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我国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摘要然而,我国的特殊国情体现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
这三大差距所带来的,是一系列的问题。
如何在我国全面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成为节能工作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节能推广对策回顾和展望正文目前,能源问题已被列为人类面临的四大生存问题之一。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
因此,建筑节能成为节能的重点。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比如英国,早在1986年就开始制定国家节能计划。
由于我国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建筑耗能高,能源利用效率底,一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能源科技领域也取得一定的成果,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关注,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已经势在必行。
然而,我国的特殊国情体现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
这三大差距所带来的,是一系列的问题。
如何在我国全面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成为节能工作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按照国际惯例,建筑能耗是指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炊事热水、家用电器等方面的能耗。
其中,以建筑采暖和空调能耗为主,占建筑总能耗的50-70%。
建筑节能技术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即建筑物本体(如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建筑系统和设备(包括家电等)节能技术和建筑环境控制系统(供热系统、空调系统以及热水供应系统等)节能技术。
【1】其实,在多年以来,我国已经开展了相当规模的建筑节能工作,主要采取先易后难,先城市后农村,先新建后改进,先住宅后公建,从北向南逐步推进的策略,但是到目前为止,建筑节能仍然在试点,示范层面上,原因如下:1.建筑节能开发建设成本高,初期投资比较大,国家没有鼓励政策。
开发商在建筑节能投入上积极性不高。
2.设计人员对节能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尚未系统化、标准化、相关规范不健全,建筑从业人员的节能意识淡薄。
3.政府部门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组织管理不力,法规配套不全。
4.建筑节能材料,工艺技术发展缓慢。
5.国家对建筑节能的规范还没有列入强制执行的范畴。
6.建筑节能的政策支持不够。
回顾历史,新技术的应用总要经历发明、特殊领域利用、降低成本、商业化生产、普遍使用的过程。
建筑节能技术也不例外。
我们是否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效仿过去的成功历史。
在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出现了“生态建筑”新理念。
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难以为继。
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英、法、德、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
同时,由于建筑物密闭性提高后,室内环境问题逐渐凸现,以健康为中心的建筑环境研究成为发达国家建筑研究的热点。
1992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达成共识。
绿色建筑渐成体系,并在不少国家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
40多年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一些发达国家还组织起来,共同探索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挑战”行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行综合优化设计,使建筑在满足使用需要的基础上所消耗的资源、能源最少。
日本颁布了《住宅建设计划法》,提出“重新组织大城市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满足21世纪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适应住房需求变化。
瑞典实施了“百万套住宅计划”,在住区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推广建筑节能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哪些问题。
首先,最重要的应该是公众的节能意识淡薄。
某节能示范小区的一位销售人员说,目前地段、价位、周围配套等还是购房者首先考虑的问题,楼层、户型、结构、小区环境等则次之,而对节能问题,还很少虑及。
据他了解,目前了解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消费者寥寥无几。
“推行建筑节能的关键在于形成一套由业主引导的利益驱动机制,来提高业主的节能意识。
”山东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李铁岗博士分析道,“青海省对达到节能标准的建筑采取采暖收费降低20%的做法就值得借鉴。
节能建筑为供暖企业节省了成本,为社会节约了能源,在收费上鼓励消费者是必要的,这还可以使消费者…收回‟因为购买节能建筑而多花的钱。
”而且,节能建筑还没有过消费者的信任关。
在一个节能示范小区,面对每平方米比普通住宅贵几百元的节能住宅,不少消费者很犹豫:说是节能建筑,但只有一个有关部门发的证。
墙体到底加没加保温材料,中空玻璃是真空的还是充的氦气,全都“听得到看不着更摸不准”。
【2】其次是成本问题。
目前的许多节能技术,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成本还没有降下来。
从城市房地产业看,成本高了,利润少了,消费者又不积极,很多开发商缺乏积极性。
再说农村,由于城乡差异,目前我国农村基本上没有任何的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
