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独乐寺简介

独乐寺简介

独乐晨光简介以‚三最‛而著称—独乐寺是我国古代大型木结构高层楼阁式建筑的代表作,也是古代彩塑艺术精华的生动体现。

1961年,驰名中外的独乐寺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独乐寺又名大佛寺。

独乐一名的由来,众说各异。

有人认为,观音阁内巨大塑像的内支架,即为一株参天矗立的杜梨树,独乐以杜梨谐音得名。

有人认为,寺中观音独以普渡众生为乐,故名。

而县志记载则云:‚独乐寺为安禄山誓师之地,盖安禄山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故尔命名之。

‛独乐寺的创建及其倡建本,目前已无文献可考,据传始建于唐初。

现存独乐寺的主要建筑,是在辽圣宗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的,至今已重建1000年有余。

地理位置清晨,彩霞映射的光芒照耀在独乐寺中,条条斑斓的光柱从观音头顶抛下,与阁内长明的烛火之光耀映闪烁,为大佛、古阁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其愈发神韵生动,引人遐想。

由此,独乐寺便产生了意境深远的名字--‚独乐晨光‛。

独乐寺坐落在蓟县城内西街,坐北朝南,由山门、观音阁和东西配殿组成。

整组建筑布局得当,主体突出、巍峨雄壮,庄严瑰丽。

人文历史独乐寺在我国建筑史上以‚三最‛著称。

第一‚最‛:寺内观音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高层楼阁式建筑;第二‚最‛:阁中观世音菩萨塑像,是我国现存的最大古代泥塑之一;第三‚最‛:寺中山门带鸱尾饰物的屋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

建筑特色山门—进入独乐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门。

山门高约10米,中间为穿堂道,门正中悬一方匾额,为明代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严嵩手迹。

山门东西两侧南稍间各塑有一尊护卫金刚力士,均高4.5米,虎视眈眈,狰狞可畏。

东侧力士手持长剑、竖眉、瞪眼,闭嘴,似从鼻孔喷出‚哼‛字。

西侧力士横眉、瞪眼、张嘴,似从嘴里喷出‚哈‛字。

二力士被称为‚哼哈二将‛。

山门东西两侧北稍间分别为彩绘四天王像,两两分立,呈东西、南北方位各护一方。

东侧北端为东方持国天王,绿面,怒目,手持琵琶、两脚各踩一鬼。

东侧南端为南方增长天王,蓝面,又目圆睁,手持宝剑,两脚各踩一鬼;西侧南羰是西方广目天王,红面,怒目,左手握一龙,右手捏如意珠,脚踩两鬼;西侧北端是北方多闻天王,白面,又目和善,左手持红盖黄色伞,右手握灰色银鼠,左脚下站立之鬼,为人身兽面,左脚蹲着的鬼为兽形。

