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大产业(二)

三大产业(二)

三大产业(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从以第一产业为主逐渐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所达到的高度也越高。

产业结构高度化,就是产业结构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化过程,由技术含量低向技术含量高转化的过程,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化的过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的过程。

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如表格中提到的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其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都远远高于其他产业。

中国要想发展经济,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就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讲解我国第三产业的现状,要从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两个角度实行。

讲成绩如下表格:通过图表能够看出,中国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变化是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自1978年到1997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稳中波动,变化幅度不大。

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基本上表现上升趋势,改革开放20年间,上升了近9个百分点。

三大产业产值结构的变化,意味着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也是变化的。

我们在小范围做的调查与社会大环境的情况是协调一致的。

这使我们能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是好的,中国的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差别正在拉近。

其次,指出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第一、二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本框题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第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在讲第一点意义之前,媒体显示:没有人是贫困的,除非他没有知识。

拥有知识的人拥有一切。

通过大屏幕上的至理名言,使学生明白:知识对人的重要性,尤其在现代社会知识是人立足社会的重要因素。

知识的转播离不开教育,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如同知识对个人的作用一样重要。

要求学生们以第三产业中的教育产业为例(能够引用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论证第一点意义。

(注:之所以选择这个角度,即能够讲清第一点意义,又可使学生理解到知识的魅力与力量,更加努力地学习)教师总结时,既能够举出瓦特、爱迪生等个人的发明创造对人类的贡献的例子,又能够举出韩国、日本等国家重视教育,通过教育推动国家现代化的例子。

在讲第二点意义之前,先拿出一道讨论题要求同学们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分析出第二点意义。

讨论题是:我国在五十年代的时候,人们的经济生活贫困窘迫,但社会的犯罪率比较低。

现在生活富裕了,但社会问题越来越多。

以北京为例,犯罪率居高不下,据调查犯罪分子中刑事犯罪分子绝大部分都是无业人员。

你认为犯罪与就业相关系吗?是一种什么关系?根据中国当前农业现有1.2亿剩余劳动力,城镇有大量下岗工人的国情,应该把这些剩余劳动力安置到哪些行业去?引导学生明白:犯罪与就业存有着一定的关系,据统计如果失业路为5%,就是充分就业;为7%—8%,社会能够承受;超过10%社会就会不稳定。

我国在五十年代实行的是低工资,多就业的政策,失业成隐性化。

伴随着改革以及减员增效,使这个隐性失业明朗化,我国现在的失业路为7%,所以犯罪率较之从前就高。

根据我国的国情,剩余劳动力应主要转移到第三产业去。

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它行业多,门类广,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行业并存,能够吸纳大量的和不同层次的各类人员。

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就能够吸纳150多万人就业。

第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能够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谈谈第三产业的发展给你带来了那些好处(要求学生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说明)?从而充分论证第三点意义。

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教学建议一、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教材分析本框题既是第四课的教学重点,又是全本书的重点知识。

所涉及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科教结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不但在本框题中,而且在全课书中都是重中之重。

本框题在第四课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它既看到了本课书与第三课书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为本课书后面几个框题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关于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分类、比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状况能够通过它们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析出来。

通过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我们能够看到,三大产业之间存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是本框题的第一个重点。

这部分内容从理论角度来看,道理浅显,并不难理解,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心存疑点。

例如有些学生认为国民经济三大产业之间有比例关系问题,在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中所有发达国家都是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高,以1996年为例,美国是72%,英国66%,日本60%,韩国51%,甚至连一些比较贫穷的国家其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也比我国高,越南是42%,蒙古是34%,而中国只有30%。

在人类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中国是否有必要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

还有的学生列举出新加坡的情况。

新加坡是亚洲的经济强国,1996年它的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比重依次是一产0,二产36%,三产64%。

新加坡没有农业,经济照样强大。

我国发展农业困难重重,尤其是加入WTO后,更是举步坎坷,所以中国政府有没有必要强调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农业等。

针对上述等问题,应该紧紧结合我国的国情讲解,从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从我国农业发展缓慢,制约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从我国正反两反面的经验看农业的基础地位。

另外社会上“有钱就有粮,无粮也不慌”的观点在学校中也得到了一部分学生的认同,针对这个疑点,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讲清:第一我国与新加坡的情况是不同的,新加坡人口少,靠粮食进口就能够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而我国有十三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要解决吃饭问题依靠外购是不可能的;其二中国的吃饭问题要依靠别的国家来解决,必然受制于人,失去国家自立的基础。

发展农业的措施,这个内容既是本框题的重点又是热点。

面对我国发展农业的严峻形势,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在讲明课本涉及的知识点的基础上,还要结合事政热点进一步讲解这部分内容。

如改变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行调整,改变农业生产布局,退耕还林还草;改变农产品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改变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实施城镇化建设;要实行农村税费改革,由过去的人收费,改为现在的法收税;扩大农民增收渠道等等。

最后,介绍了相关乡镇企业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社会热点问题。

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三大创举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但乡镇企业自身也存有着很多问题,因为没有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以改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产品质量差,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严重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使乡镇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时期。

国家主席江泽民多次提出要重振乡镇企业的雄风。

结合这样一个热点背景来讲解乡镇企业的重要性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教法建议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在讲解这两个概念时,能够分小组分层次实行。

首先课前布置作业,由第一小组学生去图书馆查找我国近些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数字材料以及我国、韩国、美国等国家近些年三大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并作成课件。

在此基础上,课堂上将第一小组学生查找的第一组数字以课件的形式表现给学生,学生马上就会发现两个数字不一样,得出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概念间的区别。

这部分内容主要由第二小组的学生做最后的分析、总结。

然后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谈谈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这两个数字有没有实际意义?有什么实际意义?这部分内容主要由第三小组的学生做最后的分析、总结。

最后,把第一小组学生查找的第二组数字以课件的方式展示给学生,通过这个表格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水平,引导他们从表格中发现问题——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问题。

把这个问题主要交给第四小组的学生回答。

在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这个教学重点讲解时,在教法上有以下建议:可采取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探究的主题是“当代中国有没有必要进一步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

”利用探究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当前发展农业的紧迫性,使其进一步明确要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

讲解这部分内容,也可采取全班学生在一起谈“观后感”的形式实行课堂教学。

教师课前准备好我国农业发展滞后性(扩展资料)的几组数字材料,将其制作成课件,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们通过材料,通过其他同学观后的感想理解到我国发展农业的紧迫性,从而进一步理解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这个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只能增强。

通过我国农业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进一步论证必须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

如何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是本框题的又一教学重点。

在讲解这个教学重点时,建议实行“我为农业的发展出谋献策”的讨论。

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能够首先播放一些相关录像片断启发学生的思维,但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录像中涉及的观点,要敢于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特又切实可行的好方法。

学生发言后,教师应汇总学生的观点。

学生没有涉及到的内容要讲清,学生提出的新观点应予以讲评并加以鼓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