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文明史复习提纲

世界文明史复习提纲

拉斯科洞窟位于法国韦泽尔河谷,世界上最著名的原始洞窟壁画之一,绝大多数的岩画描绘的是动物。

体现真实描绘对象的现实主义风格。

1940年由法国四个少年偶然发现。

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5000年。

罗塞塔碑1799年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士兵在尼罗河口罗塞特偶然发现,黑色玄武岩制成,以其发现地点命名为“罗塞塔碑”。

石碑上使用了两种语言(埃及文和希腊文),三种文字(象形文字,通俗体文字和希腊文)。

内容是公元前196年埃及僧侣为国王托勒密五世写的颂词公告。

学者们凭借掌握的古希腊文开始对碑上的埃及文字进行解读工作,最后由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成功释读了象形文字。

由此也标志了埃及学的诞生。

吉萨三大金字塔这一金字塔群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位于孟斐斯附近的尼罗河西岸。

是埃及金字塔建筑的顶峰。

三大金字塔中最大的是由第4王朝国王胡夫修建的,习惯称为"大金字塔"。

与胡夫金字塔毗邻的是其子考夫拉的金字塔,规模次于前者。

在其附近,矗立着名闻遐迩的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

排列最左面的是孟考拉金字塔,规模最小。

苏美尔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南部的美索不达米亚,是西亚最早发祥的文明,从公元前5000年至前2000年。

其三个特征为:神庙建筑、圆柱形印和楔形文字。

实际是以神庙或首领、贵族的居住地为中心的城市、城邦文明。

这些国家以农业为基础,商业、手工业也有长足发展。

神庙经济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外战、内乱,奴隶制在苏美尔逐渐形成。

塔庙(吉古拉特Ziggurat)苏美尔文明时期发展出来的阶梯形神庙,是苏美尔人祭神的地方,也是他们观察天象,思索宇宙的场所。

塔顶部的供神庙堂建于分层的梯状平台之上,每层平台均无内室,由三面的阶梯或盘旋坡道登达庙堂。

代表:乌鲁克的天神安努神庙和伊安娜女神庙。

苏美尔人在建筑方面达到了古代很高的水平,最主要的建筑遗迹是塔庙。

由于两河流域没有巨大的花岗岩,苏美尔人以砖块建造塔庙。

苏美尔人习惯于在旧神庙原址上建新庙,因历代续建,神庙地基变成了多层塔形的高台,顶端供奉着神龛。

这种高台建筑,叫“吉古拉特”汉谟拉比法典由两河流域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是古代第一部最完备的成文法典。

由法国考古学家在伊朗发现。

其内容继承苏美尔、阿卡德时代各国的法律。

法典正文包括序文(主要宣扬王权神授法,功绩)、法典条文(诉讼手续、盗窃处理、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和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地位。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结束语三个部分,共282条,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具有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维护巩固奴隶主统治秩序的性质。

《吉尔伽美什史诗》世界上第一部史诗,两河流域文学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出土于尼尼微。

主要描述了英雄吉尔伽美什最初施暴政,激怒了神而饱受磨难。

在经过漂荡归来之后,终成为洗尽前非的贤君。

史诗歌颂了友谊及不畏邪恶的勇敢精神,反映了人们探索生死奥秘的愿望,也表现了人们反抗神意最终难逃失败的悲剧色彩。

史诗的泥版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亚述帝国是由塞姆人建立的国家,发源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上游,都城尼尼微。

奴隶主贵族专制的国家,较早使用铁器。

前883年,亚述从一般的城邦变为奴隶制帝国。

前745年,实行行省制,募兵制,建立起当时西亚最为强大的军队,成为具有军事侵略性质的大帝国。

在建筑和浮雕方面有巨大成就。

衰落后被闪族一支所灭。

琐罗亚斯德教相传由波斯人琐罗亚德斯所创。

中国称袄教,又名拜火教、波斯教。

该教认为,世界上有善、恶二神,善神即阿呼拉·马兹达,光明、正义之神;恶神即阿利曼,黑暗、邪恶之神。

善、恶二神始终斗争。

善和光明最终将战胜恶和黑暗。

大流士统治时期成为波斯帝国的国教。

影响了不少其他宗教,如犹太教、基督教和回教的天使观念和善恶二元论等。

哈拉帕文化指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前1500年,在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最早发现于哈拉帕,是发达的城市文化,是一个中央计划、精心建造的城市群。

