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讲稿
作者简介: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
出生于爱尔兰,早年来到巴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留在法国从事文艺创作。
开始他主要是写小说,后来主要写剧本。
贝克特是个悲观主义者,他的作品始终秉承同一主题,即是对苦难的陈述。
他认为,人生只不过是一连串无意义的失败和苦难的记录。
秉承这一观点的《等待戈多》在1953
年上演时获得巨大成功。
从此以后,他又创作了许多剧作,主要有《最后的一局》《哑剧》《最后一盘录音带》《快乐的日子》等,这些都属于荒诞派戏剧。
196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写作背景:
《等待戈多》创作于1952年,当时整个西方经济萧条,社会局势混乱,科学的飞速发展压抑了人性,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分裂。
正由于这一点,人与社会的异化使人对世界和人生产生了荒诞的想法和感受,许多人精神空虚,信仰失落,对生活和未来丧失信心。
在这个剧本中,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两名流浪汉就代表了当时社会中人物的典型特征。
同时,剧中的戈多作为一个虚幻的人物出现,也正是当时人们精神空虚的体现。
贝克特正是想通过此剧,表达出他对当时社会的失望,并试图将人们从精神空虚和无限地幻想中唤醒。
故事梗概:
本文的主人公为两位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其他人物有奴隶主与奴隶波卓和幸运儿,以及报信的小男孩。
《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
文章注重于描写两位主人公在等待戈多时的心态、心理活动以及行为举止,虽然缺少剧情的连贯,但我们能从中发现主人公的无所事事,体会到当时社会人们心理的扭曲,更好地理解全文。
全文分为两幕。
在第一幕中,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来。
为消磨时间,他们尝试着寻找事做,有时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地试着讲故事、找话题,有时做着各种无聊的动作,脱鞋、带帽。
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当作了戈多。
直到天快黑时,一个小男孩前来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他们不得不等待着第二天。
在第二幕中,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
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又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
天黑时,那小男孩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
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
就这样,他们不得不又开始等待着下一天。
在这个剧本中,作者写的是两位流浪汉等待一位不存在的人的故事,在两天的时间里,主人公的事件和状况几乎没有变化,变化最大的只是陌生人以及环境。
“戈多”的人物身份在文中无所涉及,但我们不难推测,流浪汉们等待的对象或许只是一天又一天的到来,甚至是死亡。
主旨&意义:
以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不来的情节,喻示人生也是一场无尽的等待,反映出二战
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空虚绝望的精神状态。
它发生的时间地点都是模糊的,每天都完全相同,只有一个小土墩,连树都不长叶子。
两个主角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就在此等待着戈多。
他们一边等,一边用各种无意义的手段打发时光。
他们经常显得头脑混乱,缺乏思维能力,尤其是极度地惧怕孤独,但这生动地体现了二战后一种典型的惶恐、尴尬、无所适从的心理境地。
两人等待的结果虽无说明,但戈多派了一个男孩来说他会来,似乎又有了希望。
戈多虽然始终不曾出场,却在剧中占着重要地位,因为两个流浪汉对他的希望构成了全剧的中心。
文章所揭示的现代人生存状态表现出了现代世界的荒诞和无意义,深深地拨动了那个社会条件下人们的心弦。
这出戏的主题就是“等待”。
等待,象征着无意义的生活。
这正是荒诞概念中的人类生存写照——无意义。
剧中的两个流浪汉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是战后西方生活苦难的人民的象征。
社会的罪恶和灾难,让他们人格丧失、个性毁灭,人们处在一种无法沟通的境地。
他们只能等待明天,等待明天能他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但事实上没有“明天”。
两个流浪汉渴望戈多的到来而摆脱自身的困境,可戈多永远不会来,他的特点就是他不来。
知道不会来,却只能等待,在等待中毁灭。
这种等待越迫切,就越显得荒诞残酷。
但是,“等待”又是一种执著的追求,值得效仿的是那永恒的坚持。
从这个方面看,《等待戈多》又是对于人的存在的自我肯定。
它肯定了人类对于命运、对于荒诞世界的抗争精神,是敢于面对绝望的勇气。
所以该作品的意义有两点:一、揭示人类在一个荒诞宇宙的尴尬处境;二、展现这种处境中人类心底那盏不灭的希望之灯。
该剧在底层人民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所有生活在西方社会中的小人物都从《等待戈多》里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西方理想社会的神话,人们在战后面对的,就是一个像剧中那样的荒凉破败、混乱不堪的大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人们看不到生活的出路,终日无所事事,极端痛苦,又极端无聊,渴望改变,却又无力自拔。
大家都在盼望着有个什么人或者什么事情突然出现,生活从此彻底改变。
这种无尽的等待使得他们对剧中的人物产生了共鸣。
艺术手法:
《等待戈多》突破了文字叙述的固有模式,故事情节几乎没有发展变化,场景相似重合,动作机械呆板,以此象征生活内容循环往复,却无异于什么也没有发生;人物对话则悖逆了平常小说追求语言精妙工巧的规范,却多用无聊、无意义的下意识独白和不知所云的互相对话,以此喻示由于荒诞社会造成的人类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极度混乱。
句子分析:
1. 过一会儿,一切都将消逝,我们又将孤孤单单,在一片空虚之中。
2. 你在干什么?我在等待戈多。
他什么时候来?我不知道。
我是在等待我的戈多,我却真的不知道他会什么时候来。
他告诉过我,他会来,让我在这里等他。
我答应他,等他。
我毫无指望的等着我的戈多,
这种等待注定是漫长的,我在深似地狱的没完没了的夜里等待,
生怕在哪个没有星光的夜里就会迷失了方向,
开始是等待,后来我发现等待成为了习惯。
3. 生命本身就是等待,而等待的人永远不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