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吴敬梓的生活环境与《儒林外史》的地域特色

试论吴敬梓的生活环境与《儒林外史》的地域特色

试论吴敬梓的生活环境与《儒林外史》的地域特色陈美林内容提要吴敬梓有年五十四,在江苏(赣榆、南京、淮安、扬州、仪征等地)活动和生活长达卅余年。

江苏尤其是南京的社会环境孕育了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产生了《儒林外史》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

《儒林外史》中所洋溢着的江苏尤其是南京的地域特色,是与作家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分不开的。

关键词吴敬梓儒林外史地域特色南京陈美林,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一作家生活的社会环境对其创作中所呈现出的地域特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法国文学史家泰纳(&’(()*+,-./’0-)在其《英国文学史》“导论”中就将“环境”作为制约文学作品产生的三个条件之一(其余二者为种族、时代)。

法国著名小说作家左拉(12’*-3)*/)在《论小说》中说:“我们认为人不能脱离他的环境,他必须有自己的衣服、住宅、城市、省份,方才臻于完成。

”4!5法国思想家狄德罗(6-0’7 6’8-9),)更说“人物的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决定”4#5。

其实这种见解,在我国文献中也屡有陈述,如班固《汉书·艺文志》有云:“自孝武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矣”4:5,代、赵与秦、楚各有其“讴”、其“风”。

贾岛认为“骚者,愁也,始乎屈原”,由于“为君昏暗宠谗佞,含抱忠孝,进逆耳之谏不纳”而被“放之湖南,遂为《离骚》经”,“乃变风而入于骚”4;5。

白居易创作《秦中吟》,乃由于诗人在长安的生活体验而成,诗人在序中自言“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

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

”4<5宋人刘宰在《书沈少白诗稿后》中云:“诗贵乎工,然非身更此境,不能为此语。

杜子美久于羁旅,故语多凄切;韩退之"游宾幕,故语多严整;陶元亮志在田园,故语多闲旷。

”4=5明人胡震亨曾记:“余友姚叔祥尝语余云:余行黄河,始知‘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之为真景也。

余家海上,每客过,闻海唑声必怪问,进海味有疑而不下箸者,盖知‘潮声偏惧初来客,海味惟甘久住人’二语之确切。

”4"5这种论说诗文创作与作者所生活的环境与具体的处境关系的见解可谓不绝于书。

小说创作也如此,如曼殊《小说丛话》云:“小说者,‘今社会’之见本也。

无论何种小说,其思想总不能出当时社会之范围”4>5,表述了小说创作与社会的依存关系。

再以《儒林外史》创作而言,黄安谨在为其父黄小田批评《儒林外史》作序时,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儒林外史》一书”,“我皖南北人多好之,以其颇涉大江南北风俗事故。

”345他认为《儒林外史》一书“颇涉大江南北风俗故事”的见解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只是皖江、扬子江分别为长江之一段,有所谓上江、下江之分,仔细研读这部小说所涉及者则多为扬子江、即下江也即江苏境内的大江“南北风俗故事”。

谓予不信,试作论析。

从篇幅看,《儒林外史》全书五十六回,从浙江写起,继而山东、广东、江西、江苏、安徽、陕西、四川等省区,并涉及南、北二京,各地在小说中所占的篇幅或云述及各地之回数,当以江苏为最多,浙江次之,而安徽则居第三。

以江苏而论,达五十一回之多,其中直接提及南京者(元至正十六年3,672 5朱元璋以元集庆路为应天府,洪武元年3,62.5称南京,十一年3,6-.5称京师,永乐元年3,106 5仍称南京。

应天府有属县八:上元、江宁、句容、溧阳、溧水、江浦、六合。

入清以后,改应天府为江宁府,有属县七:上元、江宁、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六合8溧阳改属镇江府)有二十四回(/1、/7、/2、/-、/.、/4、60、66、61、67、62、6-、6.、10、1,、1/、11、12、14、70、7/、76、71、77),间接提及者有四回(,、/0、//、/.),又加清江宁府属六合县二回(6,、61),累计多达三十回。