当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节能意识,经济水平,等等。
还有就是国家政策的落实不够。
在环境问题被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以后,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建筑节能“十五”计划纲要》、《复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备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但并没有广泛切实的实施。
这其实是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执法不严,处罚不力。
这里不再详细探讨。
那么,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有哪些对策呢。
首先,我认为政府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从政府公共建筑做起,率先使用建筑节能技术,让公众能切实的看到它,了解它的节能效率,这样才能逐步被公众所接受。
当然,相应的政策法规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以鼓励为主,强制为辅的方针。
对于建造节能建筑的开发商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也可以在竞拍土地时将开发商的节能方案纳入评价,或者强制规定土地面积的一定百分比用于节能建筑。
对于普通建筑,也要有一定的建设标准,必须使用节能材料,建筑预留一定的结构,以便以后的节能改造。
政府应该建立住宅建筑能耗标准星级制度,积极推动供热收费体制改革试点,用市场方式催生更多的节能住宅建筑。
根据对住宅建筑能耗的评估结果,用能耗星级标准将建筑节能的效果直观地告诉住宅消费者,引导大众消费节能的住宅建筑,从而推动节能住宅建筑的市场化运作。
建立不同类型商业建筑能耗标准星级制度,积极推广各种节能技术,降低商业建筑的能耗。
我们还可以考虑从富人开始,对于别墅的建设,强制要求使用节能技术,虽然会提高价格,但是,着对于那些买得起别墅的富人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政府还应该投入资金进行建筑节能相关的科研项目,鼓励创新。
目前建筑节能领域的很多关键技术都掌握在发达国家的手里,我国在相关领域起步较晚,再加上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短时间内很难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所以政府一定要鼓励,不论是科研院所,还是相关高校,甚至是商业公司,都应该鼓励研究,鼓励创新。
其次,相关部门应该在各个地区成立建筑节能推广协会,对公众宣传节能知识,增强他们的节能意识。
对于农村地区,应该设有相应的站点,方便指导农村住房的建设,从设计、选材、施工等方面予以帮助,并解答农民的问题。
推广使用新型节能材料。
制定严格的产业标准,依法关闭能耗大,污染严重的工厂作坊。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适当地引进一些技术。
也可以派遣留学生、学者到国外访问考察,学习。
对于贫困地区,可以从小件的节能商品进行推广,比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等,结合现在的家电下乡,给农民一定的补助。
对于耗能较大,不符合节能标准的家电产品,应及时取缔。
还有一些其他的创新型太阳能小电器,比如太阳能冰箱(印度研制成功一种太阳能冰箱,在平底的太阳能收集器里,盛有氨和水的溶液,太阳光把氨从液体中蒸馏出来,并在另一个容器里冷藏下来。
晚间把液态氨送到冰箱管道里,氨吸收热量使冰箱内部冷却下来)、太阳能空调器(日本夏普电器公司制造的太阳能空调器,当天气晴朗时,全部动力都由太阳能电池供应;多云或阴天时使用一般电源)、太阳能电视机(芬兰生产的太阳能电视机,只要白天把半导体硅电池放在阳光下,晚上不需要用电便可观看电视,可连续使用3~4小时)、太阳能换气扇(日本新近推出一种太阳能楼房专用换气扇,安装在有太阳能电池板的窗框上,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流能驱动换气扇旋转,换气能力达每分钟1立方米。
太阳能收音机:德国开发研制成功一种太阳能收音机,它能把太阳能转变成直流电,作收音机的能源)、等等。
可以适当地推向市场。
对于未来节能建筑的展望。
未来的建筑,我想应该是以太阳能为主要能源的太阳能一体化建筑。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是一项新兴而热门的技术,它是实现建筑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太阳能应用领域扩展的需要。
【3】现在的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大都考虑的是建筑的造型、美观、适用及与周围的环境协调,面对建筑的耗能与节能却考虑较少。
而在现代住宅建筑中要求设计人员的设计要体现“四性”:即可负担性(尽量降低造价,让老百姓买得起);可居住性(居住安全、舒适、健康);可适应性(可满足日常生活及将来的变化);可持续性(实现资源消耗最低,再生资源最多)。
而太阳能源是最好的可持续利用的再生能源,从长远来看,比燃气、电器具有更安全、清洁、价格便宜的优势。
太阳能源取之不尽,在设计中增设太阳能设施,建筑成本增加少,但节能效果很好。
把太阳能同建筑结合起来,把几千年来房屋只是人类居住、遮风挡雨、避寒暑的简单场所发展成具有独立能源、自我循环式的新型建筑,这也是人类进步和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
未来的建筑,是绿色的。
绿色建筑强调建筑运营和使用全过程的少废、少污,要求建筑系统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最终达到维系一个人类与自然生物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
绿色建筑要对物理环境加以控制,通过各种绿色技术手段合理地提高建筑室内的舒适性,同时保障人的健康生活,给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质量。
【4】总结在未来几十年内,化石能源枯竭在所难免。
积极推进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这不仅仅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整个世界的严峻挑战。
我们要放眼未来,立足当下,因地制宜,统筹发展。
相信我们的未来是绿色的,光明的。
参考文献【1】康艳兵.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发展回顾.中国能源,2003,25,11.【2】来自中国建筑节能论坛.【3】佚名.论我国建筑节能初探.【4】佚名.绿色节能建筑:未来科技住宅建设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