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练习(10.20)一、语言文字应用(18分)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读音和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果脯.(fǔ)风靡.(mǐ)一时瞑思苦想振聋发聩B.模.(mú)样不着.(zhuó)边际文过饰非作壁上观C.间.(jiān)架强.(qiáng)词夺理别出心裁既往不究D.下载.(zǎi)罪行累.(lěi)累再接再励山清水秀【B A.冥思苦想;C.强(qiǎng)词夺理既往不咎;D.下载(zài )再接再厉】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是()(3分)A.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有草树蒙密的西双版纳,有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有一日千里....的黄河,有浩浩荡荡的扬子江……B.会议一开始,主持人开宗明义....,宣布了会议的目的、任务和议程。
C.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冲击,曾经富庶的大西洋某岛国如今经济状况已经如履薄冰....,濒临“国家破产”的边缘。
D.我的态度很鲜明,对任何邪教的言论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B 开宗明义:指说话、写文章等一开始就把主要意思点明。
A一日千里:原形容马跑得很快。
后比喻进展极快。
改成“一泻千里”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C如履薄冰:比喻行事极为小心谨慎。
D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
现也指一言不发。
这里错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据哈市房地产开发协会统计,约有70%的被调查者有购房计划,但如何让他们将计划变成行动,是开发商最头疼的问题。
B.感动中国人物李灵说,即使遇到再多的困难,她都不会改变开始的初衷,不会放弃为孩子建立阅览室的梦想。
C.在面试中,他从容镇定,侃侃而谈对未来的规划,他的突出表现和创新设计最终被公司采纳。
D.唐山大地震中死里逃生的孤儿张祥青为四川灾区捐出1.1亿元,这种举动彰显了其奉献爱心、回报社会、全力支援灾区建设。
【A B“开始”与“初衷”重复,去掉“开始”。
C“侃侃而谈”后面不加宾语,“突出表现和创新设计”中的“突出表现”不能与“采纳”搭配。
D成分残缺,在“建设”之后加上“的品格”或“的精神”等。
】4、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材料一:简体化汉字已使用了几十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南方都市报》3月14日)材料二:近日,针对全国政协委员要求“小学设置繁体字教育”、“逐步恢复繁体字”的提案,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代表教育部作出回应,称“推广简化字”是法律的规定,教育部要依法行政。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则对依法推广简化字表示支持。
(《潇湘晨报》3月14日)(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所说的现象。
(2分)“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引发社会热议。
(2)针对以上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
(3分)(一)小学生学习繁体字是历史的倒退。
当初简化文字,倡导写简化字就是为了提高书写效率,使汉字学习、掌握更加容易,现在重提小学开始学习繁体字会使汉字的发展“开倒车”,是一种逆时代潮流而动的行为。
(3分)(二)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有助于传播中华民族文化。
繁体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正宗的文字,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学习繁体字可以让大家从小知晓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由来,进而促进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光大。
(3分)5、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
这个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
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
从以下的数据中写出两种结论。
(4分)①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关爱;(2分)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
(2分)二、文言文阅读(22分)6、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凌.万顷之茫然(越过)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乎(助词,无意义)C.梅花为寒所勒.(束缚,压制)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B 焉:哪里】7、下面句子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2分)例:扣舷而歌之A.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B.侣鱼虾而友糜鹿C.耳得之而为声D.下江陵,顺流而东也【D A连词,表转折;B连词,表并列;C连词,表顺承;D连词,表修饰】8、下列句子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渺渺兮予怀C.而今安在哉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 介词结构后置句B主谓倒装句;C宾语前置;D被动句。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下列各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C 蔽:受蒙蔽】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徐公来,孰视之.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吾妻之.美我者D.暮寝而思之.【B 与例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11、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D 本文主旨是通过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达到大治。
】12、翻译下列句子。
(10分)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分)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分)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喝地下水,是因为心专一。
3、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3分)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
三、古诗鉴赏(8分)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诗题为“孤雁”,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刻画孤雁?(4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开篇即唤出“孤雁”,对孤雁进行正面描写;结尾用了衬托的笔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
(2)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
”分析作者在诗中如何表达这种思想感情。
(4分)作者借刻画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抒发其渴望骨肉团聚,梦想朋友重逢的真挚情感。
四、默写(8分)14、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2),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3)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子无良媒。
(《诗经·氓》)(4)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
(《诗经·蒹葭》)(5)吾师道也,?(韩愈《师说》)(6)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7)独学而无友,。
(《礼记·学记》)(8)工欲善其事,。
(《论语·卫灵公》)(1)泣孤舟之嫠妇(2)挟飞仙以遨游(3)匪我愆期(4)道阻且跻(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无案牍之劳形(7)则孤陋而寡闻(8)必先利其器五、现代文阅读(3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20分)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①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他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
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
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②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
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
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
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
③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
这里原有的山村,是一次便毁灭了呢,还是渐渐地凋零下去,我们都无从知道。
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④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
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
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
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⑤其次就是鼠曲草。
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
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
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
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
每当我看见这幅图像,就会觉得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
于是我可以肯定,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