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目标1.领会“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这个主题;2.学习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3.学习本文是如何精心选材的;4.联系现实,树立自强意识,防止悲剧重演。
教学重难点重点:本文是如何精心选材的难点: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教学方法情境描绘法、矛盾分析法、合作研讨法。
课时: 2教学内容及流程:第一课时一.1.新课导入: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
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同样,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在克拉库耶伐次,1941年10月21日这一天之内,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德国纳粹的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
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
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暴行。
“亲爱的爸爸妈妈”就是孩子们最后一声呼唤。
孩子们本来有金色的童年,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而法西斯强盗为了灭种,竟把他们斩尽杀绝,由此告诉我们,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我们要认识战争的罪恶,懂得和平的珍贵。
作者记述自己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着重通过再现被残杀者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
2、关于字词。
谬miù(荒谬)戮lù(杀戮)幢zhuàng(一幢)缭liáo(缭绕)潦liáo(潦草)泻xiâ(倾泻)泄xiâ(泄气)悼dào(悼念)绰chuî(绰号)粹cuì(纳粹)猝cù(猝死)肃穆:严肃安静。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健忘:容易忘事。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的}。
憧憬:向往。
赤裸裸:形容毫无遮盖掩饰。
缭绕:回环旋转。
血腥:血液的腥味。
比喻屠杀的残酷。
木然: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
3.作家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
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
二.整体感知听课文录音,引导思考下列问题:1、阅读课文,概括每部分的内容:提示:1)在纪念地的所见所闻;2)观看纪念演出;3)参加座谈会;4)参观纪念馆(从这四个片断可见全文以“参加纪念活动”为线索的)2、(1)法西斯的残酷体现在哪里?提示:一天之内,杀司七千多人。
(2)日本人是如何狡辩的?提示:“……南京大屠杀是事实。
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
”(3)塞尔维亚民族的英勇表现在哪里?提示:①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②塞尔维亚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言只字,表现出他们从容面对死亡,不向敌人屈服的英雄气概。
”(4)塞尔维亚人是如何表达他们的历史感的?提示: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 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4.综观全文,你认为作者参加纪念活动中感受到怎样的“沉重”和“美丽”?提示:感受到的沉重:历史上法西斯对人民的残酷;现实中还依然存在仇恨和侵略的种子。
感受到的美丽:塞尔维亚人表现出的英勇;南斯拉夫成千上万的人们来到这里纪念死者,他们没有忘记历史,他们永远表现着对暴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执著。
三、引导学生抓住一组组矛盾统一的事物进行简要分析。
①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②历史——现实③沉重——美丽④(德)忏悔——狡辩(日)问题探究:①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
这些短语并用作为句子的作用?提示:【明确】A.使阅读速度放慢,读两个字就停顿一下,想象一个画面,从而达到一个词就产生一个画面;B.不仅写天气,而且一词一顿,极力渲染无限悲哀的气氛。
②“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此句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2.作者在本片段及另一片段反复地写“雨”,作用是什么?提示:天地与人同哀。
用“雨”来表达对南斯拉夫这个小城被残杀的7000多人的哀悼。
3.演员和音乐家很多,怀念的方式也多样,为什么单独提到女演员朗诵迪桑卡的诗?提示:突出被杀的是一群求知欲旺盛,充满幻想的孩子,表现了女演员对他们的怀念和哀悼。
4. “世世代代‘人’的声音”中的“人”字为什么加引号?提示:起强调作用,强调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
5.作者为什么会不由地想起南京大屠杀?6.结尾段的含义是什么?提示:.我们可以不记仇,但是不能忘记惨痛的历史事实,不能忘记非正义战争的罪恶,不能忘记死于非命的孩子,不能忘记起来反抗的民族的英勇。
要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7、文中说到:“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 - 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这句话如何理解?提示:孩子们从课堂里被抓走,老师和学生惨遭屠杀,这是沉重的;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面对敌人的枪口,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这是美丽的。
历史的印迹(包括两位生还者),在这凄风苦雨中,与现实融为一体。
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
这一切都是真实的此时,历史与现实都在雨中融合了。
当初纳粹竟然以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8.文中西德作家明赫白的发言和日本人的讲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提示:作者通过将西德作家的忏悔和那个日本人的狡辩进行对比,告诉人们要正确认识历史,深刻反省历史,危害和平的势力还存在,要提高警惕。
9.写出文中对西德作家明赫白的敢于反省持赞赏态度的语句。
提示: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
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10.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发生于__1937年__12月,我遇难同胞达__30多万_人。
11、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提示: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12.西德作家明赫白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谅解?提示: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
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却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
13、作者为什么要写西德作家与日本作家在参加纪念活动时的不同表现?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提示:不同处:【明确】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罪恶感“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安格尔的反驳鄙弃称其“日本人”,而非“作家”意在告诉人们,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还在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多年后,日本作家还在为日军的罪行进行狡辩,这是沉重的;西德作家却在死难者面前沉重地忏悔,深刻地反省,代上辈人受过,这是美丽的。
充满了鄙弃的感情色彩。
作者不称之为作家,而称之为日本人,用安格尔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写许多人与明赫白握手,表示理解。
却对日本人的冷落表明了各国作家对日本作家发言的否定。
14、如何理解以下语句:“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人,是健忘的。
不记仇,很对。
但是,不能忘记。
”提示: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每年的10月21日这一天,成千上万的人都到这来纪念死难的人们,各种艺术家用各种艺术作品来纪念他们,这是美丽的。
15、课文开头,萨特为什么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提示: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不论是那位面对枪口的威胁仍然坚持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老师,还是那些在生命即将被残酷剥夺之际仍不忘表达对亲人的爱的人们,都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令人崇敬的,着是美的,所以说“这是个美丽的记忆16.文章写的是血腥的屠杀,可作者却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为题,有什么用意?提示:孩子们被残杀,是沉重的;他们临死前留下的片纸只字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强烈的爱,这是美丽的。
……17.总结:萨特的一段话里说记忆是“沉重”的,这容易理解,为什么又说“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呢?“美丽的记忆”后面一句就说明了为什么“美丽”,要注意“整个民族的英勇”一句,这是说,面对法西斯屠刀,南斯拉夫人宁死不屈。
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所谓“合作”就是要他做民族的叛徒,这位老师是有民族气节的,他毫不畏惧,大义凛然。
课文第四部分摘录的遗言,表现了无辜的平民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仍然怀着强烈的爱向生者倾吐心声和愿望,没有人向刽子手乞怜。
还有一位工人要“孩子们为父报仇”。
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所以说“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
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18、齐读课文第四部分,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最强烈的感受。
提示:一方面,是罪恶的枪声,是血腥的屠杀,另一方面,是孩子们“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亲切呼唤,正是罪恶的战争,破坏了一切美好的生活和情感。
深入剖析㈠.寻读,析一析“历史”与“现实”(1)分别寻找文中写“历史”和写“现实”的内容,并联系起来析其作用。
提示:第一部分中作者参加的南斯拉夫人民集会,悼念二战中被纳粹杀死的3000个孩子,眼中所看到的情景为现实。
而莫马•迪密为作者作的回顾和解释基本展现了几十年前的历史。
作者以凄风、苦雨、静默的人群、白色的石雕、老人木然的眼神……来烘托集会的沉重,让人感受到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是多么地悲惨,同时借莫马•迪密之口引出那段令人发指的历史,二者的交错出现使那些悲惨、沉痛之感相互烘托,同时让人体味现实,反思历史,形成了立体交融的效果,如同影视镜头的来回切换,把历史与现实沟通、融合,深化了事件的作品和意义。
(2)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提示: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