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开展时事教育

初中生开展时事教育

初中生开展时事教育的探讨
摘要:时事进课堂,对初中生开展时事教育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落实新课程计划的需要。

本文就新课改下时事进课堂,对初中生开展时事教育的必要性、特点、作用和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初中时事教育思想品德教学
一、对初中生开展时事教育的特点
第一,时事教育具有新闻性。

时事教育的新闻性很强,要讲求时效。

初中时政教育的内容应是大量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教、体育、文化等方面的最新信息,并借助现代媒体及时、形象而富有动感的对学生传播,这才会对初中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激发他们关心时事、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也只有及时地选取了有针对性的时事热点问题进行教学,才能给学生以新鲜感,弥补教材的滞后性,使课本理论知识更具有现实性。

第二,时事教育具有针对性。

首先是针对思想品德课的特点,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形势,适时把社会上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通过时事教育增长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如青海玉树发生特大地震,军民同心协力抗震救灾,在这一事件发生后,我要求学生每天查阅事件进展情况,了解全国人民的行动,了解抗震救灾精神,懂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要求学生思考在这件事上我该怎样做。

第三,时事教育具有启发性。

实施教育既是对时政材料的引用,又要包含一定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

例如,针对“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课堂教学需要,有机地把“三鹿奶粉”这个时事热点搬到课堂上展开讨论。

因为紧贴现实生活,学生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不仅将亲身感受说出来了,还联系到了“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甚至于还联系到了共建“诚信”社会的问题。

既传授课本知识,又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二、对初中生开展时事教育的形式和途径
时事进课堂,对初中生开展时事教育的形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大致有报道型、评论型、学习训练型等三大类。

1.报道型。

即课前5分钟“新闻发布会”。

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重要新闻信息。

它通常在思想品德课前,由教师指定学生5分钟新闻报道,具体的内容由学生本人根据自己兴趣来决定,大多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卫生、科技等方面。

学生发布新闻内容后,再简单做一些分析,然后由其他同学补充或指正,再由教师作简要评论。

这种发布会每次发布近一周来的重要新闻,较好地体现了时事教育的及时性和经常性。

学生为了准备课堂上的新闻报道,在课余时间看报纸杂志、看电视、听广播、搞摘抄、整理要闻等,有利于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也有利于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表达能力等。

2.评论型。

即主题探究式、时事评论。

也就是针对某一重大时事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以达到澄清模糊认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目的。

评论需要充分的根据,这就促使学生翻阅报纸,查找有关资料,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评论需要明确的观点,这就促使学生努力学习运用所学书本原理和知识,有利于深化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评论需要言之成理,这就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探究能力和其他多种能力。

评论一般一事一议,但对于复杂事件也可以一事多议,即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评论。

3.学习训练型。

即训练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时事新闻。

南京市市近年中考试题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紧密围绕时事热点,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包含大量的时事政治信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重大的时事热点常常是中考思想品德课考查知识、能力时的载体,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和复习时,要经常联系时事政治,重视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点的结合点,精选一些典型题目,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运用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以适应思想品德课考试,尤其是中考的形势。

时事进课堂,对初中生开展时事教育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让时事教育教学常态化,这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如果辅之以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形式,如时事知识竞赛、手抄报比
赛、社会调查等,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松年.《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
[2]刘克兰.《现代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五十中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