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句段的作用
例:07西城一模,19题: 联系全文,体会第一段 “要不是……”一句表达的意思和作用。(5分) 21题:通观全文,简析文章结束句“香山,这 个神清气朗的冬日!”的作用。(4分)
冬日香山 (首段)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 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 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尾段)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答案: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 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21
结尾段的作用
22
1.篇末点题,卒章显志。2.问句作结,发人深思。 3.用省略号,余味绵长。4.比较作结,突出感情。 5.想象作结,意蕴深远。6.直抒胸臆,情感强烈。 7.呼应前文,对比照应。8.以景作结,深化主题。 9.戛然而止,留有空白。 解题思路: (1)结尾段与开头、标题比照,寻找结构关系: 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 (2)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 (3)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23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三千年 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閟宫》: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 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 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 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 …… 答: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 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 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19
13
三、如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 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
例:07广东卷《泥泞》: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 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 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 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 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 的世界中。……
7
• 4.点睛句 • 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 • 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 启迪。
8
• 5.反复出现的句子 • 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 等作用; • 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 在表达上运用反复,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 效。
9
理解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10
开头段的作用
例:结合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分析最后一段在文章中 的作用。(6分)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首段)读王维的《山居秋瞑》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 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 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 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 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尾段)“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 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 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 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答案:(1)进一步解悟并引申了《山居秋暝》的诗意,并借浣 女和渔人的活动,说明了精神的空灵来源于物质的创造和人格 的独立。(2)照应了题目,升华了主旨。(内容4分,形式226 分)
•
• • • • •
精准解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步走
•
•
第一步,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第二步,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从四个角度去思 考: 1.内容、主题。内容角度就是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 基调奠定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的强化、深化、突 出等作用。 2.结构、思路。(悬念、铺垫、伏笔、照应、承上启下等) 3、表达技巧。不是所有句子都有表达上的特点,如有,就要注 意其作用。 4.读者的心理或情感。从这个角度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感、 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回味无穷等作用。 第三步,看分答题,分条列点。
04年全国卷《痛哭和珍》第19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 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 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 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 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 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29
③偷吃只是偶尔的事情,算“小战役”,给了我 快乐和羞涩,可土灶才是我的依靠,是我的“根据 地”。 ④小时候的冬天特别冷,手背、脚跟和耳朵是最 易“沦陷”的地方,但疗伤变得更加漫长,用的是土 方子,要等大雪来到院子,将铁脸盆盛得满满的,顶 上放一把糜草,再放在土灶上消融和煮沸,才能浸泡 和清洗,擦干后抹上凡士林,坐个小凳子,在土灶上 烤。盼了多少场雪,洗了多少回,烤了多少次,我记 不清了,但每到冬天,我的脚跟就皴裂、发痒和疼痛, 就是那时留下的“顽疾”。
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 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 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 的主题得到深化。
20
三、如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 境或情感上一致,作用:衬托(或烘托、铺垫)。如 不一致,作用:反衬。
二、如开篇没点题,首段作用:引出下文, 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例:山东卷《溯源》第18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 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 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 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 克服。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 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 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到 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 人呢?人又何尝不然? 答案:通过比较引出下文人类的归本还源 。或回答“与下文 形成对比、为下文做铺垫”也可。
4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首句的作用
• 点明主旨、总领全文; • 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做 铺垫; • 点题和交代起因和缘由。
5
• 2、过渡句(在文章中间) •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 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
6
• 3、段尾句 • 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 深化主旨、启人思索、言有尽而意 无穷…….
15
五、如开篇连续感叹,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 情作用。
例:《野菊花》: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①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②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 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一簇一簇,一 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⑦她不禁锢自己…… ⑧她不固守现状…… 答案: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 16 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为泥泞的出现 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14
四、如开篇连续发问,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 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例:《峭壁上的树》:文章在开头连续发问,这 样写有什么作用?
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 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 落这峭壁? 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搏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 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 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 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 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 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散文段落作用赏析
(局部思路的分析概括)
修水琴海学校张前进
2018年11月
1
设题四个方面:
• 一、首段的作用 • 二、末段的作用 • 三、中间段的作用 • 四、引文的作用
2
“作用题”的答题思路
• 1、结构 • 2、技巧 • 3、内容 • 表层意思 • 实质意思 • 4、情感
3
答题三个维度:
内容作用、结构作用、表现 作用等 一般要点包括:内容作用+ 结构作用
答案:19. 表现作者在冬日意外发现香山另一面性 格的惊喜,引领出作者对冬日香山的叙述和思考。 21. 这是作者领悟到香山性格的另一面后发出的由 衷感慨,赞美冬日香山清净骨气的本质,点明主旨, 24 总收全文、首尾呼应。
例:文章最后用了两个问句,请简要分析它们的含义 和作用。(4分)
离太阳最近的树 (首段) 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11
一、如开篇点题,首段作用:总括全文,点明 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例:广东卷《壶口的黄河》:文章开头从“中国 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 有什么作用?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 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 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 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 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 黄河! 答案: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 有“中国味”,点明主旨,总领全文。 12
27
练习题
2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怀念土灶 □梦野 ①土灶像个失恋的人,心灰意冷,似乎早被人遗忘,但我 心怀敬意,她一直在我的生命世界里,点亮我的青春年少, 让我的那份乡情燃烧得更加炽热。 ②我生在陕北乡村,在土炕上,度过了婴儿期。可以说, 最初的温存是土灶给我的。那个时代家家都穷,我家也不例 外。我有五个亲哥哥,母亲总担心我的身体,到了我五岁多 时,还让我吃着奶水。饥饿这个入侵者,只有食物才能击退。 村里的小伙伴可多了,我们爬上了土崖畔上的老榆树,一把 一把的嫩榆钱,竟吃坏了肚子。我们还向邻村“进军”,偷 偷窜到王家梁村的大石沟里,将老光棍的酸杏揣在兜里,慌 乱中树枝划破了小脸蛋;或者跑更远的路,闯入刘南洼村的 杜梨地,刚爬上树,大黄狗追来了,“噢———偷人了,偷 人了……”,有人吆喝。我们吓得四处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