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文言文的信息筛选和分析概括复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恰当地了解什么是文言文的分析综合。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题掌握信息筛选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对试题的分析重视文言文分析综合在高考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信息筛选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进行方法迁移,保证做题正确率。
教学方法:总结归纳、点拨教学教具:多媒体或复习用书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学生限时做题25 分钟学生整体感知文段,其他学生纠错,共用时15 分钟第二课时一、展示复习目标二、梳理知识系统文言文的信息筛选和分析概括文言文“分析综合”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言文分析综合呈现在高考试题中, 可分为两种题型:一是筛选信息题, 二是分析概括题。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往往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并考查。
在课标全国高考中一般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 , 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 能够对命题者所筛选提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判断。
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
常见题型是六个短句, 分成四组, 选出符合某人某种德行或某事某理的一项。
【常见设问方式】下列各组句子中, 全都正面(侧面)表达××人××品行的一组是典例2012 年课标全国卷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
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
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
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初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
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轮对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
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
淳熙二年,进起居郎。
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
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淳③,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上曰:“忠言也。
”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
上皆嘉纳。
出知严州。
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④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
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
父老遮道。
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
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
”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
事多施行。
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
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C )① 燧怒曰: “初仕敢欺心耶! ” ②论“官当择人, 不当为人择官”精品文档③有所依凭, 无善状, 燧皆奏罢之④若恃小康, 萌骄心, 非臣所知⑤官镪不满三千, 燧俭以足用⑥为请诸朝, 发太仓米振之A. ①③⑤B. ①④⑥C. ②③④D.②⑤⑥方法点拨:信息筛选要注意四点1. 把准对象, 忌张冠李戴。
命题人在设计错项时, 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 即把其他人物所做之事错置到题干要求表现的人物身上。
在选文中出现的人物不止一个, 而我们答这个题时只要抓住题干中的“某人”的行为举止, 就可以做初步筛选。
2. 体情察意, 忌断章取义。
命题人在设置选择项时, 有时利用考生缺乏语境意识的通病, 故意选择貌似正确实则脱离语境的似是而非的句子, 进行干扰。
因此, 要体情察意, 从文意定句意。
如例题中的第⑤⑥句。
3. 找准区间, 忌层次不清。
试题经常会就某一事件去发问, 或者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
做题时要善于从不同事件或不同阶段去切分层次, 这样, 有利于迅速找准有效的阅读区间, 把不属于某一事件或某一阶段的错例排除掉。
如例题中的第①句。
4. 关注手法, 忌神合貌离。
人物传记类文段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 往往采用多种手法, 如叙述描写、作者评说, 描写中又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具体又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而题干中有时指定筛选某种手法, 在审题时就要仔细推敲, 把那些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而刻画方法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排除, 谨防“神合貌离”。
二、分析概括分析概括包括“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两个方面的内容。
既包括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 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的综合判断与推理、归纳与概括, 也包括对作者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表达的看法进行的分析评价。
【常见设问方式】①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②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典例(2012 ·课标全国卷, 原文见上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萧燧天分很高, 为官不畏权贵。
他自幼能文, 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 其时秦桧当权, 与其亲党密告萧, 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 遭到萧的拒绝。
B. 萧燧刚直敢言, 所奏切中时弊。
皇上向他征询意见, 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 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 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 萧燧政绩卓著, 受到皇上嘉勉。
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 他勤俭理政, 以盈余填补拖欠, 各地都感到宽松; 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 调他去治理婺州。
D. 萧燧回到朝廷, 仍关注各地大事。
淳熙年间, 江浙两年水涝干旱, 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 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 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方法点拨分析概括要“三落实”1. 紧扣人物, 落实事件。
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 紧扣人物这一主线, 给人物定位, 对人物做出初步的分析评价。
对传记记述了人物的哪些事, 与哪些人有关, 说过什么话, 必须一一落实, 清楚了解。
2. 抓住题干, 落实要求。
要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
要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 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3. 仔细比对, 落实细节。
这类题最简捷的做法就是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 落实细节。
特别是有关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等方面的细节, 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
一般来说, 发现差异就是找到了问题。
三、展示考纲要求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理解B(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综合C(1) 筛选文中的信息(2)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四、反复强化训练五、总结布置作业:略第三课时学生限时做题25 分钟学生整体感知文段,其他学生纠错,共用时15 分钟第四课时一、展示复习目标二、梳理知识系统文言文分析概括题常见的六种设误类型分析概括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和重点题, 题目以选择题形式呈现,要求选“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
命题人在设置“不正确的一项”时,常用六种方法, 我们归纳为“六种设误类型”, 考生务必熟知。
1. 颠倒主次, 偷梁换柱例:(2015 ·江苏卷第7小题D项)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
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 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根据文本信息“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 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 而宪来求铭”, 可知是“欧阳宪请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 而不是苏轼让张耒写的。
此类设误方法可归纳为:颠倒主次, 偷梁换柱。
2. 无中生有, 添枝加叶例:(2015 ·广东卷第8小题D项)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 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该项对应的原文是:“侯弘文, 奇士也, 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
弘文率募兵至楚, 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
象昇上疏救,不得。
”文中“卢象昇只是上疏请求援救,没有获得皇帝准许” , 并没有“卢象昇赶去救援”之说。
此类设误方法可归纳为: 添枝加叶, 无中生有。
3. 张冠李戴, 移花接木例:(2015 ·全国课标卷Ⅰ第6小题B项)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
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该项对应的原文是“密谋匿之民间, 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无肯承其事者” , “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原文是“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 ;“误伤太子之人”并非宦者,而是“都人”。
这类错误可叫“张冠李戴, 移花接木”。
4. 曲解文意, 错置因果例:(2015 ·全国课标卷Ⅱ第6小题C项)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
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 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 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该项“引发炀帝大怒, 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 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错误,因果关系不存在。
而且此时的隋炀帝已经“被执” 。
此类设误方法可归纳为:曲解文意,错置因果。
5. 范围失当, 似是而非例:(2015 ·重庆卷第9小题A项)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
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精品文档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 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原文说“终不一语加咎巫” , 意思是“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 ,选项说“很少受到谴责” ,把“没有”说成“很少”,缩小了范围。
选项中说“学者不愿行医” ,对应的是“学者日以怠” , 文中的“学者”是学医的人,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学者” 。
两个概念似是而非。
此类设误方法可归纳为:范围失当,似是而非。
6. 以正遮误, 以今释古例:(2013 ·全国课标卷Ⅰ第6小题D项)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
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
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原文中说: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不去钧州”显然与文本中的“至钧州”矛盾。
选项本身大量的叙述都正确, 考生容易忽略小的细节;对“去”的理解发生偏差, 文本中的意思是“离开” , 而选项解释成“不去” 。
此类设误方法可归纳为: 以正遮误, 以今释古。
三、展示考纲要求考纲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理解B(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