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颜回形象读过《论语》,颜回的形象总是让人记忆犹新。
作为孔子的弟子,颜回在《论语》中并不是描写最多的一个,但却是受到孔子赞赏最多的一个。
孔子将自己的弟子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进行了分类。
其中颜回列德行科第一,在孔门弟子中备受青睐。
他在《论语》中被称为“子”,孔子称赞他的话很多,这就确立了他是孔门第一大弟子的地位。
自唐太宗以来,历代帝王多次对颜回予以封赠,这就又使得颜回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一、好学聪慧在《论语》中,颜回受到老师的赞赏最多的地方在于他的好学精神,对于学习从不感到疲倦和满足。
在上千弟子中,孔子独称赞他“好学”,而且认为除了颜回之外再没有听说好学的人。
这在《论语》中反复出现。
如在《雍也》篇中,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又如在《先进》篇中,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的“好学”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是学无止境的追求精神。
“吾见其进也,吾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孔子说颜回一直都在努力学习,并没有懈怠放松过。
《庄子》里记载他跟随孔子达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庄子·田子方》)的程度,因此,其学业提高很快。
子贡叹服地说:“夫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孔子家语》)。
二是现在学习态度的庄重上,孔子讲课时,他专心致志,认真听讲,从不懈怠,不放过每一个问题。
孔子对此倍加赞扬,《论语·子罕》:“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意思是说,听孔子讲学始终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论语·颜渊》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这里,颜渊向孔子问仁,他并没有止步于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回答,而是深入下去“请问其目”,要求进一步了解仁的具体内容。
向“仰之弥高”的孔子问哲理,他以其毕生的精力“钻之弥坚”“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他坚守孔子“不耻下问”的教诲,“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论语·泰伯》)。
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颜回正是凭借他的聪慧内秀,勤于思索,使其学业进步非常快,孔子也称赞他“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论语·子罕》)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颜回无疑就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
颜回的忠厚与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属于那个层次。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颜回并不愚。
《论语·为政》记载:“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颜回天资极聪慧,就连能言善辩的子贡也《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坦率地说不敢与颜回相比。
.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继而细致地省察,发现颜回日用动静语默之间皆足以发明圣道,事实上并不愚笨。
可见颜回并非学无心得,只是不喜欢外露而己。
他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认真进行分析研究,抓住本质问题进行深刻领会,加以消化吸收,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这种内省式的自学方法还表现在联系实际,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身体力行,把所学的道理转化为实践,做到“不迁怒,不贰过”。
即对人对己心平气和,不把自己的烦恼苦痛发泄出来,拿别人出气,一旦发现过失,立即改正,不再犯同类过失。
在后来谈论自己的志向时颜回说:“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即决不夸耀自己的好处,表白自己的功劳。
《论语》中记载颜回言论的章节很少,他给人的印象是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往往让人有愚钝的感觉,就连孔子也说颜回给他的初步印象是“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但是孔子又说“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 在上文我们谈到过,这实际上是颜回偏重内省的学习方法的体现,他并非学无心得,只是不喜欢外露而已二、安贫乐道颜回以生活清苦而乐学不辍著称于世,他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论语·雍也》),生活极其窘迫,但他痴迷于孔子的道德、学问,竟在“人不堪其忧”的环境下,做到了“不改其乐”。
《庄子》里记载颜回的境界又提升到了“心斋”的层次,《人间世》、《大宗师》中对颜回“修道”达到“心斋”、“坐忘”的境界描写得比较具体。
关于“颜乐”也是后来历代儒者为学治身所必然探讨的问题,宋明理学时期最甚。
再者是其学、思、用结合的治学方法。
颜回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甚至有时候会给人一种“愚笨”的感觉,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论语·为政》)。
