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琴学备要

琴学备要

琴学备要琴学备要(总规)顾梅羹琴学中以“指法”(即“减字”和“手势”)“音律”为两大主干,前者属于技术,后者属于理论。

学习古琴演奏,固然重在技术的熟练和理论的了解,然而关于琴上传统的形体、名称、部位、度数,以及演奏前的装备、安弦,演奏时的调轸、姿态、宜忌等项,前人名之为弹琴总规确也是开首的要务,入门的基础,为初学所不可不知。

兹根据宋代的《琴苑要録》、《太古遗音》、《洞天清录》,明代的《琴书大全》诸书,和清代的五知斋、诚一堂、自远堂、与古斋等琴谱所载,撮采要点,合于现实应用者,先为提出名曰总规,列于首篇,以备基本知识。

果能留意体会,了然于心,不仅对传统制作法度,可以得到概念,即无师承传授,也能够自学而通。

第一章古琴制度第一节琴体的概状琴的体质,上面为梧桐木,下底为楸梓木,是用两木相合制造的。

《太古遗音》琴材论云:“梧桐之材,心虚理疏,举则轻,击则松,折则脆,抚则滑,轻、松、脆、滑,谓之四善。

”所以用它来作面板,能发出美妙的音响。

楸梓之木,心实理坚,《洞天清禄集》择琴底云:“面以取声,底能匮声,底木不坚,声必散逸。

”所以用它来作底板能凝聚美妙的音响。

其它嵌镶的零件,如“岳山”、“龙龈”、“焦尾”、“凤轸”、“雁足”等,另用紫檀、玉石或犀角、象牙配制。

通体外层,都以灰漆伏布底,光漆饰面,历代相传,式样多种,最常见通用的为“孔子式”。

外表弧圆,内里洼陷,形如覆瓦的,为面、为上。

外表平正,内里微洼,形如仰瓦的,为底、为下(底板也有内外都是平的)。

两合而虚空的,为腹、为中(即共鸣箱)。

其一低俯而宽阔的,为首、为前。

一端高翘而狭窄的,为尾、为后。

其两侧边,则斜而直,为左右、为外内。

琴的形体大概如此。

附图注明于下:第二节琴面的部位琴面的最前端,名为“凤额”。

次于“凤额”后稍微较商起一二分的处所,称为“承露”,因为上面的小圆眼像露珠而得名;又叫“城路”,是说它好像城墙下面的路;以其部位在“岳山”的脚下,又名“岳裙”。

上面七个小圆孔,名曰“弦眼”。

连接“承露”而高起四五分的名为“岳山”;又称“临岳”;因为它巍然崇高,有如山岳的形态。

岳内八九分为“起项”。

项中稍收束为“凤颈”。

从“凤颈”以上逐渐低头到“临岳”,称为“流水处”;亦曰“岳流”。

从凤颈以下最广阔的处所为“肩”;又名“古人肩”或“仙人肩”取其像人肩背的平正。

由“肩”到“腰”,前宽后狭,像两翅耸张,名曰“凤翅”。

腰中更收束,名“龙腰”,取其曲折如龙;也叫“玉女腰”,取其纤细。

腰末又稍宽为“起尾”。

尾尽两旁曰“冠角”,取其形似为名。

因蔡邕用焚余桐制琴,尾上还有烧焦的痕迹,又名“焦尾”。

琴面正中最末尾微微高起的处所,为“龙龈”,亦称“龙唇”。

冠内两线自“龙唇”绕入,为“龙须”,一曰“冠线”。

