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世纪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展望
新世纪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展望
着一个空前深刻的转变, 虽然对
的脉络和动向。
风景旅游资源, 为丰富人民的文
这一转变的深刻含义和广泛影响
21 1 项目类型的变化
化生活和发展经济做出贡献, 是
我们还无法准确判断, 但新时代 的主要特征却已明确地展现在面
尽管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相 对完备的空间规划体系, 但据此
我们规划界应该重视的课题。 城市交通的研究与咨询项目
( 2) 用地指标问题。我国实 行严格的土地使用管制制度, 目 的是确保粮食供给。城市建设用 地与耕地保护的矛盾一直存在, 也有过许多争论, 现在能否将视 野拓宽一点呢? 用很多的人在相 对很少的耕地上生产粮食合算,
19 2002 年 第 26 卷 第 2 期
学会年会论文选登ANNUAL CONFERENCE) ) ) 年会特稿
程, 与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土地 制度, 应该是一个公平与效率兼
控制的意义和作用都不大, 要避 免大城市病, 不全在规模大小,
工作的重要目标。 11 3 信息化
顾, 产权完整明晰, 承包权与使
而在于它是否有一个合理的发展
从全球看, 人类社会正经历
20 2002 年 第 26 卷 第 2 期
城市规划 CITY P LANNING REVIEW Vol126 No12 Feb12002
还是利用一些土地多建一些企业
用权商品化和社会化了的农民易
战略、结构布局及科学管理。然
和城镇、 转移 农村过 剩的 劳动
接受并有明确法律规范的土地制
而, 小城镇的发展与建设也是我
力、用剩余和密集劳动生产工业 产品换取一些粮食合算? 是通过
度。对土地制度的了解和研究也 是做好规划和落实空间布局的重
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 我 国目前 处于社 会主义的 初级阶
实需要, / 终极蓝图0 也适应不
望
的竞争。如果一些劳动力转移,
向高收入产业和地区流动, 就是
了多变的发展环境。市场一方面
是不是应该允许土地集中、规模
将利用率低的劳动力资源向利用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类的潜能,
化经营、形成家庭农场? 这与目
率高的产业和地区转移。最后,
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和经济社会
前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联
略上使西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 东、南、中部加工工业和城市流
的冲突等等, 这些问题无一不反 映到规划中来, 迫使我们认真思
地进入土地使用权交易一级市场
动, 形成城镇) 小城市) 中等城
考。面对城市发展的动力是自下
的限制, 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市) 大城市) 特大城市这样的城
而上、多元化的市场主体间的自
( 1) 就业安置问题。中国每 年等着 就业的 人有 2000 多 万, 如何安置是个大问题。从国外情 况看,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在 功能上有所分工: 大型企业主要 解决一 个国 家的科 技、财 政金 融、重要经济命脉、国防实力, 使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具有竞争能 力, 其数量要少, 集中度要高, 技术要新, 资产规模要大。而中 小企业则主要解决面广量大的产 业、解决 广大 劳动 者的就 业问 题, 通过广泛的就业实现社会的 公平分 配, 人 民生 活的稳 步提 高, 保 持社 会 稳定。其数 量要 多, 资 产规 模 要小, 要劳 动密 集。这种思路是否值得我们学习 呢? 现在一些城市规划热衷于追 逐高精尖, 一些地方不管有无条 件都只想上高科技园区, 似乎忽 视了中国失业率已超过了 10% ¹ 的现实。技术要进步、产业要升 级, 技术要替代劳动力、产业结 构升级要求对一些中小企业进行 调整, 与劳动力过剩之间的矛盾 怎样处理? 需不需要研究将劳动 力过多 的劣势 通过发展 劳动密 集、技术水平适中的许多中小企 业来转化成劳动力便宜的竞争优 势? 国家鼓励民营企业发展, 一 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解决就业问 题。实践表明, 民营企业发达的 地区一般没有就业压力, 城市经 济发展的动力较大, 这一点值得 我们规划师借鉴。
改革开放 20 年, 虽然我国 工业化水平得以迅速提高, 但由 于长期以来实行的户籍制度将城 乡二元结构凝固化了, 致使城市 化水平增长缓慢。由于城市化滞 后, 导 致 第 三 产 业 比 重 过 小, / 三农0 问题难以有效解决, 社 会有效需求不足, 进而影响到国 家宏观经济的运行。因此, / 十 五大0 将城镇化作为一个发展战 略提出, 它的意义远比我们通常 理解的要大得多。由于中国人口 众多, 地域差异大, 城镇化进程 将会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社会系 统工程。不同地域因条件不同, 也应有不同的城市化模式, 不能 一概而论。以下问题可能是我们 在规划工作中难以回避的:
THE PROSPECTS OF THE CH-I NESE URBAN PLANNING IN THE NEW CENTURY