山门内这组惟妙惟肖的鬼神雕像,居高临下,咄咄逼人,创造了一种令人心悸的氛围。

山门的建筑由台基、屋身、瓦顶3部分组成。

台基用宽厚的方砖和条石砌牢。

台基之上辅圆形石柱础,其上立有直径50厘米的12根木柱,呈横四坚三排列,柱头之上累叠了许多木块,这便是斗拱。

形似斗子的方形木块称‚斗‛,样子象长拱形的曲木称‚拱‛。

独乐寺的山门斗拱向上向外伸展两层,斗拱的高度,相当于柱高的一半。

斗拱是我国古建筑所独具的特征,使得建筑十分美观。

独乐寺山门的屋顶是五条脊,四面坡形的庑殿顶,也称四阿顶。

从脊到檐呈现一个舒缓的弧线,至屋角处展翼如飞。

正脊两端各有一个龙吻鱼尾形的构件,称为鸱尾(也称鸱吻)。

传说鸱尾是天上一颗鱼尾星,不怕雷击,汉代时人们把它置于建筑物上,取避雷电之意。

这鸱尾长长的尾巴翘转向内,犹如雉鸟翔飞,生动传神,为山门建筑陡增气势。

著名景点观音阁简介观音阁—穿堂经过山门,便可见一座高阁雄峙面前,这就是独乐寺的主体--观音阁。

阁楼上高悬以‚太白‛署名的‚观音之阁‛题额。

据考证,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书。

观音阁高22.5米,东西宽26.7米,南北深20.6米。

建筑风格‚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菪造‛。

观音阁和山门同在一个中轴线上,人置于山门内正中,透过山门可将观音阁尽收眼底。

从外表看,观音阁为上下两层,实际上内里为3层。

阁内的中间有一暗层,并有矩形空井,和四转平台,供观者驻足;上层也有空井,井为六角形,有门通向阁前露台。

观音阁共有28根立柱,外圈18根,内圈10根。

柱子都有显著的侧脚。

即指柱子不与地面保持垂直而是以两边略向建筑物中心倾斜,形成建筑物上小下大,比通常长方形结构增加了稳定性和抗震性。

观音阁立柱的纵横方向,均以梁枋斗拱等构件拉连,形成双环框架。

观音阁的斗拱式样有24种。

多种斗拱的交迭使用,使观音阁的转角出檐深远,如翼腾飞。

观音阁数以千计的斗拱和梁柱檩椽,彼此之间,全部以榫卯相勾连,结成坚不可摧的整体。

在其重建后的1000多年中,虽经历了28次地震,包括其中破坏性的3次强震,而‚官廨民舍,无一存,阁独不圯。

‛观世音菩萨塑像在独乐寺,蔚为壮观的是阁中耸立的一尊巨大观世音菩萨塑像,这尊塑像在离地面72厘米的须弥座上,高达15.4米,直入大阁顶部的斗八藻井。

因其头上还生有10个小头像,故又称11面观音。

观音弯眉高鼻,神态庄重,仪态万方。

观音两侧各伫立一肋侍菩萨,略前倾于11面观音,一副似在听从调遣状。

这些塑像均以细泥白灰塑成。

线条明显,面部丰满,造型匀称,姿态优美,彩绘贴金,生动传神,皆系辽代雕塑艺术的珍品。

罗汉及两明王壁画观音阁底层四周墙壁上,有五彩缤纷的壁画。

壁画内容以高达2米多的十六罗汉及两明王为主体,也有与佛教有关的神话故事和世俗题材。

每组画的内容各自独立,但又紧密相联,构成巨幅画卷。

画面上站立的罗汉身着袈裟,脸颊丰润,慈眉善目,背景是翻腾的海浪和起伏的山峦。

壁画下部的世俗题材,绘有丰满健壮的妇女形象及儒生道士。

每幅画都有生动的故事情节,与著名的永乐宫三清殿等元代中期壁画相似,据断定为元代所画。

这些壁画,在清代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一次大修独乐寺时,被覆盖上一层1厘米厚的灰,1972年修整观音阁时才发现并剥出。

从覆盖到揭出,这组壁画共隐藏了219年。

皇帝书法壁碑位于观音阁西北侧,立有28块乾隆皇帝书法壁碑。

每块高1.1米,宽0.8米至1.8米不等。

碑文真迹是乾隆皇帝临摹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名人诗赋及乾隆自己的歌章。

壁碑字体或端庄秀丽,或粗犷苍劲,或深邃雄奇,风格各异,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独乐寺独乐寺坐落在蓟县城内,是中国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享誉中外的千年古刹。

独乐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辽代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

明万厉、清顺治、乾隆、光绪年间维修,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增砌照壁,增设观音阁重檐上下各四根擎檐柱,并建寺东行宫。

独乐寺占地总面积1.6万平方米,山门面阔三间,进深四间,上下为两层,中间设平座暗层,通高23米,是国内最古老的高层木结构楼阁式建筑。

简介独乐寺,俗称大佛寺,位于天津蓟县城内西大街。

传说安禄山起兵叛唐,在此誓师,因他想做皇帝,‚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而得寺名。

古寺建于唐贞观十年,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为国务院1961年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也是津门十景之一。

独乐寺现已列为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名录。

独乐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现存最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位于天津市蓟县县城内。

独乐寺相传始建于唐,辽统和二年(984)重建。

蓟县县城不大,从长途车站下车,步行就到了武定侯街,也许是由于独乐寺外的铁门紧闭,无法从马路上体会山门的震撼,从侧门进入寺内,山门的气势就让人感到不同一般,山门高约10米,正中匾额楷书‚独乐寺‛,这是明朝严嵩题字,显得刚劲浑厚。

