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夷、荆芥、薄荷、桔梗、柴胡、苍耳子、白芷、川芎、黄芩、栀子、茯苓、川木通、黄芪、龙胆草等。
(次重点)
苍耳子、辛夷、薄荷、白芷、黄芩、栀子、柴胡、细辛、川芎、黄芪、川木通、桔梗等13味。
(重点)
苍耳子散加味:苍耳子15克,辛荑15克,白芷10克,薄荷6克,桔梗10克,菊花1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银花15克,芥穗10克。
处方:生黄芪30克,生白术9克,青防风9克,苍耳子9克,辛荑花9克,香白芷9克,薏苡仁30克,制附子9克,败酱草15克,生甘草3克。
方用苍龙通鼻饮(苍耳子散加味):苍耳子12克,地龙15克,白芷10克,辛荑12克,薄荷12克,川芎9克,丝瓜络10克,桂枝6克。
苍耳子、辛夷、防风、连翘、白芷、细辛、麻黄、桔梗、野菊花、黄柏等14味。
(重点)
苍耳子(炒)120g 防风 90g 黄芪 150g 白芷 90g辛夷90g 白术(炒)90g 薄荷 30g
当归白术赤芍茯苓泽泻黄芩辛夷花白菊花干地龙甘草薄荷川芎
苍耳子10克,辛夷6克,鸭跖草10克,薄荷6克,桑叶10克,芦根10克,白芷6克。
药方如下:紫草10克,茜草10克,徐长卿10克,旱莲草10克,蝉脱3克。
症状严重者,加地龙10克,乌梅12克。
鼻涕多者,加石榴皮10克,益智仁10克,诃子肉10克。
体虚者,加黄芪30克,百合15克。
(此方系名医干祖望提供的脱敏汤)
薄荷(后下)、石菖蒲各6克,桔梗、牛蒡子、辛夷各9克,荷叶、连翘各12克,细辛3克,元参15克
苍耳子散:方药组成 :苍耳子 10克 ,辛夷 10克 ,白芷 10克 ,川芎 10克 ,黄芩 10克 ,薄荷 10克 ,川贝母 (或浙贝母 ) 10克 ,淡豆豉 10克 ,菊花 10克 ,甘草 10克
药方:黄芩汤合苍耳子散加味。
黄芩30克,白术、淡豆豉、桔梗、薄荷各10克,桑白皮、栀子、赤芍、辛夷、白芷、地骨皮各15克,连翘、荆芥各12克,甘草3克。
药方:补中益气汤合苍耳子散加减。
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当归、陈皮、薄荷各12克,柴胡、升麻、桂枝、苍耳子、辛夷、桔梗各10克,茯苓、白芷各20克,甘草6克。
桔梗元参汤:桔梗9克、元参9克、杏仁9克、橘皮9克、法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6克、生姜9克。
(偏过敏性鼻炎、风寒型)
五味石膏汤:治肺热鼻塞,浊涕粘黄者。
用法:煎半杯,热服;胃寒,加干姜。
成分:五味(一钱)、石膏(三钱)、杏仁(三钱)、半夏(三钱)、元参(三钱)、茯苓(三钱)、桔梗(三钱)、生姜(三钱)。
黄芩贝母汤:治鼻孔发热生疮者。
用法:煎半杯,热服。
成分:黄芩(三钱)、柴胡(三钱)、芍药(三钱)、元参(三钱)、桔梗(三钱)、杏仁(三钱)、五味(一钱)、贝母(三钱,去心)。
苓泽姜苏汤:治鼻塞声重,语言不清者。
用法:煎半杯,热服。
成分:茯苓(三钱)、泽泻(三钱)、生姜(三钱)、杏仁(三钱)、甘草(二钱)、橘皮(三钱)、柴苏叶(三钱)。
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
干氏耳鼻咽喉口腔科学
1.鼻甲肥大导致的鼻塞,干氏认为“微循失畅,鼻甲留瘀”。
取用化瘀法治疗,岂非与刘氏的“鼻塞治心”中西医结合得很好吗?
方中升麻、柴胡升清化瘀。
菖蒲、路路通开窍通络。
马兜铃宣通肺经之耳中结穴笼葱。
丹参、茺蔚子养血活血。
方选玉屏风散,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固表,配防风以升阳达表。
乌药行气,山药健脾,
均能助肾气化水。
另用肉桂、诃子、鱼啮石,意在加强温肾敛涕。
太子参补脾。
白芷引诸药上行鼻窍。
唯百合一味,乍看费解,实则为从阴中求阳,取其养阴以助益气也。
苍耳子10克、辛夷6克、鸭跖草10克、薄荷6克、桑叶6克、芦根30克、白芷6克。
如鼻塞不通及嗅觉障碍(须以滞涕排空后为准)者,加菖蒲、路路通。
用桑叶以清肝胆风热,更引药入经。
蝉衣疏风,地龙镇静,俱有良好的脱敏作用。
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190.辛夷味辛,鼻塞流涕,香臭不闻,通窍之剂。
177.射干味苦,逐瘀通经,喉痹口臭,痈毒堪凭。
166.苍耳子苦,疥癣细疮,驱风湿痹,瘙痒堪尝。
173.茅根味甘,通关逐瘀,止吐衄血,客热可去。
154.山豆根苦,疗咽肿痛,敷蛇虫伤,可救急用。
156.紫草苦寒,能通九窍,利水消膨,痘疹最要。
161.泽兰甘苦,痈肿能消,打扑伤损,肢体虚浮。
145.菊花味甘,除热祛风,头晕目赤,收泪殊功。
147.决明子甘,能祛肝热,目疼收泪,仍止鼻血。
149.羚羊角寒,明目清肝,却惊解毒,神志能安。
110.桃仁甘平,能润大肠,通经破瘀,血瘕堪尝。
121.蝉蜕甘寒,消风定惊,杀疳除热,退翳侵睛。
122.僵蚕味咸,诸风惊痫,湿痰喉痹,疮毒瘢痕。
131.红花辛苦,最消瘀热,多则通经,少则养血。
66.远志气温,能驱惊悸,安神镇心,令人多记。
68.菖蒲性温,开心利窍,去痹除风,出声至妙。
82.肉桂辛热,善通血脉,腹痛虚寒,温补可得。
106.莪术温苦,关善破痃,止痛消瘀,通经最宜。
52.木通性寒,小肠热闭,利窍通经,最能导滞。
57.牡丹苦寒,破血通经,血分有热,无汗骨蒸。
58.玄参甘苦,消肿排脓,补肝益肺,退热除风。
59.丹参味苦,痈肿疮疥,生新去恶,祛除带崩。
61.龙胆苦寒,疗眼赤疼,下焦湿肿,肝经热烦。
2. 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 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5.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6. 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9. 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14.黄苓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18.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痛,解肌立妥。
22.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24.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25.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27.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痛头疼,舒筋活血。
134.百合味甘,安心定胆,止嗽消浮,痈疽可啖。
139.桑皮甘辛,止嗽定喘,泻肺火邪,其功不浅。
140.杏仁温苦,风寒喘嗽,大肠气闭,便难切要。
141.乌梅酸温,收敛肺气,止渴生津,能安泻痢,133.兜铃苦寒,能薰痔漏,定喘消痰,肺热久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