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艺术专题》往届考题整理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系马玉玲 1100012805/* ********************* 比较题整理 ********************* */ 1.绳纹火焰式陶塑 & 弥生陶罐左图为绳纹火焰式陶塑,是绳文时代的雕塑;右图是弥生陶罐,诞生于弥生时代。
绳纹陶塑存在量块的堆积,用绳纹的装饰体现美感,不具稳定性、均衡性,它体现丰富的想象力,具非写实性、主观性、观念性;弥生陶塑重实用性,仅用器形本身线条展示造型美,有稳定性、均衡性。
两者的不同体现出陶制品对其时代环境的适应,也印证日本文化从本土源起到吸收外来文化的轨迹。
绳纹时代日本人过着采集、捕捞的群居生活,对实用性需求不高,且原初艺术对自然存有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故造型显示出主观性、观念性;弥生陶塑传自农耕文化的亚洲大陆,注重实用,适应农耕文化和进步的生产生活需求。
2.绳纹火焰式陶塑 & 仰韶陶瓶左图为绳纹火焰式陶塑,日本绳文时代雕塑;右图是仰韶陶瓶,诞生于同时代中国大陆。
绳纹陶塑凭借想象制造而成,有粗糙的大块装饰,有浓厚的主观性和观念性,明显缺少稳定性和均衡性;仰韶陶瓶模仿自然物质加工的器皿制成,具稳定性和均衡性,更实用。
两者的不同反映当时日本与其他文明不同的生活形态和文化意识。
绳纹陶塑缺少对自然物体的模仿,体现日本原初艺术对自然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当时日本尚未进入农耕文明,对器具要求不高。
而仰韶陶瓶所展示的实用性理念更适合中国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
3.唐招提寺鉴真干漆佛像 & 平等院凤凰堂阿弥陀拼装木佛像左图为唐招提寺鉴真干漆佛像,右图为平等院凤凰堂阿弥陀拼装木佛像。
鉴真干漆佛像采用泥塑干漆像技术制作,重量轻、不易裂、易搬动,是日本引进、模仿大陆雕塑艺术的标志性成果;阿弥陀拼装木佛像采用拼装木雕法制成,既防干裂又可流水作业;佛像神态安详、纹饰华丽,表现日本人崇尚的优美圆满的阿弥陀极乐世界,宣告着日本民族风格雕塑艺术的成立。
(中国影响/ 日本独特)这反映了日本雕塑艺术经历了从对大陆文化的模仿—咀嚼—融合—自我创新的过程,印证了日本文化艺术对外来文化的大量吸收。
4.法隆寺释迦金铜佛像 & 青州石佛像:韩小华造弥勒佛左图为法隆寺释迦金铜佛像,右图为中国青州石佛像:韩小华造弥勒佛。
韩小华造弥勒佛为半浮雕石刻,采用切凿式制作方法;而法隆寺释迦金铜佛像为铜制,采用浇灌式制作方法。
后者本可以方便地塑造佛的独立、立体的形象,但仍做成半浮雕式,可能是对大陆连体佛像的模仿。
两者的不同印证了日本雕塑艺术体系对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国雕塑文化)模仿和吸收的历史过程。
5.神乐 & 左方乐舞《兰陵王》左图为神乐:人长持镜起舞;右图为左方乐舞:《兰陵王》。
人长舞属日本本土文化,《兰陵王》是来自大陆的文化。
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同存在于日本文化雅乐体系中,印证了日本文化艺术对外来文化大量吸收的历史轨迹。
6.荒事歌舞伎《鸣神》 & 和事歌舞伎左图为荒事歌舞伎《鸣神》剧照,右图为和事歌舞伎剧照。
“荒事”风格主要表现勇者,融入不动明王的神灵信仰,主人公扮作具有超能力的荒人神惩治恶人或恶魔,在武士较多的江户流行;“和事”表演风格以身边琐事为题材,剧情写实性高,受商人文化人较多的上方市民喜爱。
