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与词类活用
①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吕氏 春秋· 察今) ② 其家必日益。(吕氏春秋· 贵当) ③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 (论语· 卫灵公)
例①的“益”是“增加”,动词;例②的“益”是“富 裕”,是形容词;例③的“益”是“利益”、“好处”, 是名词。 词的兼类现象,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我们不要 把这种兼类现象也当成了词类活用。
③二楞这阵牢骚把个梁永生牢骚笑了。(郭 澄清《大刀记》) ④我是喝黄酒的,可是如果你们一定要喝白 干,我也可以白干一下。(吕叔湘《汉语词类问 题》)
古代汉语里这种现象更加普遍,例如:
①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 之。”将法太子。太子,嗣君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 虔,黥其师公子贾。(史记· 商君列传)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诸葛亮 《出师表》) ③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孙子· 军争)
由兼类语例对比上举词类活用语例可知:
活用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 现出来的某种功能。上面举到的数词“一”,活用为动词 也只是一种临时的用法,这种用法并没有成为“一”的经 常性的功能。
又如《荀子·劝学》:“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 江河。”其中的“水”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活用作动词, 指“渡水”“泅水”或“游泳”。离开了这个环境,我们 就不会认为“水肘”有动词用法。
古 汉 语 语 法
壹
词类活用
总体提示
本讲讨论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基本概 念,活用与兼类的区别,名词、动词、形 容词的活用,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方 法等。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课学习重点之 一,学习时应当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切 实了解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类型以 及辨别的方法。要求在掌握词类活用基本 理论的基础上能找出实际句例的活用现象, 并做到准确解释和今译。
另如: ①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韩愈 《张中丞传后序》) ②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左 传· 宣公15)
(二)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①江水又东。(巫山·巫峡) ②齐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 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 记·孙子吴起列传》) ③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史记·范雎 蔡泽列传》)
(三)名词用如动词的判别方法
从意义出发判定是否活用是基本方法。其次可以用形式标 志帮助判别。
1.名+代 公子怒,欲鞭之┃ 以言善我,必以言罪我 2.副词/助动词+名
三 动、名、形的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 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 表的人物施行这个动作。比较: ①齐使田忌将而往。(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②齐威王欲将孙膑。(同上)
例一“齐使田忌将”是递系结构,“将”是动词的一般用 法;例二的“将”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可以改成递系结构 “齐威王欲使孙膑将”。可见使动用法是用一种特殊的动 宾结构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
2.单一性和兼容性的表意差异
兼类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具某一类词 的意义而不具备另一类的意义。活用则不同,当
某词活用为其他词类时,除了增加了新的意义之
外,与原词类词的词义往往仍有联系。 这两方面的差异,只能差异显得更为重要一 些。因而可以把是否临时改变职能作为区分词类 活用和词的兼类这种现象的标尺。
2. 什么是词类活用
汉语词类划分和各类词的分工可以概括为:
词有定类,类有定职
如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是名词,名词在句子中经 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形容词……数 词……。 但是,无论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有一些异乎 常规的现象。
①可是穷人要是狗着有钱的,往高处爬,比 什么都坏。(老舍《柳家大院》) ②咱们朱家门里穷倒是真的,可也志气了几 辈子。(梁斌《红旗谱》)
(三)活用类型及不同认识
1.类型 名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 动用法,名词作状语 2.认识差异 名词作状语的归类问题 动词的使动、为动的归类问题
二、名词用如动词
(一)普通名词用如动词
①初梁伯好土功,亟城而弗处。民罷而弗堪, 则曰某寇将至,乃溝公宮。(左传·僖公19) ②天禍晉國,文公如齊,惠公如秦。(左 传·成公13) ③冬十月,晉趙鞅圍朝歌,師于其南。(左 传·哀公3)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 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蜀志·诸葛 亮)
一 词类活用概述
(一)词类与词类活用 1.汉语词类的划分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类 别。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虚词主要 有介词、连词、语气词。另外还有代词和副词,它们的 归类问题分歧较大:代词现在一般归为实词,而在古汉 语传统语法中则归为文言虚词;副词在古汉语传统语法 中一般也归为文言虚词,而现在或看作实词,或看作半 实半虚的词。词类活用一般限定在实词范围里。
晋灵公不君 ┃范增数目项王┃左右欲刃相如
3.名+介宾/介宾+名
师还,馆于虞 ┃ 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
4.名+名(非并列、偏正、同位关系)
曹子手剑而从之 己丑晦,公宫火┃衣冠而见之
5.名/动+而+名/动
儒者不耕而食,不蚕而衣┃辇而归,君亲推之┃君人 者,隆礼尊贤而王
6.所+名,名+者
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田者不强,囷仓不盈
(二)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
1.经常性和临时性的职能差异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 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兼类词所兼几类并无主次之 分。 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 触龙说赵大后) ②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史记· 鸿门宴)
例①的“计”是“考虑”、“计算”,是动词;例②的 “计”是“计谋”“计策”,是名词。
④将军身披坚执锐。(记· 陈涉世家》)
⑤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左传· 隐公元 年)
由以上语例得词类活用定义: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 而灵活运用,本属于甲类的词可以临时改变词性用作 乙类,或者虽未跨类,但临时具有了一种特殊的语法 功能。这种语言现象就叫词类的活用。 词类活用这种语法现象,有的语法著作成为“转 类”,陈承泽《国文法草创》(初版于1922年)最早 称为“活用”。“词类活用”的说法由此沿用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