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南老门东和熙南里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提要:中文:南京,在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众多蕴含时代印记的文化遗产。
老城南是南京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仅存的能够代表南京本地文化的活化石。
近年来政府以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为目标,对老城南中的熙南里和老门东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商业化改造建设。
对此,本文以熙南里和老门东发展现状为基础,从区位条件、商业类型及布局、传统文化融合方式、市民心理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如何利用现代商业模式对传统文化发扬继承。
关键词:历史街区现状商业化改造正文:当今社会大发展,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增长,城市化的发展也显现出史无前例的气象,城市面貌处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
但同时,一些问题应运而生,例如如何保持城市的个性,如何延续城市的文化脉络等等。
而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忽视原有历史街区的保护继承。
历史街区采取商业化的方法来激发活力,是目前比较常见的有效途径。
纵观全国各大古城,不乏各类成功的案例,如成都的宽窄巷子。
但原有街区可能会改造成为华而不实的空壳,丢失了原有的内在传统文化要素。
南京作为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其城市文化也是悠远流长。
而老城南既是南京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仅存的能够代表南京本地文化的活化石。
熙南里和老门东,就是老城南最著名的两个历史文化街区,并且近年来都进行了商业化改造。
所不同的是,二者在发展现状和改造手段上有明显的差异。
一、老门东及熙南里简介及发展现状。
【老门东】老门东是南京老城南地区的古地名,因地处古都金陵以南中华门以东而得名,北起长乐路南抵明城墙。
历史上的老城南是南京商业及居住最集中的地区。
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包括蒋百万故居、三条营地块、箍桶巷步行街区、明城墙内侧江宁路至张家衙段等,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
目前开放的是箍桶巷步行街区,其余部分正在修缮当中。
[1]地理位置:南京夫子庙箍桶巷南侧。
占地面积:约1.45万㎡。
建成时间:2013.9。
总体定位:南京历史文化商业步行街区,城市怀旧和深度旅游的人文游憩中心。
【熙南里】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南京新街口商圈南延和夫子庙商圈西延的交汇点,拥有老城南的历史文化底蕴。
甘熙故居是目前国内保留最大最完善的民居,以此为核心的南捕厅街区历史风貌保护与更新规划方案,即将其打造为最有南京特色、高品质的历史街区,成为南京老城保护与改造的新城市名片。
[2]地理位置:南京新街口商圈南延。
占地面积:约1.23万建成时间:2008.9。
总体定位:以甘熙故居为文化核心,独特金陵历史风貌的城市风尚商业区。
发展现状:本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于五一劳动节假期之际,分别来到了老门东和熙南里街区进行实践调查。
当日上午九年我们来到了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
这里人流量很大,目测当时刻就不下千人。
当天老门东的舞台上有南京广播电台的主播主持的活动,还有几位老奶奶上台唱歌。
中午一点左右我们来到了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
