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政治制度史》试卷(样卷)教学中心: 专业层次:学 号: 姓 名: 座号: 注意事项:1. 本试卷共 五 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开卷;2. 考前请将密封线内各项信息填写清楚;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试卷、草稿纸随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判断正误(请根据你的判断,在正确的题后括号内划“ √ ”,错误的 划“ ×”,每题1分,共15题)1.政治是经济最集中的表现。
( √ )2. 政治制度是一国各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它通过法律来反映和确认并受到法律的强制力保护。
( × )3. 君主专制制度必然导致社会控制的严密化和文化专制主义。
( √ )4. "先秦时期",这是奴隶制生产方式和奴隶制上层建筑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 × )5. 中国奴隶社会的起点以夏朝的建立为标志。
( √ )6. “三公制”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
( √ )7. 宰相制度在中国推行了一千多年,最后在明朝初期被废除。
( √ ) 8. 汉朝建立后,采取是以三公九卿为主体的中央行政系统,即官职上采取政务与事务合一制。
( × )9. “安史之乱”后,唐代地方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式形成道、州(府)、县三级( 密 封 线内不答题 )(制。
(√)10. 察举制发端于汉文帝时期,而正式形成于汉武帝时期,并成为两汉的基本选官制度。
(√)11. “特奏名”又称为“恩科”,是宋代所推行的一种非常特殊的科举制度,即对那些屡考不中、多次落第的考生所采取的恩赐科举及第的方法。
(√)12. 在中国倡行千余年的科举取士制度,最终在清朝同治年间废止。
( × )13. 隋朝的“六条问事”监察法规,与汉代的六条问事不同。
( √ )14. 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出现了独立的行政法规。
( √ )15. 北宋初年,军队和军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构成了宋代军制上的所谓“祖宗家法”。
(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发展变化,总是围绕着(B )这根主轴来运动的。
A、宗族B、君主C、人民D、政权2.地下出土的文物资料和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是( B )首创的。
A.梁启超B.王国维C.康有为D.谭嗣同3.西周官职中的“太保”属于( A )。
A.政务官B.事务官C.内务官D.顾问官4.中国奴隶社会的内部阶段划分可以分为( B )时期。
A.四个B.三个C.五个D.二个5.( D )创建军机处,乃是中国古代官制史的一大发展,论者多给予较高的评价。
A、顺治B、康熙C、乾隆D、雍正6.北宋“二府三司”的辅政体制中,掌管军国机务的是( C )。
A、宰相府B、翰林院C、枢密院D、三司7.三公九卿制形成于( D ),确立于秦汉时期。
A、西周B、商C、春秋D、战国8. 元代( D )是全国最高的宗教和民族事务机关。
A、枢密院B、宣徽院C、御史台D、宣政院9.汉代二级行政区划中,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称为( B )。
A 、县B 、道C 、邑D 、国10、明代朱元璋宣布废除行省制度,省一级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等三司分管(C )。
A 、司法、军事、行政B 、军事、行政、司法C 、行政、司法、军事D 、行政、军事、司法 11.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取士制度是( A )。
A 、九品中正制B 、察举制C 、 选贡士制D 、科举制 12.唐代贡举众多科目中,( A )两科最受重视。
A 、进士和明经B 、秀才和进士C 、明经和明法D 、秀才和明经 13. 明清科举制中,每三年举行一次,因在八月中旬举行,又称为“秋闱“的是( A )。
A 、乡试 B 、 童试 C 、会试 D 、殿试 14. 汉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是( A )和征辟制。
A 、察举制B 、门荫制C 、征召制D 、军功入仕15. 我国以御史执掌的纠举弹劾,以巡按考察为核心的监察制度,可以溯源于(A )。
A 、西周 B 、春秋 C 、秦 D 、战国16. 元代提高了御史台的地位,其长官御史大夫骤升为( A ),而且例由皇太子或贵戚兼任,不轻易授人。
A 、正一品B 、从一品C 、正二品D 、从二品17. 中国监察制度史上第一部以皇帝的名义颁布的单行监察法规《钦台规》是在( A )朝制定的。
A.清B.汉C.元D.宋18.战国初年,李悝编定( A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体系的法典著作。
A 、《法经》 B 、《六律》 C 、《法律答问》 D 、《封诊式》 19.汉代,( D )为中央最高法官,位列九卿。
A .大理 B .尚书台 C .廷尉 D .御史大夫20. 元代,地方各级机构中的司法权掌握在( C )的手中。
A.御史台 B.刑部 C.达鲁花赤 D.宗政府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密 封 线 内 不答题 )1. 御史大夫:秦置。
汉因之,为御史台长官,地位仅次于丞相,掌管弹劾纠察及图籍秘书。
与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合称三公。
丞相缺位时,往往即由御史大夫递升。
后改称大司空;司空。
晋以后多不置。
唐复置,实权已轻,至宋又多缺而不补,明废.2. 三公九卿: 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
皇帝之下设三公。
三公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 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3 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 监察文武百官。
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3. 军机处 : 亦称“军机房”、“总理处”。
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泻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十年(1732)改 称“办理军机处” 简称“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军机房”,不久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以后省去“办理”二字,遂简称为“军机处”了。
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但因它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所以一旦出现之后,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设不废而且其职权愈来愈扩大。
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
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 古代监察行政体制有什么特点?答: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
它表现出了如下一些特点: (一)皇帝握有最高监察权。
(二)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三)重视监察官的选任。
(四)凭实绩黜陟,严格考核监察官。
(五)允许风闻言事。
(密 封线 内不答题 )2.荫袭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其弊端。
答:荫袭制度又称之为门荫制度,指皇亲、国戚、功臣和五品以上高级官员凭借自己的特殊身份可以让子孙获得优先入仕或取得入仕资格的制度,是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门荫制度是先秦世卿世禄制度在封建时代的遗存,是封建特权的体现,从秦汉一直延续到清末,历代不绝,所以这是它长期存在的原因。
门荫制度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副产品,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出发,使大量的官僚子弟进身于统治集团,具有强烈的寄生性和腐朽性。
从制度本身的公正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来看,远远比不上科举制度,但它对古代人才选拔所起的作用和对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仍是不能低估的。
3.简述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
答: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官。
吏部掌管理的铨选、考课、勋封。
户部管户口、田地、财政和赋税事物。
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学校、贡举等事物。
兵部掌管军事行政,后勤供应,武职铨选。
刑部掌管司法狱讼和司法行政事务。
工部掌管水利土木工程及工匠事务。
五、论述题(9分)试述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答:科举制度是在荐举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选拔制度。
隋炀帝时开始设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经过唐代的发展,使科举考试确定为一项重要制度。
科举制确立之后,基本上纠正了魏晋以来由世家大族所垄断的用人和掌权状况,也消弱了荐举的功能,表现出教委公开,教委公正的优越性,为士人入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科举制度的确立,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也有利于更广泛的吸引人才,因此,它一经出现,便称为主要的管理选拔制度,历代奉行不替,直到1905年才由学校制度所取代。
科举制度的实行,鼓励公开竞争,择优录取,确实曾为古代国家输送了大批的人才。
制度限制徇私舞弊,但由于古代社会制度的局限性,在政治腐败的时候,其弊端总是防不胜防,特别是由于考试内容和格式的日趋僵化、死板,与时代和实际政局脱节,限制着士人的思想,由科举入仕的人往往是一些徒知经籍,不喑世务的迂腐书生,缺乏实际认事的能力。
一味地扩招广大士子,全部集中在这条狭窄的出路上奔走竞争,更限制了人才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