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下肢骨折的护理

上、下肢骨折的护理


㈦生活护理:尽量满足病人各种基本要 求,协助病人家属做好饮食护理、大 小便护理等。做好基础护理使病人感 到舒适。调节饮食,加强营养。协助 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和生活训练,使其 早日能生活自理。
㈧康复功能锻炼:向病人介绍功能锻炼 的目的是为了恢复肢体功能,防治并 发症的发生。一般分为三期:
⒈早期:术后2~7天对固定部位的肌肉行有 节奏的等长收缩练习,注意循序渐进。
㈥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⒈脂肪栓塞综合症:发生粉碎性骨折使脂 肪颗粒破裂经血管进入血液循环所致。遵 医嘱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利尿剂,减轻 肺水肿。
⒉伤口感染:抵抗力下降、手术出血、手术 室及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伤口引流不畅 、局部软组织肿胀、高热不退有关。术前 后应用抗生素,充分引流,观察体温变化 ,及时对症处理等。
⒊评估自理能力、患肢活动范围及功能 锻炼情况。
⒋辅助检查: ⑴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血沉 等。 ⑵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CT检查、 MRI检查等。
㈢心理及认知状况
由于损伤发生突然,病人痛苦大, 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需病人及 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因此应评估患 者心理状况,了解病人及家属对疾 病、治疗及预后的认知程度,家庭 经济能力,对病人的支持态度及其 它社会系统支持情况。
⑵血液循环:密切观察患肢远端血液循 环,皮肤颜色、温度,有无疼痛、肿 胀、麻木、感觉迟钝、不能活动等情 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⑶预防感染:应用抗生素;保持伤口清 洁干燥,如有大量渗出,及时更换敷 料;观察体温变化,有无感染症状; 保持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防治扭 曲、受压,观察引流量及性状。
⒌压疮:长期卧床所致。保持床铺整洁、干 燥,定期翻身,更换卧位。
⒍关节僵硬:病情允许时应早期锻炼,鼓励 病人进行主动及被动运动。
⒎泌尿系感染:与留置尿管有关。给予会阴 擦洗,膀胱冲洗,训练膀胱功能,拔管。
⒏便秘:与长期卧床、失常规律饮食等有关 。多食蔬菜、水果及含纤维素多的食物, 必要时给予通便药物等。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到户外活动,保证 睡眠,勿过度疲劳。
▲多食营养丰富的食物。忌食辛辣、酒等。
▲定期复查:出院后每1、3、6个月来院做X 线摄片,根据X线报告情况,决定取内固定 时间。
谢谢!
⒉中期:术后2~3周适量增加活动量、强度 及时间:上肢以肘关节及臂关节为主,伸 指、握拳、伸、屈、旋转等;下肢以踝关 节及膝关节为主,做肢体抬高、屈训练。
⒊后期:手术3周后加强功能锻炼:上肢以恢 复灵活性为主,下肢功能主要是负重及行
走,可借助拐杖、助行器等。
▲正确指导出院注意事项,防治意外发生。
▲保持愉快的心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 指导正确功能锻炼方法、时间。。
㈣心理护理:意外突然受伤、剧烈疼痛、活 动障碍等因素使病人产生焦虑、紧张、恐 惧等心理。应关心安慰病人,介绍疾病相 关知识及成功病例,解除思想顾,消除不 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㈤手术前后护理
⒈手术前护理:常规禁食水、皮肤准备 、配血、药物过敏试验等。
⒉手术后护理:
⑴维持呼吸循环功能:每1-2小时/次监 测生命体征至病情平稳;麻醉病人去 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 畅,及时清除分泌物,吸氧,必要时 吸痰;观察出血及引流情况,出血多 时及时报告医生。
⒊坠积性肺炎:长期卧床抵抗力差所致。鼓 励病人练习呼吸、用力咳嗽、多饮水,必 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协助翻身、扣背,促 进痰液排出。
⒋深静脉血栓: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年龄 、性别、原发病手术前后的活动、高血压 、手术粘稠等。抬高患肢,避免剧烈运动 ,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脑栓塞,给 予抗凝溶栓治疗。
股骨颈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干骨折 髌骨骨折 胫骨平台骨折 胫腓骨骨折 踝部骨折 距骨骨折 跟骨骨折 跖趾骨折
★ 疼痛 ★ 肿胀 ★ 畸形 ★ 活动障碍 ★ 软组织损伤
手术治疗:开放性骨折、粉碎 性骨折、多段骨折、不稳定 骨折、陈旧性骨折、有严重 的软组织、血管、神经损伤 等。
张孟新
骨与软骨的连续性或完整 性发生完全性或不完全性 中断称为骨折。
病因
直接暴力 间接暴力 肌肉拉力 重复外力 骨骼病变
骨折端是否与外界相通
◆闭合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
骨折程度
◆完全性骨折◆不完全性骨折来自骨折时间◆新鲜骨折
◆陈旧骨折
骨折后移位倾向
◆稳定骨折
◆不稳定骨折
锁骨骨折 肱骨干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尺桡骨骨折 指骨骨折
非手术治疗:牵引、石膏、夹 板固定等。
㈠健康史
⒈受伤的原因、时间、姿势;外力的 方式、性质;骨折的轻重程度。
⒉评估受伤时的身体状况及病情发展 情况
⒊了解伤后急救护理措施
㈡身体状况
⒈全身情况:意识、体温、脉搏、呼 吸、血压,有无休克或其他损伤。
⒉局部情况: ⑴肢体有无疼痛、肿胀、畸形、活 动障碍。 ⑵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持续 时间及减轻疼痛措施的有效性。 ⑶观察患肢远端血液循环、感觉、运 动情况。
㈠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尿 量及出血情况,发现休克应立即抢 救,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快速 补液、输血,及时止血。
㈡疼痛护理:肢体制动、保持功能位 、抬高患肢;针对疼痛引起的原因 给予对症处理;心理安慰;遵医嘱 给予镇痛药物;移动病人或护理操 作时,动作轻柔、准确。
㈢患肢护理:促进肿胀消退,如抬高患肢、 局部冰敷、早期功能锻炼;观察及防治患 肢血循环障碍,观察远端皮肤颜色、温度 、感觉、运动、肿胀程度,动脉搏动等, 必要时均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