WANG Jing x ia ABSTRACT: T 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m plicated problems in the Chinese ur ban planning , analyses the roots of them in the social shifting per iods such as industr ia-l ization, mar ket eco no my and info rmation po pular izatio n. It also points o ut that seeking truth and creatio n is the only w ay of the sc-i ence dev elopment fro m t he ang le of urban planning practice.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China; new century = 中图分类号> TU 984 = 文献标识码> A
1 面对的问题) ) ) 复杂而多样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
的城市规划面临着更加复杂多样 的问题。原因之一是西方发达国 家已处于城市化后期, 城市发展 已趋于稳态, 量的扩张有限, 主 要着力于质的提升及应对信息化 的冲击。而我国则刚步入城市化 加速期, 城市规模和数量的扩张 迅猛, 与此同时也提出了城市环 境与品质的要求, 规划既要处理
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种过渡不
静
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扩大, 大量
展小城镇是一个思路上的进展。
仅涉及到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和
霞
农村劳动力转向工业和服务业,
从经济学原理看, 劳动力和人口
经济体制的转型, 而且包括了社
新 世
从而促进农村的非农化进程势在
流动不 遵从于 人口空间 密度大
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各
在城镇建设中将集体土地的使用
镇体系, 也要形成城镇集聚和经
由竞争的现实, 超前研究公用性
权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 及作为联营条件, 参与城镇开发
济较发达的城镇群区, 如长江三 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辽
土地的安排来保证城市在充满变 数的市场环境中获得多种选择的
和建设, 兴办合资、合作企业。
南渤海湾等地区。是否应该抛弃
王静霞
好大规模开发建设的 / 秩序0 问 题, 又要兼顾居民对提高生活环 境质量的祈求。原因之二是西方 的城市规划理论遵循着循序渐进 的演进逻辑, 其规划理论与操作 体系相对成熟, 而我国的规划理 论尚欠整合。原因之三是中国正 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 这对规 划的冲击力最大。当前城市规划 遇到的一切问题, 都可以从这场 变革中找到线索。要想深入理解 这些问题, 必须揭示当代中国社 会经济 变革 的深刻 含义。一句 话, 这一变革的重要特征是把工 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三重社会 转型浓缩在同一个历史时代, 从 而使问题异常复杂。与此同时, 由于历史的、客观的原因, 中国 地域发展极不平衡, 城市的高楼 大厦与乡村的茅屋陋舍并存, 高 科技的航天卫星与原始的刀耕火 种并存, 由此构成了中国城市规 划实践丰富多彩的画卷。 11 1 工业化与城市化
= 文章编号> 1002- 1329 ( 2002) 02- 0019- 04
城市规划 CITY P LANNING REVIEW Vol126 No12 Feb12002
新世纪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展望
=摘要> 论述了中国的城市规划 面临着复杂多样的问题, 剖析了 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中国正在 经历工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三 重社会转型, 并从实践的角度探 讨了学科发展趋势, 指出求实与 创新是 学科发 展的唯一 正确途 径。 = 关键词> 城市规划; 中国; 新 世纪; 城市化
对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和粮食加
( 5) 城镇化思路问题。在农
必要的。
工将造成很大冲击, 加入 WTO
业内部进行结构调整、农业产业
11 2 市场化
后 7 年内, 农业就业人数将减少
化、税费改革等并不能从根本上
市场化是指从传统的计划经
王
近1000万, 减幅为 31 6% , 农业
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发
纪
必行。因此, 从单个城市而言,
小, 而是收入低的产业、区域里
个方面的深刻变迁, 这种变迁对
中
国
我们主张紧凑发展、节约用地,
的劳动力和人口要向收入高的产
规划的冲击之剧烈已为我们所体
城 市
但从整体来说, 还是应增加城镇
业和区域流动。在收入低的产业
验, 以致于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
规
用地的比例, 提高用地的指标。
议, 我国 目前 45% 的 农产品关
模、乡镇县党政事业体制应该进
个劳动力就业需要的花费是小城
税在 2004 年之前将降低 10% ~ 12% , 至 2004 年降到 17% 。这
行调整。教育资源也需要随着社 会的转型重新配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