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三篇》导学案第一课时《热爱生命》预习案【预习目标】1.了解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素养。
2.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要在阅读过程注重反思,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人交流,共同提高。
【学法指导】反复朗读,相互质疑,整体把握文章。
【教材助读】作者简介蒙田(1533—1592),法国文艺复兴后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
在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
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
从他的思想和感情来看,人们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个时代出现的一位现代人。
蒙田出身贵族,祖上是波尔多人,他早年学习拉丁文,在波尔多市念完中学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思考。
后来,他在政府部门任职,成为波尔多市议员,并两度被选为波尔多市市长。
1562年他皈依天主教;1572年在他父亲死后才开始撰写《随笔集》。
《热爱生命》虽然只有短短数百字,但是逻辑思路却异常清晰、严密。
如果说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谈“生”,那么后半部分,作者要解决的就是“死”的问题。
“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
作者一语道破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
死亡,一直是困扰人类的巨大问题,也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
“生年不满百,长怀千岁忧”,但是蒙田并不因此而畏惧或逃避。
他写下了不少关于死亡的篇章。
《直面死亡》这篇文章堪称对他的死亡观的最好概括。
他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对死亡的熟思也就是对自由的沉思。
谁学会了直面死亡,谁就不再被奴役,就能无视一切束缚和强制。
谁真正懂得失去生命并不是件坏事时,谁就能坦然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
”蒙田在文章结尾写道:“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这些句子使人联想起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观念。
蒙田的《热爱生命》就像一首庄严的歌曲,歌颂生命的美与爱,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
二.文体常识随笔是散文中特殊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是一个新观点。
散文与随笔的区别:随笔主“理”,是说理的,重“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重“自白”色彩,较为热烈。
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
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
随笔与杂文都重说理、讲个性、富理趣,但是也有区别:首先表现在取材上,杂文取材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往往“小中见大”;随笔在取材上比杂文要“软”“淡”一些(多为二、三流题材),往往是“小中见趣”。
其次表现在笔调上的区别,杂文“犀利”,往往寸铁杀人,“当头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诚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随笔较为“闲适”,常常从容道来,温文尔雅,总不失“绅士”风度。
另外还表现在语言色彩上,杂文多用“讽刺”,比较辛辣;随笔推崇“幽默”,较为惬意。
【预习自测】1.释义赋予(交给)囊括(用袋子)垂暮(将近)弥补(填满)老练(经验多、纯然)顽石(愚蠢无知)丰盈(充满)不堪(能忍受)2.文章题为“热爱生命”,文中论述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答:人为什么应热爱生命;人应该怎样热爱生命。
(或:生命是否值得热爱;人如何享受生命的乐趣。
)3.第一段运用了对比的方法阐述观点,请概括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对比?答:“我”对“好日子”和“坏日子”的不同过法;“我”和所谓“哲人”对生命的不同态度第一课时《热爱生命》探究案【学习目标】1、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2、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和同学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学法指导】诵读感知研讨探究导入新课: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博士介绍:在中国,自杀已成为中国人的第五大死因,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在中国每两分钟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目前,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
这说明现代的人越来越脆弱,对生命轻视。
那我们如何对待生命呢?又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呢?那就让我们从《短文三篇》中寻找答案。
【质疑探究】1.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解读〕生命活动表现为日常的生活,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是热爱生活。
文章开头就表明热爱生活的态度,接着,把“哲人”与自己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和态度作比较,从比较中得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为此引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说的一句名言加以证明。
接下来,作者谈到死亡,人们一般都害怕死亡,作者却表明了要不害怕死亡,就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道理。
2.《热爱生命》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联系你对生命、生活的认识,谈谈给你的启示。
生命活动表现为日常的生活,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是热爱生活。
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表明自己热爱生活的态度:“坏日子”,飞快地“度”过去;风和日丽的时候,则“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
