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1—200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汉语言文OO级第四学期中国古代文学(B)(1)试题
2002年7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5分)
1.本学期我们学习过的两首上古劳动诗歌是:《吴越春秋》所载的《》和《礼记·郊特牲》记载的传为伊耆氏时代的《》。
2.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可分为两大类,即散文和散文。
3.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是长篇抒情诗《》,组诗《》、《》和长诗《天问》等。
4.汉初,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是《过秦论》的作者和《论贵粟疏》的作者。
5.汉代历史散文的代表作家是《史记》的作者和《汉书》的作者。
6.曹魏正始时期的两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和。
7.《咏史》八首的作者是,《游仙诗》十四首的作者是,《拟咏怀》二十七首的作者是。
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怪异、佛法灵异的小说,一类是记述人物的轶闻琐事、言谈举止的
小说。
9.先秦至南北朝两位最伟大的诗人是先秦时代的和晋代的。
10.本学期我们学习过其作品的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现存的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文总集是《》。
11.我们学习过的三次民间诗歌创作高潮是先秦的《》民歌,汉代的民间歌辞和南北朝民歌。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5分;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
1.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 )。
A.人对自然的模仿 B.人类的生产劳动
C.人类的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 D.人类的游戏
2.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诗经》就是( )。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 《毛诗》
3.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
A.《汉书》 B. 《史记》
C.《春秋》 D.《战国策》
4.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由文人创作的七言诗是( )。
A.曹植的《美女篇》 B.枚乘的《七发》
C.曹丕的《燕歌行》其一 D.王荣的《七哀》诗其一
5.被杜甫称赞其诗作“凌云健笔意纵横”,“暮年诗赋动江关”的南北朝诗人是( )。
A.谢灵运 B.谢跳
C.庾信 D.江淹
三、多项选择(每小题1分。
共5分;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
1.下列作品中,不是屈原创作的作品是( )。
A.《九辩》 B.《招隐士》
C.《七发》 D. 《九怀》
E.《七谏》
2.下列历史著作中,属于纪传体的有( )。
A.《左传》 B.《战国策》
C.《国语》 D.《史记》
E.《汉书》
3.《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是写( )。
A.劳动者的苦难及其反抗 B.游于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C.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 D.统治者的歌舞田猎生活
E.求官不遂、仕途失意的苦闷和悲哀
4.南北朝时期,新体诗创作成就较高的诗人有( )。
A.谢朓 B.陶渊明
C.何逊 D.阴铿
E.谢灵运
5.对汉赋的形成有影响的因素是( )。
A.荀子的《赋篇》 B.战国后期纵横家的散文
C.屈宋等人的楚辞体作品 D.《诗经》的民歌体
E.远古歌谣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每小题不要超过200字)
1.先秦诸子散文
2.楚辞
五、默写(5分)
默写《诗经·魏风·十亩之间》
六、简答(每小题10分,共20分;每小题不要超过300字,不要求展开论述)
1.简析《诗经·魏风·十亩之间》的思想内容。
2.左思《咏史》八首其二中的“涧底松”、“山上苗”各比喻什么?本诗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什么不合理的现象?
附原诗: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胃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七、论述(每小题15分,共30分;每小题不要超过500字)
1.试说明司马迁的家世和生平对他写作《史记》有何影响。
2.曹植在诗的艺术上有什么独创性?
