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底世界》教学片段及评析

《海底世界》教学片段及评析

《海底世界》教学片段及评析
【教学片段一】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谁来说一说你眼中的大海是什么样的?生:
大海是无边无际的。

生:海边的海水是清澈见底
的。

师:真美啊!同学们,大海是那么的壮丽,辽阔。

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潜入海底,去那湛蓝神秘的海底遨游。

来,咱们一起写课题。

(师板书:海底世界。

提醒“底”“世”的写法,
生书空)
师:来读一读。

生:海底世界。

师:想知道大海深处究竟是怎样的吗?
生:想。

师:好的,让我们再次潜入海底。

读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才能发现宝贝,开始。

【点评】渲染情绪,顺势导入。

孩子们对大海是既陌生又熟悉的,即使没亲历过,总也看过电视画面吧。

所以一句"说说你眼中的大海"立刻调动起孩子们原有的知识储备,
一句“潜入海底”又激发了孩子
们跃跃欲试、急于了解的阅读兴趣。

这样再接触课文,非
常顺势,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教学片段二】师:这样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
界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是什么呀?你对海里的什么东西最感兴趣?
生:我对海底的动物发出的声音很感兴趣。

生:我对海底丰富的物产很感兴趣。

生;我对大海的地形感兴趣。

师:听了你们介绍的呀,老师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这些内容了。

不过别着急,咱们还是先用耳朵来感受一下大海的情谊吧。

(投影出示大海画面,播放大海的声音)海面上波涛汹涌,海底还是如此吗?小潜水员,快来默读课文的第2
自然段,用笔勾画出你的新发现。

(生默读勾画。

师巡视指导)生: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

师:宁静,海底是不是一点声音也没有呢?生: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师:这个“窃窃私语”的“窃”字也是生字,咱们举起手和老师一块来写。

(师范写“窃”,生
书空)
这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一个穴宝盖,下面一个“切”
师:“窃窃私语”是怎样的说话呢?
生:声音很轻的说话。

师:(师和发言的学生小声说话)同学们听到老师和她在说什么了吗?
生:没有。

师:我说的话,只有我和她听到,这就叫 "窃窃私语"O
师:海底动物正在窃窃私语呢!(投影映示句子: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谁能用朗读把它们表现出来?(生读)
师:对不起,我想打断一下,它们在窃窃私语啊!
(生再轻声读句子)
(再指名读,师提醒:窃窃私语)
【点评】词的教学处理独到。

“窃窃私语” 一词的
教学很能体现教师的智慧。

当学生体会到此词时,教师没急于释词,而是作了机智的处理:和学生小声耳语,一下就解决了词义。

在学生朗读时,再次提醒,经历了如此的过程,学生就能真正理解并掌握。

【教学片段三】
师:这些声音太有趣了,我也想来读了,这样吧,我来读前面,你们来读后面。

不过我们先来演练一下,我说动物的名称,你们来发出声音。

(师和生合作读句子)
师:同学们,海底只有这四种声音吗?
生:不是的。

后面还有省略号呢!
师:对,标点符号也给了我们重要的信息。

我们来想象
一下,海底动物还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这可是用特制的水中听音器才能听到的。

潜水员们,咱们第三次潜入海底,闭上眼睛,带上耳机,静静地凝听。

(师播放海底声音视频,学生听)
师:听到了吗?我也听到了好多种声音呢,你们能用"有的像有的像 "这样的句子和我分享一下你们听到的声音吗?
生:有的像青蛙一样呱呱叫。

师:如果在前面加上一句:“我听到海底动物的声音,有的像青蛙一样呱呱。

”这样子会更好,知道吗? 再说一次。

生:我听到海底动物的声音,有的像青蛙一样呱呱,还有的像火车一样隆隆。

生:我听到海底动物的声音,有的像大公鸡喔喔,还有的像人们在哈哈大笑。

生:我听到海底动物的声音,有的像仔鸡在唧唧。

生:我听到海底动物的声音,有的像鸭子在嘎嘎,有的像摩托车一样呜呜。

生:我听到海底的声音,有的像小猫卩苗卩苗,有的像母鸡下蛋咯咯哒。

师:模仿声音的词语叫拟声词。

你看,在写海底动物的时候,如果把它写得像人一样在窃窃私语,再加上一些合适
的拟声词,就能让我们如闻其声。

下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再来感受海底动物窃窃私语的情形。

【点评】利用课件播放海底各种声音,再交流分享听到的声音,模仿课文的说法“有的像……有的像……”,运用排比的方法把这些声音连起来。

这过程, 学生不仅亲耳倾听了海底奇妙的声音,还在表达中培养了想象力、创造力,并通过模仿课文的说法理解了比喻、排比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真可谓一石三鸟。

这种实践性练习,淡化了训练痕迹,消除了学习与生活的界限,使学生觉得亲切自然,很好地激发了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阅读教学就是要依托文本,让学生习得语言。

教师着眼的是语言文字本身,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体验。

当学生的朗读正到激情、思维正在火候时,让学生放飞思维的翅膀,自由想象“海底动物在什么情况下还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同时练习拟声词的运用。

这样的设计,极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既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又延伸发展学生语文水平的能力。

【总评】罗老师的课有着鲜明的特色:教学“无痕”,即尽可能隐藏教学意图和目的,淡化教学痕迹,在伙伴化关系、生态化情境中不露痕迹地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

自主、自然、本真、和谐、灵动、共生,是“无痕”教学的特质。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生成知识,涵养智慧,教学走
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胸中有剑而手中无剑” 的无痕境界。

它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更是一种充满人性化关怀的教育智慧,是语文教育的美学哲学境界。

一、过渡无痕。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用“学完了生字词,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地读读课文”“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 自然段,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2 自然段”这一类的话,来衔接进行教学过渡,课堂教学给人感觉断断续续、生硬发涩。

这其实是没有考虑教学过渡的艺术性。

而这节课从导入――阅读全文――检查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第2自然段教学中各环节节奏清晰,环环相扣,又顺势而为,浑然一体。

这种巧妙无痕的教学过渡,渗透了提示性、迁移性、逻辑性、形象性等因素,使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信息的传递,教学点的转移等因素协调一致。

整节课的教学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训练无痕。

这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介绍了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资源。

教师很容易让学生找来很多图片、文字等资料,把它上成资料交流课,而游离于课文文字,远离情感世界,使学生不能潜心会文,干扰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和内化积累。

但这节课,罗老师却始终关注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堂教学平实、简易、智慧、高
效。

教师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匠心独运地把朗读、感悟、想象、说话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综合板块,浑然一体,绝妙无痕。

整堂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词语教学没有生硬的教的痕迹。

新词“窃窃私语” 出来后,在层层深入的活动中不断去复现巩固;拟声词的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师巧妙地引导下,学生不知不觉间已悄然掌握,不刻意去学,去卩已达到学会的目的。

句子的训练也是如此。

罗老师总是在朗读或者理解的同时自然地穿插其中,丝毫不会让别人感觉到她在刻意地进行语言训练或操练。

课文用排比的句式写
出了动物声音之多。

这些句式是教师应该抓住的训练点,老师运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排比的作用, 然后自然地过渡到学生想象和表达训练上,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会感到困难,虽然学生可能不明白自己的表达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哪些类型的句式,但是教师却是胸有成竹。

(本课教学实录由徐琴根据录像整理;教学片段由张晨晖节选)
(罗倩,贵阳市师范学校附属实验小学青年教师;张晨晖,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