扬州有七回(/0、//、/6、/.、67、10、11),扬州府属之仪征六回(//、/6、1,、1/、16、11),江都一回(1,),累计十四回。

苏州有四回(/6、/-、1.、7,),属县常熟一回(62),累计五回。

此外,叙及安东(今涟水)有二回(/6、/1)。

叙及江苏者总计有五十一回之多,几占小说之全部。

以浙江而言,也多达二十七回,杭州有九回(,/、,1、,7、,-、,.、,4、/0、7,、7/)。

嘉兴五回(.、,0、,6、,1、7/)。

湖州四回(,0、,,、,/、,6)及属县德清二回(4、,,)。

绍兴一回(,0)及属县萧山二回(,/、,6)。

温州乐清三回(,7、,2、/0)。

台州一回(7,)。

而叙及安徽者则有十五回,其中有太平府属之芜湖三回(/0、/,、//),安庆三回(/7、/2、66),泗州所属天长三回(/4、6,、6/),五河四回(11、17、12、1-),庐州所属无为一回(11),徽州一回(1.)。

由此可见,江苏尤其是南京就成为《儒林外史》所叙及之主要地域。

从人物看,吴敬梓所塑造的理想人物,除楔子回出现的王冕是浙江诸暨人以外,大多为江苏尤其是南京的士人、市民,如泰伯祠主祭虞育德为苏州府常熟县人,在南京任国子监博士。

又如为祭祀泰伯祠“斟酌”礼乐的庄绍光是江宁府属上元(今南京市区)县人;发起和组织祭祀泰伯祠的迟衡山是江宁府属句容县(今属南京市)人,装病辞荐的杜少卿虽是泗州所属天长县人,却已移居南京;国子监生武书亦是南京土著。

当然,这些都是迟均所言“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一流的儒林学人;自然也有如同迟均所言“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一流的乡宦士绅,如讲究“揣摩”的高翰林也是江宁府属六合县(今属南京市)人;再如其亲家秦中书则为南京土著;又如兄弟失和的施御史同样是南京本地士绅;此外还有南京鼓楼街的薛乡绅等。

至于寄寓着作者新理想的“四客”———盖宽、季遐年、王太、荆元都是南京土著。

市井人物中得到作者充分赞扬的如戏子鲍文卿为江宁县(今南京市区)人;杜少卿的管家娄焕文也是江宁县人;穷困潦倒方知为举业所困的倪霜峰也是南京人。

远在陕西同官任知县而能扶危济困的尤扶徕也是南京人。

而极其“义气”的“壮士”凤鸣歧也是江宁县人。

自然,国子监生有伊昭、储信两个南京混子;南京梨园中也有不安本份的戏子钱麻子;寺院道观中也有势利之徒如老退居和尚;市井中也有无赖讹骗者如龙三、刻薄小人如鲍老太及其姑爷归某、以及“喇子”王太太等等。

总之,在吴敬梓笔下的理想人物或者否定人物中,江苏尤其南京籍贯的角色甚多,并且占据了《儒林外史》的主要篇章。

他们的活动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而作者对他那个时代的审美认识也主要是通过这些人物表现出来的。

二以江苏尤其是南京士人为核心,以他们在江苏尤其是在南京地区所生发的故事构成小说的主要情节,并在情节的发展中显示出作者所推崇的社会理想及其失败的过程,以及新的理想的产生及其对新的理想的犹疑彷徨的心态。

