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3)(政治)制度、制度化 “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 行为模式”;“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 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任何一种政治体系的 制度化都可根据它的那些组织和程序所具备的 适应性、复杂性、自治性和内部协调性来衡 量。”(第10页) 适应性—刻板性;复杂性—简单性;自主性— 从属性;内聚力—不团结 “创建政治制度的能力就是创建公共利益的能 力。”(第19页)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导读
中央党校政法部 孙培军 2011-11-30



塞缪尔·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2008年版。 查尔斯· 蒂利:《社会运动:1768-2004》,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 卡罗尔· 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罗伯特· 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政治秩序
(1)政治秩序的内涵 正面来看,“本书标题中所用的‘政治秩序’一词, 指的 乃是一种目标,而非某种现实……政治秩序也部分地取 决于政治制度的发达程度和新兴社会势力被动员起来参 与政治的程度之间的关系。”(1968年英文版前言) 反面来看,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大众过度的政治 参与需求在政治参与制度建立不充分的情况下,会造成 制度过载,其结果就是政治混乱和动荡、崩坏。


四本书的作者、主题、观点和方法 1、为何要选这四本书(每一本书) 2、内容上有何关联(四本书整体而言) 3、主要目的在于什么(四位一体)
如何读书?(本科生发现问题,硕士生 提出问题,博士生解决问题) 论点、论据、论证


书名
《秩序》
主题
政治秩序
观点
参与、秩 序和发展 参与民主
方法
比较历史 法 政治思想


总之,其学术生涯几乎未曾中断,可以说终其一生是一位在大学 内从事研究、教学、写作的政治学家。 “幽灵学者”:尽管在亨廷顿的同学之中有基辛格、布热津斯基 这样的政界名流,他的学生之中也不乏弗朗西斯•福山、扎卡里亚 (《新闻周刊》编辑)这样的当代精英,但是他本人却不愿在媒体 上抛头露面。人们很难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看到亨廷顿的身影。他 不是那种“媒体学者”,他的学术声誉是靠着十七本著作和一系 列论文建立起来的。毫无疑问,曾经出任美国政治科学学会主席 又是著名的《外交政策》杂志的创办人之一的亨廷顿是学术界的 圈内人。但是他在写作的时候却宁可把自己当成一个局外人,故 意以一种刺激那些最终会评判自己著作的专家们的方式讨论问题。 亨廷顿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学者没有什么新东西的话,他就应 该保持沉默。对真理的探求与学术争论是一回事。”
第一章 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




亨廷顿提出了其理论架构:政治秩序部分地取决于政 治制度的发达程度和新兴社会势力被动员起来参与政 治的程度二者之间的关系。 本章首先指出各国之间政治上的最大分野是政府的有 效程度。发展中国家出现政治衰朽的原因就在于政治 制度和政治参与之间的失调。 他从政治制度和政治参与两个角度来分析。他提出了 政治制度的涵义及其四个标准,并从公共利益角度讨 论了政治制度。而现代化则促进了政治意识的多元化, 如果政治制度不够发达,就会导致暴力和腐化。 他又从社会阶层即城乡差距的视角论述了政治衰朽, 并列表分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城市和农村阶层的作 用。他又依据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两个变量区分了 两种政体:公民政体和普力夺政体。
又名强大政府论,各国之间最大的 区别不在于政府的形式,而是政府 实行有效统治的程度;与前两种理 论不同,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必 然带来政治发展,很可能与政治衰 朽并存;经济发展和政治秩序之间 存在复杂关系
约瑟夫· 古斯菲尔 德( Joseph Gusfield)和艾森 施塔德 (S.N.Einstadt)
塞缪尔· 亨廷顿 (使现代化理论 寿终正寝)
政治秩序论
(二)内容
1、问题 2、方法 3、框架 4、观点
1、问题


这本书探讨的是第三世界国家如何取得 政治稳定、政治秩序的问题,关注政治 发展、政治秩序、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 化等之间的关系。 (1)政治秩序是什么? (2)为什么政治秩序重要? (3)如何实现政治秩序?