但他退也省其私”,能够深刻领会老师的道理,并且达到“闻一知十”的程度,在实际生活之中也努力阐发和运用夫子之道,“亦足以发”,曾子说有一种人“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论语·泰伯》)。
这就是说颜回努力遵循着孔子的“不耻下问”求知方法,虚心地向别人求教知识。
事实证明“回也不愚”,而是一个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人,难怪子贡说“赐也何敢望回?”(《论语·公治长》)也正是由于颜回的好学、深思、致用,孔子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对于他的死也是悲痛万分。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颜回就是一个有好学精神,能够将孔子的理论真正内化的典型,除了他,再也没有第二个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这句话简单明了,没有什么难解的地方。
从这句话的描述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生活清贫的颜回,同时还可以看到一个没有被艰难的生存条件所困扰的颜回,一个乐观的颜回。
关于人们所处的物质生存环境和他们的人生态度人生追求之间的关系,不少大思想家都曾做过论述。
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好礼者也。
”(《论语?雍也》)子贡问孔子: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之人),富有却不骄横,(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已经不错了。
但是还比不上贫穷却能乐道,富有却好知礼的人。
可见孔子是非常赞赏“贫而乐”的人的。
同时,孔子对那些“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的“士”,却是非常反感的,认为“未足与议也”。
因为颜回能够“贫而乐”,说明他不役于物,这也决定了他能上能下,不会患得患失。
这可能也是孔子器重颜回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三、克己为仁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一个“仁”字。
对于孔子来说,他自然非常希望自己的理想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
然而,他虽然门下弟子三千,但真正能够承其衣钵的人却几近于无,颜回就是一个例外。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论语?雍也》)孔子说颜回这个人啊,仁能在他的心里长期存在;至于其他人,仁只要能在他们心里偶尔闪现一次就不错了。
由此可见,孔子对颜回的“仁”是很欣赏的。
颜回心中有“仁”,向孔子问“仁”,而且还表示身体力行。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颜回不但是这么说的,想必也一定是这么做的,不然他怎能瞒过老师的眼睛?孔子对颜回的行动是相当满意的。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论语?子罕》)孔子说,我对他讲过之后能够身体力行而不懈怠的人,大概只有颜回吧!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子谈到颜回的时候说,(颜回已经死了)真是令人痛惜啊!我只看到他不断进步,从来没有看到他停滞不前过。
(《论语?子罕》)假如颜回不是过早去世,集孔子思想之大成者想必非他莫属。
颜回不但符合孔子“仁”的要求,而且他还是一个品性质朴、不怕寂寞的人。
一次孔子对侍立在旁的颜回和子路说,谈谈你们的志向。
子路说:希望我能够与朋友共享自己的车马和轻裘,即便用坏了也不会有什么不满(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而颜回说希望能够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愿无伐善,无施劳)。
(《论语?公冶长》)孔子曾经对弟子进行过这样一番评价说:“德行:颜渊,阂子赛,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把颜渊列于德行类之首,足见他在这方面确有过人之处。
颜渊曾向孔子问仁德:颜渊问仁。
子口 :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 论语。
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曰卜礼勿动。
}勿言,这里孔子是说:“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符合礼,就是仁。
一旦做到了,天下人都会称许你为仁人。
实践仁德,全凭自己,不能由他人代劳。
更具体一点就是不合礼的事情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这样的解释与孔子对其他弟子的解释相比,显得更加细致而深奥,他对颜渊另眼看待。
颜回听完即明确表示:我虽不太聪明,可是一定按照你的主张去做。
颜回的确如他所说的,诚心努力地实践孔子所倡导的仁德精神,使以仁为核心的道行成为他处世待人的准则。
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对于覃食瓢饮居陋巷的生活“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他从不把怒气发泄在他人身上,也从不重犯同一种错误,确实做到了言于律己,谦和待人。
在孔子看来,实践仁的精神,其前提是“为仁由己”,这是对人最简单而又最严格的要求。
当我们能够不受外界的影响,并且在任何恶劣的条件下都能合理的调动自身的理性精神时,才能真正实践“非礼勿视”等项原则。
而这种“由己”的功夫,律己的功夫,即是颜回的过人之处。
孔子把仁看作是人最高的精神追求,从不轻易以“仁”许人,尤其是对于自己的学生。
但是他却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己矣。
”(论语·雍也) 即是说颜回长久地不离开仁德,别的学生只是短时期偶然想起一下罢了。
可见,颜回对仁的追求是自始至终的,他不会因任何特殊环境而改变其操守,因此在孔子心目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