这就是《儒林外史》的主要意蕴所在。

祭泰伯祠是《儒林外史》情节的重中之重,是体现作者礼乐兵农理想的重要篇章。

尽管卧闲草堂本“此篇古趣磅礴”之评(卅七回评语)未见妥切,但卧评对作者的匠心所作出的评说则十分精到,卅三回评语说:“祭泰伯祠是书中第一个大结束。

凡作一部大书,如匠石之营宫室,必先具结构于胸中:孰为厅堂,孰为卧室,孰为书斋、灶厩,一一布置停当,然后可以兴工。

此书之祭泰伯祠,是宫室中之厅堂也。

从开卷历历落落写诸名士,写到虞博士是其结穴处,故祭泰伯祠亦是其结穴处。

譬如岷山导江,至敷浅原,是大总汇处,以下又迤逦而入于海。

书中之有泰伯祠,犹之乎江汉之有敷浅原也。

”综观全书,作者也确是如此着笔的。

小说中各类士人大都不约而同、或前或后的向南京集中:!"# 主祭虞育德、倡议修祭者迟均、首先附议者杜少卿、亚献庄绍光、奔走联络者武书或是南京土著,或已定居南京。

除这些人以外,正在扬州活动的一些名士诸如辛东之、金寓刘、郭铁笔、来霞士等人也在议论说“我们同在这个俗地方,人不知道敬重,将来也要到南京去”;选家萧金铉也从安庆前来南京找机遇;马纯上、蘧駪夫也自浙江来到状元境书店;在南京鼓楼街薛乡绅酒宴席上,还有两个“少年名士”即扬州的萧柏泉、采石的余和声;湖广的宗姬因拜会杜慎卿的缘故也到了南京;同为湖广人的卢信侯也因庄绍光之约“枉驾过舍”到了南京,他们都参与了祭泰伯祠大典。

所谓祭泰伯祠的活动,是迟均发起的,他建议“盖一所泰伯祠,春秋两仲,用古礼古乐致祭。

借此大家习学礼乐,成就出些人才,也可以助一助政教”。

这一动议,立即得到杜少卿等人的赞许。

虽然,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祭泰伯祠大典的叙写并不成功,缺少艺术感染力,但作者却是以极其庄重、虔敬的心情着笔的。

在大典进行之际,还安排一些“百姓,扶老携幼,挨挤着来看,欢声雷动”,甚至通过百姓之口说“我们生长在南京,也有活了七八十岁的,从不曾看见这样的礼体”云云。

这正反映了此“礼”业已远离现实,但却是作者一度热衷的颜(元)李(#)所倡导的礼乐兵农理想的体现$!%&。

祭祀大礼甫行结束,季萑、萧鼎、辛东之、金寓刘回扬州,马纯上、蘧$夫回浙江,萧金铉等人回安徽,宗姬回湖广,四散而去。

甚至连主祭“真儒”“名贤”虞育德“在南京做了六七年博士”后也凄然离去。

礼乐兵农的理想终于在喧哗一阵后又重归于寂灭。

但是,生活在南京的作者吴敬梓并未停止他的探索。

在现实生活的冲击下,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他原先信仰的礼乐兵农理想已经破灭,在小说即将结束之际,他对这一过程有所回顾与小结,并对未来的期望进行了新的探索,即回目中所说“述往思来”。

屡困场屋的吴敬梓在其移家南京前夕,曾于雍正八年(!"’%)三十岁时来游南京,写下《减字木兰花·庚戌除夕客中》词八首,叹息“家世科名,康了唯闻毷氉声”,产生了“秦淮十里,欲买数椽常寄此”的移家念头。

此后不到三年,即于雍正十一年(!"’’)二月举家南迁,《买陂塘》词序云:“癸丑二月,自全椒移家,寄居秦淮水亭”,词中也有“偶然买宅秦淮岸,殊觉胜于乡里”之句。

此时尽管正当壮年,却穷愁潦倒,所谓“臣之壮也,似落魄相如,穷居仲蔚,寂寞守蓬舍”。

由此,追逐功名之念也渐次淡薄,终于在三十九岁生日时创作的《内家娇》词结尾,痛呼出“恩不甚兮轻绝,休说功名(”其后,生活日益拮据,乃至秋雨连绵之日,米价腾飞,居然“不食二日”$!!&;严冬“无御寒具”,乃绕城而行,谓之“暖足”$!)&。

吴敬梓此时已无仕进之机遇,生活又极其困难,而《儒林外史》正是在此种处境中所创作的。

其友人王又曾在他身后所写的《书吴征君敏轩先生〈文木山房诗集〉后》云:“闲居日对钟山坐,赢得《儒林外史》详”$!’&,更表明《儒林外史》这部杰作是在南京完稿的。

因此,在礼乐兵农的社会理想倡导失败之后,他所关注的目光自然也投向南京的市井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