2、学术背景:现代化理论(政治发展理论) 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会如此动荡? 如何使一个国家在政治稳定中协调发展,取得现代化 的成功呢? 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一些政治学者开始思考和研 究这些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政治发展理论,从而 形成了政治发展这一研究领域。 这也是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的组成部分
2、著述





他的著作几乎都是一经面世便倍受关注,他的理论主 要涉及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领域,但在他的诸多著作 中,实际涉猎的范围非常广阔,通常还包括历史学、 法律学 、社会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其著述诸 如: 《作为意识形态的保守主义》(1957)、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1968)、 《民主的危机》(1975)、 《美国政治:不和谐的允诺》(1981)、 《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1991)、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995)、 《我们是谁?》(2004)、等等。
现代化的三种理论流派
学派
正统现代化论
观点
现代化国家和传统国家,传统要全 部被现代所取代,如18、19世纪的 早发国家
代表人物
加里布埃尔· 阿尔 蒙德(Almond)
现代化修正论
传统和现代并非完全此消彼长的对 立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 面的,传统的东西是很多新兴国家 的国情,现代性可以利用传统的因 素。
意识形态的标签


1、反对共产主义和集权主义的新保守主 义 2、思想画像:保守主义者+自由主义者, 在政治思想上,亨廷顿可以称得上是一 个异类:他的心是属于自由主义的,而 他的头脑则属于保守主义。这位被人称 为“美国右翼政治思想家”的人物其实 是民主党的终身党员。
大师已去

由于罹患中风、心脏病和糖尿病,这位 大学者早已卧床不起。去世前,他一直 生活在马萨葡萄园岛的Windemere护理院, 生活无法自理。2008年12月24日,亨廷 顿逝世于该岛,享年81岁。
2、方法

(1)比较方法:东西方之间、亚非拉之间 (2)历史方法:东西方历史 总体而言,这属于定性研究,宏观性的 亨廷顿思维宽阔,对古今中外的思想旁征博引, 对政治世界里的纷繁芜杂的种种政治现象都能 准确地描述、界定,并大开大合地讨论它们之 间的因果关系、变化规律等等,让人读起来心 情激动。国家、社会、军队、政党、制度、秩 序、革命、改革、公民、参与、斗争、议会、 总统、腐败、第三世界、军政府、列宁主义、 共产主义、民主、政变等等概念、事件、理论 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1)相关概念:变化、变革、变迁 变化的范围:政治、经济等等。。。 变化的速度:时间长短。。。 变化的次序:先后偏好。。。 (2)变化社会的本质: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的进程,它涉及 人类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里的变革…… 城市化、工业化、世俗化、民主化、普 及教育和新闻参与等…”(第25页)
《参与和 参与和民 民主理论》 主 《社会运 社会运动 动》
社会运动 和民主
《使民主 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 运转起来》 善治等 和民主
历史社会 学 案例研究
提纲

一、引言 (一)作者简介:其人、著述、影响 (二)书名解读 二、导读框架 (一)背景:历史、学术 (二)内容:问题、方法、框架、观点 (三)评价:国内外、正反 (四)启示与讨论: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结语




第一章 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 政治差距 政治制度:共同体和政治秩序 政治参与:现代化与政治衰朽 城乡差距:城市突破和绿色起义 政治稳定:公民政体与普力夺政体
第二章 政治现代化:美国与欧洲 之比较


亨廷顿首先区分了政治现代化的三个层面:权威的合 理化、结构的分离和政治参与的扩大。 他依据这三个方面分别考察了英国、欧洲和美国三种 政治现代化的不同类型。 他从比较历史的角度说明了政治现代化的道路是不同 的,是多线发展的。他认为美国的政治现代化历程对 发展中国家没有借鉴意义,而是应该从发展中国家的 历史传统去寻找发展的路径。
(二)书名解读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Huntington, Samuel P.,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1、变化社会 2、政治秩序
1、变化社会


亨氏关于现代化和暴力之间的关系,用 公式来表示包括(第42页): 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颓丧 社会颓丧÷流动机会=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



(2)相关概念:政治秩序、政治稳定、 政治发展vs政治衰朽 “人当然可以有秩序而无自由,但不能 有自由而无秩序。”(第6页) “政治发展涉及创立有充分适应性的、 复杂的、自主的、有内聚力的政治制度, 以便吸引和安排这些新集团,并促进社 会内部的社会和经济变革。”(第221页)


第一章的小标题“政治制度:共同体和 政治秩序”、“政治参与:现代化与政 治衰朽”、“政治稳定:公民政体与普 力夺政体”,可以看出上述相关概念之 间的关联。 总之,政治秩序是现代化在政治上的表 现,即政治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政治现 代化包括:权威的合理化、机构的分离、 大众的参与。
二、导读框架

3、影响


国内外熟知他是 “文明冲突”论的提出 者,并引发持久的论战。 其实,亨廷顿是一位学术大家。举凡大家, 都有一共同的特征,简要言之,便是一 个“通”字。就是说,并不局限于一个 窄小的研究主题,而是扩展开来,在几 个相关研究领域中驰骋,并做出高质量 的研究工作,产生了后人绕不过去的学 术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