领着她来到了一楼灯火通明,空气十分畅通的急诊部。

在一间救治危重病人的门口,小宇歌久久地望着里面发生的一切无意离开。

她揪心地、长时间地注视着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奶奶,就在自己眼皮底下,经医护人员抢救无效去世了。

小宇歌十分难过,当时像老奶奶的亲人一样,两眼浸出了泪花。

她忘情地跟着那群悲泣的亡者家属,亲眼目睹他们推车把浑身蒙上白布单的老奶奶,一直送到拐了好几道弯的太平间内,直至放进冰柜。

爸爸马弘毅先生则有意让自己的孩子,怀着发自内心深处感同身受的悲怜,和现场的那位难者,乃至那位难者的一家亲人,命运休戚与共,起落沉浮,身临其境地早早地见证了一个挽留不住的宝贵生命,刚才存在,转眼即逝的全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