琴面靠左有十三个圆点如明星的为“徽”,又名“晖”,它的次序是从近岳起为第一徽,以次至近尾为第十三徽。

琴面的部位大概如此。

附图注明于下:第三节琴底的部位琴底式样,全同琴面,形如仰瓦。

底的最前端名曰“凤嗉”,即正对着琴面“凤额”下的处所。

其次对着琴面“承露”、“临岳”界内而下陷的称为“轸池”,又名“轸穴”,或叫“轸杯”,又叫“轸沟”,是容纳“轸”的处所。

“轸池”内匀列七孔,名曰“轸眼”,直通“承露”上的“弦眼”。

眼上竖列小圆轸七个,名曰“凤轸”。

轸下各垂系绳,称为“绒剅”。

“肩”下底的中央为琴胸,称曰“凤臆”。

开有长方孔(也有圆的)曰“龙池”,位在四、七徽界。

“腰中”近边有小方孔二,为“足孔”。

上安两足曰“雁足”,一称“凤足”,位在九、十徽界。

足抟尾前的底中有长方孔(也有正方的)曰“凤沼”,较“龙池”稍短,位在十徽十三徽界。

(凡池、沼统称曰“越”)底正中尾尽处仿佛像琴面的“龙龈”而半倾斜下陷,名为“龈托”,又称“下龈”。

尾的两旁嵌镶硬木,曰“焦尾下贴”。

琴底的部位大略如此。

附图注明于下:第四节琴前后的部位琴首边际,微作弧圆,形如覆舟,中开偃月弄一穴,名为“舌穴”。

穴中凸出的称为“龙舌”,又叫“凤舌”。

两旁倒垂二足,名为“凫掌”,又称“护轸”。

尾后边际,上耸下削,中开凹陷一槽,上宽下窄,为含弦的处所,名曰“山口”,又称“龙口”。

琴前后的部位大致如此。

附图注明于下:第五节琴腹的部位琴腹“岳外际”的七个孔,即是“弦眼”的相通。

“岳内”八九分留实木,名曰“项实”。

项实以后半圆形的池称为“声池”,声池比“槽腹”更深些。

池后为“起空”,又名“槽腹”。

左右各留边界木。

正当琴底池、沼处比槽腹微微高起的名为“纳音”。

安凤足处亦留实木,外如半月形内作方孔的名为“足池”,一名“凤腿”。

尾尽头的中间所留实木另开一池称为“韵沼”,也比槽腹深些。

两旁的实木为“尾实”。

“肩”下腹中设一圆柱顶住面、底曰“天柱”。

腰下方的曰“地柱”。

“天柱”位在三、四徽间,一作当“龙池”上一寸二分。

“地柱”位在七、八徽间,一作在“龙池”下一寸五分。

琴腹的部位大致如此。

附图注明于下:第六节琴体的尺度琴的长度,文献所载,颇不一致。

《史记》云:“琴长八尺一寸”;《风俗通》云:“琴长四尺五寸”;惟《世本》谓:“伏羲制琴,长三尺六寸六份”,虽古今尺的长短不同,但与现时常见的琴,和流传到今日最古的实物唐代雷威所斫的“鹤鸣秋月”琴,大致无多差异。

又《琴苑要録》中所载北宋时《琴书》收録的《断琴记》(断字恐是斫字的讹误)里面的琴是采取唐雷威、张越所制的琴作为模式,以琴身长三尺六寸为准。

又南宋《太古遗音》及《琴苑须知》两书内所记的琴体尺度,是取伏羲制为正,长三尺六寸六分,又宋《碧落子斫琴法》也是用伏羲制,并取名家的琴合于古制的,参考为式,定为长三尺六寸六分。