偌大的熙南里却是人迹寥寥,仅有几十人在其中散步,内部十分冷清,稀疏的人流量和门前车水马龙的中山南路形成了强烈对比。
并且,老门东里的游客常进出店铺,普遍有消费的情况,而熙南里的店铺却少有人问津。
甘熙故居博物馆里,游客也不超过几十人。
经资料查阅我们得知,五一十一等假期老门东的人流量可以突破每日万人,而熙南里普遍较为冷清,即使是节假日也少有人问津。
二、影响因素。
1、地理区位条件。
从地理条件上来看,熙南里明显占优。
熙南里街区总体较为开放,没有正门一说。
它位于南京新街口商圈南延和夫子庙商圈西延的交汇点,新街口和夫子庙日均几十万的人次应该会为熙南里带来益处,可通过差异化分流商业消费人群。
交通方面,地铁一号线三山街站出来即达,也有中山南路·升州路和三山街两个较近的公交站台,交通十分方便。
门前的中山南路作为南京的主干道之一,日均车流量和人流量都超过了十万次,并且熙南里拥有专用停车场,为驾车而来的游客提供了便利。
不过熙南里西边,包括绒庄街、大板巷、凌庄巷和评事街等小街小巷拆迁工作尚未完成,环境较差,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对而言老门东稍显劣势。
老门东背靠城墙,游客一般选择从剪子巷的正门进入,也有少数选择从中华门方向经由新民坊来此。
虽然较近的长乐路同为南京主干道之一,人流量不输中山南路,但老门东处于箍桶巷的“死胡同”里,离长乐路有五分钟的步行路程。
附近有停车场,可以选择乘车前来,但无法乘坐地铁。
最近的公交站台箍桶巷交通通达度并不高,乘公交车的游客一般在长乐路上的琵琶巷站下车,再步行来到老门东大门。
熙南里和老门东在交通通达度方面的差异,和两街区内部的人流量并不成正比。
这反映了交通通达程度并非商业性历史文化街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2、商业网点类型和布局。
本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在实践活动中调查了老门东和熙南里的商店类型和布局,并做了统计记录,数据整理如下。
【注】分类标准:特色小吃:特指中式传统小吃。
中西餐饮:以正餐为主的餐饮店铺。
休闲餐饮:包括茶馆、酒吧、咖啡厅、甜品店这些以休闲为主的餐饮店。
高档消费:服饰玉石等高档消费品店铺。
特色零售:包括南京特产及小资情调工艺品店等。
流动小摊点(未算入统计图):没有固定门面,以小推车形式经营的商业网点。
其他:以专属性质特殊服务业为主。
【老门东】总计49家。
特色小吃×14:豆花庄,沈记臭豆腐,六凤居,瞻园面馆,闽中馄饨贡丸,黄勤记凉粉,侯记砂锅小屋,鸡鸣汤包,徐家鸭子店,金陵小笼包,蒋有记锅贴,蓝老大糖藕粥点,小郑酥烧饼,司机豆腐脑。
(老门东的特色小吃集聚在小巷三条营中,形成了一个矩形的环绕模式。
)中西餐饮×2:问柳菜馆,拾多文铁板烧。
休闲餐饮×16:MOTU,呆呆好时光,问渠茶馆,星巴克咖啡,DAS SCHIFF,马铃薯,TREE COFFEE,馋邻,仙果来,狐狸家,甜工坊,星球工坊,O5,幽兰轩,ALAJ,瓦库。
高档消费×6:近远堂,普利善品,SANSA,JAKET,唐制,福田精舍。
特色零售×11:秦淮礼物,行走南京,韩复兴,谢馥香,欧家风情馆,全源画局,毛垭花果店,熊猫潘哒,乐唔,素年锦时,研物舍。
流动小摊点(未算入统计图):糖画,丁大毛糖葫芦,大碗茶,中国布艺,泥人,叶画。
统计图如下。
【熙南里】总计30家。
中西餐饮×11:蓉城印象,王品牛排,永为好,溜达刺身,阿英煲,江宴楼,听秋阁,国香馆,兴和轩,绿柳居,金熙楼。
休闲餐饮×3:芬尼根酒吧,The fish tank coffee,瓦库。
高档消费×9:往昔欧洲古董家俬,石道,木玉轩,王殿祥首饰,熹园,李顺昌洋服公司,春满堂,仁平典当,吴良材。
特色零售×4:小苏州,珮文斋,卡琪娜花店,张小泉。
其他×4:艺力纹身,美育儿童音乐舞蹈,智江服务,望族养生。
统计图如下。
分析数据并对比两个饼状图,不难看出老门东的商业网点类型以特色小吃、休闲餐饮和特色零售为主,而这三类恰好是中小类型的消费,适合游人进出店铺购物游玩,这样即使只是进店看看不买东西,也拉高了店内的人气,想必店主还是很欢迎的。
“特色小吃”类别集聚在小巷三条营中,十几家店一圈排开,游人来到此处不由得就想要吃点什么解解馋。
“休闲餐饮”相对于吃喝更多的是满足年轻人的玩乐需求,一种闲适生活的追求。
JAKET和SANSA 两家服装店内置咖啡厅也能说明这一点。