主要发掘出来的城市遗址为哈拉帕和摩亨左·达罗。

以农业为基础,畜牧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和外部世界有贸易关系,出现了象形文字,多保存在贸易用途的印章上。

《罗摩衍那》古印度辞藻华丽的古典梵语文学先驱。

这部史诗比较短,约五万行,结构严谨。

主要描写神化了的英雄罗摩及其远征锡兰的故事,反映了雅利安人国家如何向南扩张的情景,故事是围绕罗摩王子和他美丽妻子悉达的历险展开的,可以说是一篇对战胜艰苦和强暴的英雄的颂歌。

阿育王(前268年至前232年在位)印度纪雀王朝第三代国王。

他继承并发展了父祖统一印度的事业,在位期间向外扩张势力,征服了接伽陵王国,使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包括除南端以外的整个年印度半岛)。

他笃信佛教,同时致力于宣扬圣法,派出宣扬圣法使团,使佛教逐渐外传,成为世界性宗教。

他强调宽容和非暴力主义,兴办了许多并不给国家带来直接利益的公共事业(如医院等),国家实行公费医疗。

《吠陀》不仅是婆罗门教、印度教最古的经典,而且也是历史学家了解次大陆历史的“圣典”。

用古梵文写成,主要是对神的赞歌、祭词、咒词等,流传于印度西北部。

反映了印度河上游及两河“河间地”原始雅利安诸集团的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000年之前800年。

是研究古代印度的重要文献。

其共有“四部本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其中〈梨〉成书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典籍,以诗歌扬成。

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社会成员被划分为四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关于起源,肤色是一个基本因素。

前三个种姓由雅利安人自己的职业等级即祭士(婆罗门)、武士贵族(刹帝利)和农民(吠舍)组成。

第四种姓(首陀罗)留给达塞人。

四个基本特征:一是严格的等级制;二是与职业相联系;三是世袭;四是,种姓之间的隔性,互相的接触有限制。

影响:种姓流行使印度民族概念淡化了。

在印度的历史上,国家难于统一、外族十分易于入侵,可能种姓制度是重要原因之一。

种姓制度使印度社会具有超稳定性,因为职业是固定的,等级是固定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是固定的,经济关系也是固定的。

在印度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改朝换代和外族入侵的事件,但都未能触动种姓制度。

《摩诃婆罗多》〈大战诗〉世界上一部最长史诗,约近二十万行,是印度古典文化的一大遗产,印度教的圣典。

叙述了属堂兄弟关系的般度族五个王子与俱卢族一百个王子之间,因王位继承问题所引起的十八日大战,并插入了一部分哲理性的对话,即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哲学诗篇《薄伽梵圣经》,意译为“神之歌”,被比喻为印度的“新约”,反映了雅利安人从部落进入国家之间的斗争,也包含国家形成过程中一些宗教、道德哲理的讨论。

《摩西五经》狭义上指《旧约》首五卷《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相传其中的律法是耶和华在西奈直接传授于摩西,“摩西十诫”是核心。

这五卷书是犹太教的经典中最重要的部分,为犹太人对耶和华信仰的基石。

巴比伦之囚前586年,耶路撒冷被攻破,犹大王国为新巴比伦尼布甲尼撒二世所灭,巴比伦人焚毁圣殿,拆毁城墙,洗劫全城,并将犹大王室、贵族、富户、工匠掳往巴比伦囚禁了起来。