所以从《琴苑要録》以下这些记载,都是比较现实可信的。

兹根据上述各家所记的尺度,和现时存见的唐雷威琴,用市尺比量相关不远,列述于下:《断琴记》。

琴身长三尺六寸,《碧落子》和《太古遗音》琴全长三尺六寸六分(现存唐雷琴同)。

自额至岳山长二寸(现存唐雷琴一寸八分)。

岳厚三分,高四分(现存唐雷琴岳厚同,岳高五分)。

自头至肩长一尺(现存唐雷琴长八寸七分)。

琴中央自临岳至龙唇极处,长三尺四寸三分(现存唐雷琴长三尺四寸四分)。

两旁自岳至冠角,长三尺三寸(唐雷琴长三尺四寸)。

额自舌横量阔五寸二分(唐雷琴五寸八分)。

舌穴直阔六分,横阔二寸六分,深一寸二分,安木舌在内(唐雷琴直阔同,横阔三寸二分)。

承露前阔五寸一分(唐雷琴六寸五分)。

弦眼自一至七相距三寸七分(唐雷琴三寸八分)。

岳后入项处阔五寸(唐雷琴五寸五分)。

颈项中央阔四寸(唐雷琴四寸八分)。

岳流自项中至临岳,逐渐低三分半(唐雷琴同)。

肩阔六寸(唐雷琴阔七寸)。

自临岳至上腰长二尺零二分,在八徽下半寸(唐雷琴长二尺三寸上腰阔六寸)。

自上腰至下腰长六寸二分,在十二徽上半寸(唐雷琴上腰至冠角一尺一寸四分)。

腰中阔四寸一分(唐雷琴阔五寸)。

尾阔四寸(唐雷琴四寸四分)。

龙龈横长九分(唐雷琴一寸二分)。

龙龈阔三分(唐雷琴同)。

琴前端舌处中央面底共厚一寸二分(唐雷琴一寸一分五厘)。

两旁连护轸共高二寸四分(唐雷琴一寸)。

承露两旁各厚九分(唐雷琴厚六分)。

岳后并项中两旁各厚一寸一分(唐雷琴岳后九分半三徽处两旁厚七分,三徽三分处外厚五分内厚四分半)。

肩处两旁各(唐雷琴肩项相交处厚一寸肩边一寸零五)。

中徽处两旁各厚六分半(唐雷琴外七分内六分半)。

十徽处两旁各厚六分(唐雷琴同)。

尾后中央底面收煞共厚一寸二分(唐雷威琴厚一寸一分)。

轸池长四寸阔七分(唐雷威琴长四寸半,阔度同)。

龙池长七寸,阔一寸二分,贴格在内(唐雷琴长六寸七分,阔九分半)。

上起四五徽间(唐雷琴正起四徽)。

凤沼长三寸七分,阔一寸二分,贴格在内(唐雷琴长同,阔九分半)。

上起十徽十一徽间(唐雷琴起十徽下四分)。

腹深七分(唐琴从龙池中心量下深八分半)。

尾空深六分(唐琴从凤沼中心量下深七分)。

上面所用来比量的唐雷威所制“鹤鸣秋月”琴,为现存唐琴中音声最好的旷世名琴,所以特将它精密较量,详细纪録,以为造琴尺度的标准,实较仅依传统琴谱互相转録者,为切合实际可信。

第七节徽位的安定琴的“徽”通常是用海螺海蚌的外壳制成,也有用金、玉、瑟瑟等质制的。

共有一十三个,都是圆形,中央第七徽最大,直径约市尺三四分,左右的徽以次递小,六、八徽大小同,五、九徽大小同,四、十徽同,三、十一徽同,二、十二徽同,一、十三徽同。

它的安定方法是从“宣声”长度(即弦音的起止,也就是“岳内际”至“龙龈”),折半取中为七徽,又名中徽。

由七徽左、右各折半取中,为四与十徽。

自四徽至岳,自十徽至龈,又各折半取中,为一徽与十三徽。

于量又取弦音起止匀为三分之界,为五徽与九徽。

自五徽至岳,自九徽至龈,总再各折半取中,为二徽与十二徽。

于是再取弦音起止匀为五分之界,则为三徽,为六徽,为八徽,为十一徽。

通常十三个徽位就完全定好了。

第八节弦丝的规格琴的弦是用蚕丝制成,共有七条,今称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弦古称宫、商、角、征、羽、文、武,七弦。

一弦(宫弦)最大,以次至七弦(武弦)最细。

古时一、二、三弦除弦心外,另用丝横缠,今则四弦也用缠。

且古今传述制弦丝纶数也有不同,据现存文献中可考的,从六朝到南宋,丝纶数虽异,却是一贯用的递减加缠的方法。

到了清代就将三分损益求律的方法,附会用到丝纶的数上去了,并且用了三分损益的纶数之后,又另外加缠,不但丧失了优良传统,而且很不科学,就对于所附会的三分损益的说法,即不转弦换调,也就已经自己破坏了。

兹撮要将古今制弦法名録一例于下,以见其概:北宋《琴书》所记的造弦法:第一弦用一百二十综(五丝为综),分四股打合成,用纱子缠之。

(纱子用五综,下同。

)第二弦用一百综,分四股打合成,用纱子缠之。

第三弦用八十综,分四股打合成,用纱子缠之。

第四弦即第一弦不缠。

第五弦即第二弦不缠。

第六弦即第三弦不缠。

第七弦用六十综。

每弦长五尺。

南宋《太古遗音》所记造弦法:大琴弦:宫弦二百四古纶,匀为四条合成,与纱子用药和胶同煮熟。

下同。

(蚕吐的一茧一丝,以十二丝为纶。

)商弦二百零六纶。

角弦一百七十二纶。

征与商同。

羽与角同。

文弦一百三十八纶。

武弦一百零五纶。

自宫到羽名次节降三十四纶。

宫商角三弦缠过。

一法征弦也缠,用文弦为胎。

中琴弦用武弦为胎。

中琴弦:宫弦一百六十纶。

商弦一百四十纶。

角弦一百二十纶。

武弦一百纶。

自宫至武各次节降二十纶。

小琴弦:比中琴弦又次节降二十纶。

缠纱:大琴弦用七纶,中琴弦用六纶,小琴弦用五纶。

煮熟。

清初《琴苑心传》所记造弦法:宫弦二百四十二纶。

(以蚕吐的一茧一丝,十二丝为纶,打煮缠同《太古遗音》。

)商弦二百一十六纶。

角弦一百九十二纶。

征弦一百六十二纶。

羽弦一百四十四纶。

文弦一百三十八纶。

武弦一百零二纶。

自宫至羽皆次节降,宫、商、角、征四弦缠过,余羽、文、武三弦不缠。

原注云:“此从黄锺损益之数而三之也。

”(即以三乘宫商角征羽原分数)清末“与古斋”所记制弦法:中清弦:一弦一百零八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