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有感2010200017 保险班李清质内容摘要及背景:大卫·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完成者,古典学派的最后一名代表,最有影响力的古典经济学家。
他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精华,使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高峰。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是李嘉图的经典代表作,曾被誉为是“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经济学著作”。
这部巨著囊括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包含着李嘉图的全部思想精粹,成为了《资本论》的重要思想源泉。
李嘉图生于犹太人家庭,父亲为证券交易所经纪人。
12岁到荷兰商业学校学习,14岁随父从事证券交易。
1793年独立开展证券交易活动,25岁时拥有200 万英镑财产,随后钻研数学、物理学。
在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之前,李嘉图首先是一名成功的商人。
这导致李嘉图从更为商业的角度,用更为商人的思想去研究经济学问题。
李嘉图正处在英国产业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关键阶段。
到了19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已扩散到各个部门。
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增加资本积累,实行自由贸易。
在国内,工人工资和地租都要提高,资产阶级获利减少。
从国际上看,商品成本上升,英国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同时,在政治上,社会矛盾成为资产阶级与政治阶级的矛盾。
当时社会背景与李嘉图的思想形成可谓密切相关。
一、李嘉图理论大厦的基础——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李嘉图全部经济理论的出发点和基础。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第一章“论价值”开篇即说,“一件商品的价值或用它交换的其他任何商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它所必须的相对劳动量,而不是取决于支付这种劳动的报酬多少”。
在承认亚当·斯密区分商品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前提下,李嘉图对价值有了更深刻层次地认识。
他认为使用价值对交换价值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它并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
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那么不管它多么珍贵,生产和获取它需要付出多少劳动,它也绝对不会具有交换价值。
更进一步地,李嘉图认为具有效用的商品获得交换价值的有2个途径:一是稀少性;二是获取它时付出的劳动量。
李嘉图认为,亚当·斯密准确说明了交换价值的最初来源,所有物品的价值与生产它们所耗费的劳动量是成比例的。
但斯密并未单独以劳动量来衡量物品的价值,而是又设立了另一重标准,他认为物品价值的大小是随着交换衡量标准的变化而变化的。
亚当·斯密曾说,“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只有自身价值永不变化的劳动才能当作评定和比较所有商品价值的最后标准和真正标准”。
李嘉图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他认为,劳动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决定着商品过去或现在的相对价值,而不是由为了交换工人劳动二给予工人的商品相对数量决定的。
一件商品的价值是仅由生产这件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他有意忽略了古董或者收藏品)。
通过计算生产商品所需劳动量的变化,可以肯定商品价值的变化,在书中,大卫李嘉图列举了许多例子来论证这一观点。
这里浅谈一下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
假设谷物的价格是每夸特80先令时,劳动者劳动一周得到的报酬是一蒲式耳谷物,因此当报酬下跌至40先令时,他得到的报酬是1.25蒲式耳谷物。
再假如,一周内,一家人消费了半蒲式耳谷物,剩余的用来交换诸如燃料、肥料、蜡烛、茶、糖、盐等商品;如果在一种情况下,剩余的四分之三蒲式耳谷物所能购得的商品没有在另一种情况中半蒲式耳所购买的商品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的价值是升值了还是下跌了呢?亚当·斯密一定会说升值了,因为他的衡量标准是谷物,这时劳动者劳动一周得到得谷物增多了。
同样是亚当·斯密,他还会说下跌了,因为一件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因占有该物品而能购买其他商品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劳动相对于其他此类商品的购买能力下降了。
这个假设之所以给我留下十分深刻地印象,是因为它站在亚当·斯密对价值认识的角度上,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并由此导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
这也就从侧面论证了亚当·斯密关于价值的双重标准是有缺陷的。
并且,李嘉图对于斯密的“商品的价值只取决于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无关”有相反看法。
他采用了亚当·斯密的一个例子来解释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在原始社会中,捕猎一只海狸所需要的时间是捕猎一头鹿所需要的时间的两倍。
因此海狸的价值是鹿的两倍。
李嘉图把这个简单的模型进行了扩展,他考虑到生产捕猎工具需要的时间的因素,并把捕猎工具或生产工具的磨损计算在内。
用一件捕猎工具(机器)捕猎的动物(产品)越多,这一捕猎工具所分摊到每一只动物上的价值就越小。
这样李嘉图就率先提出了工业中大批量生产的决定性的成本因素考虑问题。
李嘉图认为,猎获的猎物的价值是根据捕猎活动所需要的所有劳动的总量而确定的,那么这同样意味着,这一劳动总量的价值即使在供应过剩,交换价值下降时仍是不变的。
在他的模型中,下降导致资本所有者利润的下降,因为他们的投入是不变的。
同时,李嘉图还意识到了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
李嘉图反对斯密曾提出的工资决定价值的理论。