同去懂建筑的朋友介绍,独乐寺山门的屋顶五条脊,四面坡。

檐角如翼似飞,使建筑物庄重而高昂,表现出了中国建筑特有的艺术效果。

走过山门就看到了观音阁,阁上的匾额‚观音之阁‛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在52岁北游幽州时所题写的,观音阁中间的观音像高16米,头上还有10个小头像,所以还被称为11面观音。

观音阁后的八角小亭名‚韦驮亭‛塑像韦驮身着铠甲,双手合十,以往看到的韦驮像一般都在天王殿或大雄宝殿里,而单独给韦驮设亭的寺院在中国还是十分罕见的。

由于观音阁与山门同在一个中轴线的原因,当你站在山门正中,从山门的画框里,能把观音阁高耸的雄姿全纳入镜头,这种把高层建筑放在山门之内的布局,是南北朝及以后建立寺院的传统手法。

修建于唐朝的独乐寺,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从史载多年的战乱地震到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以至如今,独乐寺依旧安然无恙。

梁思成先生说,‚在蓟民心中,实为无尚圣地‛。

观音阁的西北,有28块乾隆皇帝的书法碑帖,都是乾隆的书法真迹,如今看上去已经字迹斑驳,不过,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县城里却能看到如此的珍宝,主要原因就是,清朝的东陵在遵化,皇帝去遵化祭祖,蓟县成为一个重要的中转休息站。

谈到蓟县独乐寺,就不能不继续说到梁思成先生,梁先生曾亲自撰写《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二期)‚独乐寺专号‛,在解释观音阁上咸丰皇帝手书‚具足圆成‛时,梁先生认为,‚具足‛是佛家语,‚圆成‛不是佛语,应为‚具足圆通‛。

1966年,中国的政治形势已经发生变化,梁先生依旧冒着风险,抵达蓟县,提出要为观音阁‚装避雷针、安门窗,为防止鸟类落在观音头像上,要为观音头像上罩铁丝网‛,于是,文化部当年就拨款9000元人民币,由河北省古建队施工安装完毕,使独乐寺受到了妥善保护。

布局该寺山门和观音阁为辽代建筑,其它都是明、清所建。

布局、结构都比较奇特。

全寺建筑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西部分别为僧房和行宫,中部是寺庙的主要建筑物,白山门、观音阁、东西配殿等组成,山门与大殿之间,用迥廊相连结。

这些都反映出唐、辽时期佛寺建筑布局的特点。

山门山门是入寺的主要通道,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中间做穿堂,前两稍间是两尊辽代彩色泥塑金刚力士像,后两稍间是清代绘制的‚四大天王‛彩色壁画。

山门梁柱粗壮,斗拱雄硕,‚升起‛和‚侧脚‛明显。

屋顶为庑殿顶,五条脊四面坡,又称‚四阿大顶‛,独乐寺山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

正脊两端的鸱吻,造型生动古朴为,辽代原物。

山门建筑在一个代矮的台阶上,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柱身不高,侧角明显;斗拱雄大,布置疏朗,高度约为柱高之半;屋顶为五脊四坡形,古称‚四阿大顶‛,檐出深远而曲缓,檐角如飞翼,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

正脊两端的鸱吻,鱼尾翅转向内,与明、清寺院建筑的大吻龙尾翻转向外不相同,是我国较早的鸱尾实物。

南面檐下正中,悬有‚独乐寺‛扁额,相传是明代严嵩手笔。

山门中间是门道,两厢分别是哼、哈二将塑像,威武雄壮;两边山墙上都有彩画,华而不俗。

观音阁主体建筑观音阁,是一座三层木结构的楼阁;因为第二层是暗室,且上无檐与第三层分隔,所以在外观上像是两层建筑。

阁高23米,中间腰檐和平坐栏杆环绕,上为单檐歇山项,飞檐深远,美丽壮观。

阁内中央的须弥座上,耸立着二尊高16米的泥塑观音菩萨站像,头部直抵三层的楼顶。

因其头上塑有十个小观音头像,故又称之为‚十一面观音‛。

面容丰润、慈祥,两肩下垂,躯干微微前倾,仪态端庄,似动非动。

虽制作於辽代,但其艺术风格类似盛唐时期的作品,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