一些人逃到了邻邦埃及。

迦南只剩下了一些贫穷老弱的犹太人,一片凄凉。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巴比伦之囚”事件。

克里特文明爱琴文明的前期中心是克里特岛,该时期的爱琴文明被称为克里特文明。

克里特文明从公元前2000年到前1450年,分为旧王宫和新王宫两个阶段,以新王宫阶段的米诺斯文明为代表。

克里特人的种植业,手工业发达,也进行贸易和海盗活动。

发明线形文字A。

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的后期中心以希腊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为中心,称迈锡尼文明。

迈锡尼文明从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前12世纪,为Achaioi人创造,是克里特文明的继承。

迈锡尼人尚武,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迈锡尼文明在建筑艺术方面成就突出;迈锡尼人重视墓葬,有宏伟的“阿特柔斯王的宝库”。

发明线形文字B。

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梭伦作为执政官在雅典推行改革。

政治上:1、建立四百人会议和最高刑事法庭;2、按财产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并规定相应的权利和义务3、取消了现存的抵押契约,限制任何个人可以拥有的土地数量。

还在经济方面进行了币值,税制,度量衡等改革。

意义:稳定经济,提供宽松的社会气氛,向民主共和制政体迈出建设性的一步。

克里斯梯尼改革公元前508年左右由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梯尼提出。

内容:1、按地域重新划分部落;2、新设五百人议事会;3、创立十将军委员会;4、创立陶片放逐法。

意义:肃清了氏族制残余,完成向共和制的过渡,使雅典摆脱内战的困扰,迅速成为希腊世界的强国。

荷马史诗指《伊里亚特》、《奥德赛》,相传是盲诗人荷马加工整理而成。

《伊利亚特》描写特洛伊战争的故事。

《奥德赛》描写希腊英雄俄底修斯在特洛伊战后还乡的故事。

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影响较大的作品。

菲迪亚斯雅典人,古希腊著名的雕刻家,参与设计帕特农神庙,并亲手制作神庙的主要雕刻作品。

他以两座巨大雕像而盛名:帕特农庙内的女神雅典娜的雕像和奥林匹亚宙斯神庙内的宙斯神像。

普拉克西特勒斯古希腊古典时代后期著名的雕刻家,其著名的作品是《赫尔美斯神像》、《美神阿芙罗狄蒂像》。

希波战争是古代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因:波斯扩张引起与希腊各城邦的严重矛盾和冲突。

时间:公元前490-479。

著名战役:马拉松,温泉关和萨拉米战役。

结果:希腊获胜。

意义:西方文明没有被东方文明取代;雅典确立海上霸主地位和希腊城邦中的盟主地位。

伯罗奔尼撒战争战因: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间矛盾激化,存在经济利益和政治方面的尖锐冲突。

时间:战争爆发于公元前431年,持续到公元前404年;结果:雅典战败,提洛同盟解散。

希腊由城邦走向帝国,由极盛走向衰落。

赫希奥德古希腊著名诗人,写了教谕诗《田功农时》, 诗中描写农业劳动。

有另一部作品《神谱》,描写了世界的形成和历代天神的世系及斗争。

米利都学派古希腊哲学流派。

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发现物理世界的性质。

他们相信,万物皆可还原为原初的实体,这种实体是世界、星球、动物、植物和人类的本原,一切最终均返归这种实体。

代表人物是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

埃斯库罗斯雅典人,古希腊著名悲剧作家,他确定了悲剧的体裁,有“悲剧之父”之称。

著有悲剧70余部,现存7部。

最重要的是《被囚的普罗米修斯》、《波斯人》。

索福克勒斯雅典人,古希腊著名悲剧作家,是得奖最多的悲剧诗人。

他的作品全面的反映伯利里的黄金时代,赞赏民主政治下公民群众的力量和地位。

注有123部悲剧,流传下来7部,其中最著名的是《俄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

幼里技底斯(欧里庇得斯)雅典人,古希腊著名悲剧作家,他是在戏剧中为普通人留下一席之地的第一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