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数学解题方法反证法专题

中考数学解题方法反证法专题

中考数学解题方法反证法专题
在初中数学题目的求解过程中,当直接证明一个命题比较复杂麻烦,甚至不能证明时,我们可以采用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法,它是先提出一个与命题的结论相反的假设,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导致矛盾,从而否定相反的假设,达到肯定原命题正确的一种方法.反证法可以分为归谬
反证法(结论的反面只有一种)与穷举反证法(结论的反面不只一种).
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大体上分为:(1)反设;(2)归谬;(3)结论.反设是反证法的基础,为了正确地作出反设,掌握一些常用的互为否定的表述形式是有必要的,例如:是/不是;存在/不存在;平行于/不平行于;垂直于/不垂直于;等于/不等于;大于/不大于;都是/不都是;至少有一个/一个也没有;至少有n个/至多有(n-1)个;至多有一个/至少有两个;唯一/至少有两个.
归谬是反证法的关键,导出矛盾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须从反设出发,否则推导将成为无源之水.推理必须严谨.导出的矛盾有如下几种类型:与已知
条件矛盾;与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公式矛盾;与反设矛盾;自相矛盾.
至于什么问题宜用反证法?这是很难确切回答的问题.下面我们就结合实例归纳几种常使用反证法的
情况.
一、基本定理或初始命题的证明
在数学中,许多基本定理是使用反证法来证明的,例如“过直线外一点只有该直线的一条平行线”,“过平面外一点只有平面的一条垂线”.因为在证明这种基本定理时,由于除已经学过的公理及其推论外,在此之前所导出的定理不多或者与此命题相关的定理不多.
例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a,b都和直线c垂直.求证:a与b平行.
证明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直线a与b相交”.
不妨设直线a,b的交点为M,a,b与c的交点分别为P,Q,如图1所示,则∠PMQ>0°.
这样,△MPQ的内角和=∠PMQ+∠MPQ+∠PQM=∠PMQ+90°+90°>180°.
这与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相矛盾.说明假设不成立.
所以,直线a与b不相交,即a与b平行.
二、存在性问题的证明
在数学中,证明“存在”的问题很多,这种情况下,往往使用反证法.
例2已知△ABC的三边满足b=(a+b)/2,求证:△ABC中至少有两个角不超过60°.
证明设至少有两个角超过60°,
因为∠A+∠B+∠C=180°,
所以△ABC中至多有两个角超过60°,
即所设等价于“△ABC中有两个角超过60°”
我们不妨设∠A>60°、∠C>60°,
则cosA<1/2、cosC<1/2.
由余弦定理:c2=b2+a2-2bacosC>b2+a2-ba,(1)
a2=b2+c2-2bccosA>b2+c2-bc.(2)
(1)+(2)得2b2<ba+bc,即b故假设错误,即:△ABC中至少有两个角不超过60°.
三、无限性命题的证明
在求证的命题中含有“无穷”、“无限”等概念时,从正面证明往往无从下手,这时,我们常使用反证法.
例3求证:2是无理数.
证明假设2不是无理数,即2是有理数,那么它就可以表示成两个整数之比,设2=qp,p≠0,且整数
p,q互素,
则2p=q.所以,2p2=q2.(1)
故q2是偶数,q也必然为偶数.
不妨设q=2k,代入①式,则有2p2=4k2,即p2=2k2,所以,p也为偶数.
p和q都是偶数,它们有公约数2,这与p,q互素相矛盾.
这样,2不是有理数,而是无理数.
四、否定性命题的证明
例4求证:若n为自然数,则n2+n+2不能被15整除.
证明假设n2+n+2能被15整除,则n2+n+2必然能被5整除,
所以n2+n+2的尾数必然为5或0,又因为
n2+n+2=n(n+1)+2为偶数,
所以n2+n+2的尾数必然为0,即n2+n=n(n+1)的尾数,必然为8.
对任意自然数n,n(n+1)的尾数均不为8,所以假设错误.
即:若n为自然数,则n2+n+2不能被15整除.
五、所求证命题为不等式
例4已知:如图2所示△ABC中,∠A = 90°,
AD ⊥BC 于D ,求证:AD + BC > AB + AC.证明:假设AD + BC AB + AC例5在△ABC中,AB=AC,P为△ABC内一点,
且∠PAB>∠PAC.求证:∠APB<∠APC.
证明如图2,假设∠APB>∠APC.
因为AB=AC,∠PAB>∠PAC,
则有:∠PAB+∠APB>∠PAC+∠APC,
因此∠ABP<∠ACP.
因为∠ABC=∠ACB,所以∠PBC>∠PCB,PC>PB.
在△APB和△APC中,AB=AC,AP=AP,PC>PB,所以∠PAB<∠PAC,这与已知条件相矛盾,故假设不真.
所以∠APB<∠APC.
关于常用反证法求解的命题,我们主要总结了五类,对于这几类命题,反证法一般较为有效.但是必须指出:对于不同的题目,往往有不同的求解方法,对这些题目,甚至会有极个别的更为简捷的方法,但由于没有一定的普遍性,此处不再一一列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