两种不同的歌舞伎表演风格共存,体现了歌舞伎艺术对不同地区文化需求的适应,是歌舞伎成熟的一种表现,也昭示着其市民文化艺术的属性。
7.歌舞伎舞台 & 能乐舞台左图为歌舞伎的舞台,右图为能乐的舞台。
歌舞伎舞台有许多独特设施,如伴奏席、伴奏台、打击乐席、旋转台、升降台、花道等,使演员与观众融为一体,展现歌舞伎独特华丽的“样式美”。
而能乐舞台的原型是神社拜殿,其舞台由主舞台,廊桥,乐队位,伴唱位,白洲五大部分组成。
没有幕或背景,进深大于面宽,设有廊桥,便于神人交感,绘有象征神灵依附之处的松树,体现对神灵的崇敬和礼拜。
从能乐到歌舞伎,两种内核不同的表演并存于日本艺术体系中,展现了日本艺术的两种文化根源——神道文化和娱乐文化,从中可看出日本古典艺术从神道传统到关注身边现实的文化意识转变。
8.《托水罐的女人》 & 浮世绘《吹哨的美人》左图为《托水罐的女人》,右图为日本浮世绘《吹哨的美人》。
《托水罐的女人》是传统西方绘画,以写实性为主。
技法上展现点线面色中的要素,采用阴影体现立体感、真实感;构图多用三角构图。
《吹哨的美人》是日本浮世绘,注重装饰性,以粗细线条在平面上展示二维空间,有动感和表现力;绘画构图随意,多采用大胆的拼接、艳丽的色彩,不显呆板。
这体现了西方传统绘画技法和以日本浮世绘为代表的东方绘画的不同。
西方绘画重在再现、具象、客体,东方重在表现、抽象、精神。
9.断臂维纳斯与日本磐境左图为西方雕塑的杰作:断臂维纳斯;右图为日本神体的一种:磐境。
维纳斯雕塑中,女神的形象仿照人的形象,外形刻画细致逼真,是写实风格的雕塑;日本的神灵无具体形象,自然之物(石、树等)即为神体。
这体现西方和日本文化观对神的不同认识。
西方人自信人体是美丽的,神像形似人像,只是神更强大。
日本人认为神无具象,出于对神的崇拜和敬畏不设计神的形象;同时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无可赞之处,不以人像为神像。
由于崇尚自然和万物有灵的文化信仰,日本文化观常以自然之物为神。
10.青苔枯山水庭园 & 砂石枯山水庭园左图是京都龙源寺的青苔枯山水庭园,右图为京都东海庵的砂石枯山水庭园。
京都龙源寺是枯山水庭园形成初期:庭园中无水,绿色的青苔衬托着白色的石头;而京都东海庵则是定型后的枯山水庭园,它通常作为独立的庭园,用白色的砂粒代替青苔,表现海洋,并有不同种类的水纹(图中为同心圆砂文),其上放置自然石。
两者的不同显示枯山水庭园从最初的诞生到发展成熟的演化过程,也是庭园艺术的摹写技法从自然之物到象征物使用的转变。
11.唐物青瓷花瓶 & 日本茶道中使用的茶碗左图为唐物青瓷花瓶,右图为日本茶道中不均齐的陶釉茶碗。
左图花瓶为唐物,光滑、正圆、对称;它作为插花的花瓶等,主要用来欣赏、装饰居室,是贵族身份的象征。
而右图是茶具,茶碗碗口歪斜、表面凹凸、陶釉不均、图案不对称。
两图的不同反映中日不同的美学观念。
中国人以对称、正直、方圆为美,日本人吸收唐文化后,创造出以“尊崇自然”为根基独特的“日本美”,其内核为禅中“无”的艺术,否定世俗意义的审美观,向内在的精神领域发展,讲求“不均齐、无法”的审美情趣。
同时这也反映了花道和茶道审美情趣的不同。
12.立花 (除真造型右开放式) & 自由花左图为立花(除真造型,右开放式);右图为自由花。
立花由9枝构成,其造型、位置、作用等有一定之规,注重花枝本身的美和空间表达,确定了以均衡、比例和统一为生命的日本花道理念。
自由花由3枝构成,可自由选择花瓶和花材(包括非天然植物材料),无固定模式,着重突出花朵、花枝、花瓶或点线面均可。
它讲求创作灵感,旨在表现插花人对美的独特的感动。
两者的不同体现了日本花道发展先由简到繁(立花)又由繁至简(自由花)的过程,这也是花道艺术从制度化到自由化、审美理念由外在程式到内在体验的转变。
