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作文优秀范文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
《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
“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
以恶鸟,故食之”。
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
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
一
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
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
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
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
总体上说,各
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
“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
当时包粽子
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
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
必备食品。
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
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
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
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
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
魔都远走”。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
雄黄
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
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
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
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
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
”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
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
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
<<<返回目录
夏季最期待的节日就是端午节了,看着那三角形状的粽子,就直馋人;闻着艾草淡淡
的香味,却也沁人心脾,划龙舟,赶鸭子,都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娱乐。
雄黄酒的传奇故事,熏苍术的祝福,无不透露着节日的喜庆。
端午节吃粽子是从古传承至今的一个重要习俗。
包粽子主要是用荷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都统称为粽叶。
粽子的传统形状一般都是三角形的,人们都会根据粽
馅为粽子命名,全是糯米的叫糯米粽;糯米里掺合小豆的叫豆棕;掺枣子的是枣棕。
在很
久以前的考试当中,家长大多都会给孩子包几个枣棕带上,因为枣棕又叫“早中”。
剥开
那层墨绿的外衣,露出里面雪白的米肉,甜糯的香味,早已将我的馋虫勾起来了。
甜糯的
粽子,这是端午节味道。
端午节在门上挂艾叶,蒿草,白芷等植物,也是端午节的一个传统习俗艾叶、蒿草、
白芷都是属于中药的。
先煮两个鸡蛋,等鸡蛋煮好以后,从中间剥开蛋白,取出蛋黄,在
原本蛋黄的位置放入用艾草或蒿草包住一件银饰品,合上鸡蛋,用纱布包住,塞到嘴里,
可以驱寒、治咳嗽。
艾叶,蒿草的清香是端午节的味道。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河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以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船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
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在我的家乡每年都会举行赛龙舟比赛,还会在江面放置许多鸭子,几个龙舟队伍相互竞争,那个队伍抓到的鸭子多,那个队伍就获胜。
每年,我都会站在江边,看着江面上龙舟队伍的奋勇激进,看着他们的比赛。
龙舟对屈原的纪念,这是端午节
的味道。
传授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
蛋抛入江中。
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蛟龙,保护屈原。
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
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
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
伤害。
薰苍术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活动之一,就是民间传统用苍术消毒空气;将天然的苍
术捆绑在一起,燃烧后产生的薄烟,不仅会散发出清香,还可以驱赶蚊虫,令人神清气爽。
雄黄的传奇,薰苍术的祝福,这是端午节的味道。
千年的传统延续至今,每一样习俗都被传承,端午节的味道也被记忆。
甜糯的粽子;
奋勇激进的赛龙舟;清香的艾草;传奇的雄黄;神奇的薰苍术。
这都是我记忆中端午节的
味道。
<<<返回目录
每一条彩绳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题记
前两天大连一直阴雨连绵,太阳也没露一下。
昨天总算碰上了一个晴天。
今天,从补习班回家,一个人底着头,漫不经心的走着,突然看到地上躺着一根已被
剪断的彩绳。
据分析判断,这里前一阵子应该是一个小水凼。
端午过后的第一个雨天,要
把手上的彩绳摘下来,扔到水凼里。
算是一种习俗吧!这才突然反应过来。
端午节已经过
去很久了。
望着地上此时孤零零的彩绳,不可抑制的想起奶奶。
我的小学生活大多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
那时的自己那么无邪,那时的日子那么
温暖。
那时,在端午节的前一个晚上,奶奶都会把我搂在怀中,我可以清楚的感到她的体温,和她血液中流淌的爱意。
我静静的听着奶奶轻微的喘息声,看她变魔术般的将普通的彩绳,拧在一起,编成好看的结。
然后她会用她的大手托起我的小手,认真而小心的将彩绳系在
我的手腕上,脚踝上。
清楚的记得她的那双大手那么温暖,却那么粗糙。
当时的我还会天
真的问奶奶,为什么不好好保护自己的双手。
而奶奶只是莞尔一笑,不予回答。
现在想起,才晓得,那是岁月在奶奶手上留下的烙印,是她经历无数风雨坎坷的见证。
系好后,奶奶
总是会端详一番,似乎在欣赏她的杰作。
而那又是一种怎样的目光啊!宛若三月中微风对
嫩柳的抚弄;秋日里月光对修竹的依恋。
又似晨曦中露水对小草的滋润;暮霭时夕阳与水
面的辉映。
奶奶澄澈的眸子中,满满的,都是对我的宠爱。
至今,那种感觉依旧十分真切。
仿佛还能感觉到奶奶的体温和目光。
只是后来,我回到大连,回到妈妈身边。
她的工作总是那么忙,忙到无暇顾及节日的
到来,更不要说为我系彩绳了。
被忽略的端午,我已过了好几个。
竟也习惯了没有彩绳的节日。
只是当看到同学手上
带着五颜六色的彩绳时,我虽然会不屑一顾,说那是小孩子的东西罢了。
但心中,还是会
想起奶奶,想起那童年用爱编织的端午的彩绳。
<<<返回目录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