根据劳动价值理论,他认为,劳动的价值(工资)是一定社会中为维持工人生活并延续其后代通常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决定的,而利润则决定于工资。
在所有这些分析中,我们看不到供给与需求的作用,一切都是某种神秘的因素所决定的。
二、伸向全球的“看不见的手”——自由贸易理论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作为建立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基础。
大卫·李嘉图以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观点与他的时代的普遍观点进行了斗争。
当他的祖国用关税手段来保护自己的经济时,他提倡自由贸易。
他对此给出的理由是他的“成本比较法则”理论。
他的中心论据是:只有当一个国家生产的所有商品的成本都比另一个国家低的时候,两个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才有必要。
李嘉图举了英国和葡萄牙两国之间的贸易以及它们的产品:纺织品和酒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理论。
他把情况最大程度地简化,假设两国每次只提供一种产品,工业国家英国从农业国葡萄牙进口酒,并把自己生产的纺织品出口到那里。
李嘉图认为这一贸易对于两国都有好处,尽管葡萄牙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用劳动时间衡量)都比英国低。
葡萄牙人生产酒的优势比生产纺织品的优势更大一些。
这样对于葡萄牙来讲,如果它专注于酒的生产,不再自己生产纺织品,而是在与英国的贸易中用酒来交换纺织品,那么对于它自身是有力的,因为葡萄牙所需要的生产用于出口的酒的劳动时间比它生产自己所需的纺织品需要的时间要短。
相应的,英国的相对成本优势在于纺织品的生产:他们生产用于出口的纺织品所需要的劳动投入比自己生产酒所需要的劳动投入少。
英国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劳动力投入其他工业部门以获取利润。
李嘉图的结论是: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力量生产自己成本比较低的产品没那么在两个国家中财富都会增长。
李嘉图认为资本积累有两种方式:一是增加收入(利润),二是降低消费。
他一直认为,只有工资的下降才能提高利润率,以及只有通过工资购买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持续下跌,工资才可以持续下降。
因此,如果对外贸易的扩张、机器设备的引进是的可以以低价将生活必需品和食物运送到市场,利润就会增加。
李嘉图的结论是,对外贸易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因为它可以增加收入所购买的商品数量和种类,因为商品丰富且价格低廉,从而刺激了储蓄,也促进了资本积累。
但是,除非进口的商品属于劳动者用工资购买的商品种类,否者对外贸易就不会呈现出提高资本利润的趋势。
根据发展成熟的自由贸易体制,各国自然会把其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用于最有利于本国发展的行业。
这样,个人利益的追求就很好的与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结合在了一起。
通过激励人们勤奋劳动、尊重人们的独创性以及通过最有效的运用自然界风雨的特殊力量,劳动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分配。
于此同时,通过提高产品总量,使利益惠及广大国民,通过利益和彼此间的交往这一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的各国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同社会。
李嘉图的理论构成了19实际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讨论的基础,这一讨论1846年在英国关于取消粮食关税的讨论中达到了顶峰。
如于1915年实施的英国《谷物法》:当国内谷物低于1夸特80先令时,禁止进口。
谷物的出口补贴往往会降低外国消费者的购买价格,但是并不会对国内市场价格产生长期影响。
谷物需求的扩大会对国外市场产生影响,也会降低谷物进口国的谷物价格,从而使出口商的利润局限在进行该贸易所能得到的最低利润水平上。
对工业制品和谷物进口征收的高额税收或给予出口补贴产生的唯一下过就是把一部分资本转向了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投入的行业。
这会引起社会总资金的不均衡分配——它会诱使制造商开始或继续从事利润较低的行业。
这是一种最失败的课税,因为它并没有把从本国抽取的所有资本补贴给外国进口国家,这笔算是的差额是由总资本的不均分配造成的。
因此,如果英国谷物的价格是每夸特4英镑,法国的谷物价格是每夸特3英镑15先令,那么10先令的补贴最终将会使法国谷物的价格降至3英镑10先令,英国的谷物价格也会继续保持在4英镑。
每出口1夸特谷物,英国就需要支付10先令的税。
法国仅从进口的每夸特谷物中获得5先令的利益。
因此对全世界而言,每夸特谷物就会损失5先令。
这种资金分配会引起产量减少,或许并不会减少谷物产量,而是会引起其他生活必需品和享用品产量的减少。
李嘉图认为,任何商品的进口补贴都会出现小幅度降低货币价值的趋势。
无论是什么原因促进了出口,都会使出口国出现货币减少的趋势。
税收提高了商品的价格,税收往往会减少出口,阻碍货币流入,这就是税收产生的一般影响。
李嘉图认为,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利益,只有在政府不干涉对外贸易,实行自由贸易的条件下,才能最有效地实现。
“在一个具有充分商业自由的体制下,每个国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置于对自己最有利的用途”。
三、李嘉图理论体系的核心——分配理论分配理论在李嘉图政治经济理论体系中是核心。
李嘉图认为,劳动和资本投入到土地而生产出来的谷物,应分别归三个阶级所有:分给地主阶级的就是地租;分给资产阶级的就是利润;分给工人阶级的就是工资。
李嘉图认为土地的利用对商品价值没有影响。
土地所有者只是因为土地具有优劣之分而能够收取地租。
他举原始社会的例子对此进行说明:只要幼稚的土地足以养活所有的人,就没有人支付地租。
当人口数量增长,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劣质土地,这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这使得产品变贵。
拥有肥沃土地的土地所有者也调整自己的价格,这样他们就获得了额外的收入,因为他们的土地并不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这笔额外的收入就是他们收取的地租。
在李嘉图看来,工人的贫困是天经地义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在他的模型中决定工人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