接着,作者把“哲人”与自己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和态度作比较。
“哲人”消极地看待生活,仿佛生活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
而自己认为“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是优越无比的,是值得称颂,富于乐趣的。
从比较中可以看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
如果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不正确,“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说的“糊涂人”正是如此。
在文章的第三段,作者谈到生命的孪生兄弟:死亡。
人们一般都害怕死亡,作者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原因是,“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因此,要不害怕死亡,就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同时,“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所以“我们”要更加讲究生活、专注于生活。
作者以自己为例,自信“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即使已经进入老年,但还是“迅速抓住时间”,“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使自己最后“剩下的”生活过得“丰盈饱满”。
3.文章中说:“生之本质在于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
这句话从生命的终极归宿上来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
4.“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如何理解?生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不能对生活中的挫折、不愉快耿耿于怀,以致破坏生活的兴致,应该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
5.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如何理解?明确: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正确,生活乐趣就大,如课文中的“我”。
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不正确,生活乐趣就小甚至没有,如课文中的“哲人”“糊涂人”。
【当堂检测】找出课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细细品味,并就其中一条写出自己的心得。
第一课时《热爱生命》训练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法] 都德在普鲁文斯省,当天气温暖起来时,把家畜送到阿尔卑斯山里去已经是习惯了。
畜生和人在那里要过五六个月,夜间便睡在露天底下高齐腰际的草里;随后,当秋天最初战栗的时候,他们又下山回到农庄上来,重在被迷迭香的花熏香了的灰色的小山上过着单调的牧羊生活……昨天晚上羊群回来了。
从早上起,大门便敞开地等待着;羊圈里铺了新鲜的干草。
不时地,人们重复着说:“现在,他们已经到艾杰尔了;现在,已经到巴拉都了。
”近黄昏的时候,突然间,一声大叫:“他们到那儿啦!”而在那边,在远处,我们看见羊群在尘土腾起的光辉里前进着。
整个的路好像在跟羊群一起蠕动。
老公羊走在最前边,角往前伸着,现出凶野的神气;在它们后边,是羊群的主要部分,有点疲倦了的母亲们,偎挤在腿间的乳儿,篮子里驮着新生的小羊羔、一边走一边摇晃着的、头上戴着红绒球的骡子;再后边,是全身浸在汗里、舌头伸到地上的狗;走在最后边的,是两个高大的裹在褐色毛布外套里的牧羊的家伙,他们的外套像袈裟一样,一直拖到脚后跟。
所有这一切,在我们面前快乐地排成行列,带着一阵急雨般的践踏声拥进了大门。
那时院子里是怎样的骚乱啊!金绿两色相间的大孔雀,戴着绢绒般的冠,从它们的栖木上认出了来者,并用一种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着它们。
沉睡着的鸡窝突然被惊醒了。
所有的都站了起来:鸽子,鸭子,火鸡,竹鸡。
整个的家禽场像是疯狂了一般。
母鸡们谈着要玩一整夜……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
在这样的骚扰中间,羊群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住所。
没有比这样的安置看来更可爱了。
老公羊看到了它们的石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
那些在旅途中生出来而还从未看见过农庄的羊羔和极小的羔儿,惊奇地看着它们的周围。
但是最动人的是那些狗,那些忠于职务的牧羊人的狗。
它们跟在羊群后边十分忙碌,在农庄上就只看到它们。
守夜的狗在它的窝里唤它们回来是徒劳的;井边盛满了新鲜的水的水桶向它们做手势也全无用处;在羊群进来以前,在粗大的门闩把小栅栏门关了以前,在牧羊人到低矮的小屋里坐在桌子周围以前,它们是什么也不要看,什么也不要听的。
而到这时候,它们才仅仅同意进到群狗的窝里去。
在那儿,它们一边舐着它们的菜汤桶,一边同它们农庄上的同伴们谈论着它们在山里所做的事情:在那可怕的地方,有狼,有洋溢着露珠的大朵的紫色的毛地黄……1.在羊群秋归的情景描写中,文章主要传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感受?.答:①期盼回家和回家后亲切温馨的感受。
②生命(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或亲密交流的感受。
2.“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
”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答:①羊群带回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机。
②羊群归家给人们与动物带来了喜悦与欢欣。
3.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答:(①表现狗的忠诚(或忠于职守)。
②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家园的亲密关系,最后以狗作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使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
③最后写狗与同伴谈论山里的事情,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
4.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①白描(或细节描写)。
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
②拟人化的描写。
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如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的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