/* ********************* 连线题整理 ********************* */1.日本原始宗教思想的“万物有灵论”发生于日本人对大自然的双重感情:感激与恐惧。
2.日本文化史由以下断代文化组成:绳纹文化、弥生文化、古坟文化、飞鸟文化、白凤文化、奈良文化、平安文化、镰仓文化、室町文化、桃山文化、江户文化。
3.公元3~5世纪,日本受中国汉代厚葬习俗的影响产生以大量修筑巨大古坟为特征的古坟文化。
4.雅乐、能乐、人偶净琉璃、歌舞伎是日本四大古典艺术。
5.日本雅乐主要承传了唐代燕乐的要素。
6.现行日本雅乐艺术包括国风歌舞、外来乐舞、管弦吟唱。
7.日本能乐曲目的剧情进展特色被归纳为:序、破、急。
8.日本能乐的曲目种类分为5大类:神戏、武戏、文戏、狂戏、鬼戏。
9.能乐为歌舞剧,狂言为白话剧;能乐善于表现人物的表层,狂言善于挖掘人性的里层;能乐表现虚幻,狂言描写现实。
10.日本的一种传统乐器,外形似箫,音色空疏悲凉:尺八。
11.歌舞伎剧目由历史剧、舞蹈剧、市井剧三部分组成12.歌舞伎许多剧目搬演自人偶净琉璃,其剧本最初也来自于人偶净琉璃。
13.歌舞伎的两种表演风格:荒事风格和和事风格。
14.与唐绘的构图形成相比,大和绘的构图形式具有平远、宽阔、舒缓的特点。
15.源氏物语绘长卷画从艺术上欣赏。
人物设置:三角、对线;压角场景设置:脱顶鸟瞰式;主题描述:用女仆做连线;人物表情:一抹眉目法(引目勾鼻)。
16.与源氏物语绘长卷画并为最著名的画卷:《源氏物语绘卷》、《鸟兽人物戏画绘卷》、《伴大纳言绘卷》、《信贵山缘起绘卷》。
17.四季风韵、名胜古迹、节庆岁时、街市风情是16世纪日本屏风画的四大主题。
18.日本浮世绘的三大画家:美人画家——喜多川歌磨、剧照画家——东洲斋写乐、风景画家——葛饰北斋。
19.浮世绘对现代西方绘画的影响:改变西方传统的写实主义绘画观念(再现->表现,具象->抽象,客体->精神)。
20.日本的三大美景:松岛、严岛、天桥立。
21.日本庭园的五大类型是:磐境神篱庭园、寝殿庭园、枯山水庭园、茶道庭园、回游庭园。
22.重森三玲认为庭院石组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磐座·磐境。
23.继武野绍鸥后,千利休在唐物供不应求情况下创制和物,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础。
24.茶道具的美被归纳为:自然之美、用之美、生命之美、各美其美。
25.茶道的行礼动作氛围三个档次:真礼、行礼、草礼。
26.茶道中客人之间反复行的三种礼是:前礼、次礼、送礼。
27.茶道的礼法是全面的,包括:主客之礼、客与客之礼、人与物之礼。
28.继田中鹤翁成为第二位煎茶道家元的是:小川可进。
29.日本哲学家久松真一先生认为茶道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
30.日本早期民俗信仰中,人们把盛开的花朵看作可以让死去的灵魂起死回生的媒介。
31.保留至今的日本花道三大造型形式:立花、生花、自由花。
32.生花造型中最高规格“真级”造型是由松、竹、梅三种花材构成。
1.雅乐:《东游》(教材P50)《东游》演出的舞台环境设定在海边、沙滩上,其用意为:在海边招海神。
乐队取站姿,其用意为:体现野外性、虔诚性,神是游动的,乐队站立可随神而动。
演员的服饰上有松的纹样,其用意为:神的栖息地。
演出时须点燃篝火,其用意为:迎神。
2.能乐舞台 (教材121)能乐舞台没有幕,因为:可看到神从远方来回到远方去的全过程,便于与远来的大神直接交流。
能乐舞台的背景处画一棵松,因为:松树是神灵依附之处,游动的神降临在新长出的松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