答案及评分标准
说明:1.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不要求与本答案字句相同,言之有理有据即可得分;
2.其他题学生回答与本答案不同而又确有根据的,不扣分;
3.限制字数题,学生回答超过字数,不扣分。
一、填空(每空1分,共25分)
1.弹歌蜡辞
2.诸子(论说) 历史
3.离骚九歌九章
4.贾谊晁错
5.司马迁班固
6.阮籍嵇康
7.左思郭璞庾信
8.志怪志人
9.屈原陶渊明
10.诗经文选
11.诗经乐府乐府
说明:1.有的小题答案不能颠倒,颠倒算错,不得分;
2.出现错别字,本空算错,不得分。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5分)
1.B 2.D 3.A 4.C 5.C
三、多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5分;多选、错选、漏选,该题均不得分)
1.ABCDE 2.DE 3.BE 4.ACD 5.ABC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先秦诸子散文先秦时期的散文,概括地说,可以分为两大类: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1分)。
诸子散文主要是以议论、说理为主来阐释作者的主张和见解,诸子散文又称论说散文(3分)。
诸子散文的主要代表作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1分)。
2.楚辞“楚辞”按其本义来说,是楚地的歌辞的意思,它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2分),楚辞是由屈原在吸取楚地民间文学——“楚声”、“楚歌”和民间“巫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2分),它“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楚地地方特色,故称为“楚辞”。
(1分)
五、默写(5分)
诗经·魏风·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1分),行与子还兮(1分)!
十亩之外兮(1分),桑者泄泄兮(1分),行与子逝兮(1分)!
说明:出现错别字,该句算错,不得分。
六、简答(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这是一首采桑女子们在劳动中所唱的欢乐的歌(2分)。
它描写在桑林里,采桑女们劳动结束了,她们互相招呼,相约结伴而行,一路归去(4分)。
前章(前三句)写她们停止了劳动,呼伴一起还家(2分);后章(后三句)写她们已走出桑林,渐渐地远去(2分)。
2.本诗中的“涧底松”比喻沉沦下僚的寒门知识分子(2分);“山上苗”比喻占据高位的世族人士(2分)。
本诗通过“涧底松”、“山上苗”由于地势不同而境遇迥异的比喻,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不合理现象,批判了世族门阀制度(6分)。
说明:1.本大题答出要点即可得分;
2.本大题每两个错别字扣1分,本大题错别字扣分不超过2分。
七、论述(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答题要点:
司马迁的家世、生平中,有三点与他写作《史记》有重要关系。
(一)家世和家庭。
司马迁先代“世典周史”,都是周代的史官。
父亲司马谈曾做过汉武帝的太史令,学识渊博,学术造诣很深,具有批判精神。
司马谈欲作史书而未能如愿,临终嘱托司马迁完成遗愿。
这影响了司马迁勇于批判的学术精神和完成史书写作的志向(5分)。
(二)青、中年时代的漫游。
司马迁有三次较大的出游,足迹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
他广泛地访问遗闻旧事,考察社会状况和风土人情,了解各地经济和物产情况。
这使他扩大了视野,增益了知识,收集了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对他的进步社会观和历史观的形成以及丰富《史记》一书的内容都有重大影响(5分)。
(三)遭李陵之祸。
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史记》时,发生了李陵出击匈奴,被俘投降的事件。
司马迁为李陵辩解。
汉武帝怒而把他下狱,受宫刑。
这对他影响很大。
一方面他对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性和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有了痛苦、深切的感受;一方面他为了雪清耻辱,更加发愤著书,以十分刚毅的精神完成了《史记》的写作(5分)o
(参阅修订本《中国文学史纲要》一第280页一283页)
2.答案要点:
(一)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人,他的五言诗脱胎于汉乐府,但在学习汉乐府时又有。
很大的创造与发展。
首先是有了鲜明的个性,用乐府形式抒写自己的感情,使乐府由叙事为主转为以抒情为主。
从《美女篇》与《陌上桑》的比较中可以看出……(5分)。
(二)曹植改变了汉乐府古朴的语言风格,使诗词藻丰富而华美。
这从《美女篇》与《陌上桑》的比较中也可以看出……(5分)。
(三)曹植诗在运用比喻、安排警句以及对偶、炼字方面都作了很大努力,超过了前代和同时的诗人(5分)。
(参阅《中国文学史纲要》二第20—21页)
说明:1.要点要用具体例子来论证,要点与论证各点一半分;
2.每两个错别字扣1分,本大题错别字扣分不超过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