对于“特色零售”类别的店铺,不仅有秦淮礼物、韩复兴这样的南京特产店,供外地和中老年旅客选购,还有熊猫潘哒、乐唔这样的“小资情调工艺品店”,符合了现代年轻人小小的文艺情调,满足了中低年龄游客的消费需求。
这样算是比较周到地考虑到了各年龄层次的需要,让老门东成为一个“先来玩玩顺便买些什么”的地方。
而熙南里没有传统小吃店铺,餐饮几乎全部是正餐大店铺,游人在其中很难做到低额度消费,自然就没有兴致到处转悠,更别提进出店铺游玩了。
有谁会成天不吃饭却跑到饭店里转悠呢?难怪有同学说熙南里“只是个吃饭的地方”,是一个“先想好来干什么然后才来”的地方。
另外,甘熙故居内部,“金陵工坊”——各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工作室内也有各自独到的特产,如葫芦画、绒花和微雕等,但部分仍属于中高档消费。
由于甘熙故居并非免费开放,导致了熙南里街区商业街与甘熙故居博物馆内部的断层,前来购物的人们不能充分享受历史文化。
解决的措施之一是甘熙故居免费开放,这将在后文的影响因素中提及。
3、传统文化融合方式。
老门东的建筑改造,除了为箍桶巷瘦身外,边营、中营、三条营这些逼仄的小巷都被完整保留了下来,被认为是较好地保留了原有的建筑元素。
传统的街巷布局给南京本地市民一种熟悉怀旧的感觉,增加了寻根的认同感。
在原有建筑条件的继承之外,老门东还巧妙地利用了公园式景观,长亭水池小桥喷泉为游人购物增添了别样的怡情。
甘家大院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在1992年就已建成,并于2010年前后重修,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熙南里街区的改造也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
甘熙故居博物馆内部的重修工作总的还是相当出色的,不仅是保留了原有的建筑,还引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进一步增添了甘熙故居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艺术价值。
像梨园雅韵茶馆,有定期的南京白局和白话表演,作为南京本地剧种,穿插了南京民俗各要素,广受老南京人的好评。
相比而言,一墙之隔的熙南里,这里的改造普遍被认为商业性过度,反而引起了不利的影响。
例如新建筑和原有的甘熙故居之间应留有基本的消防通道,但开发企业为了省面积多盖房子没有留,导致内部布局过于紧凑。
建筑风格有些中西混杂,除了甘家大院馆内保护情况比较好的部分,熙南里街区内感觉不伦不类,街巷格局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甚至有专家批评,熙南里和南京传统民居没有什么关系,“是一个彻头彻尾失败的样板”[3]。
从熙南里西边,评事街一片的动迁情况可以看出,拆迁工作做得非常彻底,基本是毫无保留的推倒重来,这种只批判不继承的态度难道就是发展的代价吗?老门东内部的展馆,例如门东痕迹馆等,多数是作为临时展览使用,我们调查时其中之一正在展示唐卡艺术。
这里还引入了德云社分社,相声艺术让传统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老门东正门牌坊右转向剪子巷内走100m左右,是金陵美术馆,有从一楼往上不下四个大型展厅。
当天一楼的一二展厅分别是唐寅画展和藏传佛教壁画的展览。
内部空间很大,但游人稀少,显得有些空荡。
相比于老门东的临时展厅,甘家大院作为“双博馆”属于正统的固定博物展览。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展示了甘家大院传统民居的优雅精致,可供游人阅读一个千年家族的兴衰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包括金陵工坊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游客在这里可以观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精彩表演。
当日我们进去游览一圈,发现游人还是比较稀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甘熙故居的门票收费,这样很多前来消费的游客并不能充分沉浸到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