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突发事件案例分析
引用的名言警句,不但使自己不感到尴 尬,反而使学生在这种情景中学到了知识,同时也 使之对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次一个下雨天,教室的地板被踩湿了,很 滑。老师上课时,摔了一跤,险些摔在地上。此时, 同学们哄堂大笑。但这个老师站起身来说:“醉卧 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同学们一听,顿 时安静下来,在后来的中考试题里,就遇到这句名 句填空,同学们后来告诉这位老师说:“我们都答 对了,就因你摔的那一跤……”
假托法
所谓“假托法”,是指授课教师根据“突发 事件”,巧妙地借助一个与之相似的另一事物来分 散该事物的注意力方法。
一个教师有一次刚走进教室上课,突然听到 有个女生在哭泣,我灵机一动,环顾了一下教室说: “是谁把小孩子带进教室里来啦?”此言一出,同 学们惊奇地回头看了那哭泣的女孩,顿时满座寂然, 鸦雀无声。“既然没有人,那我们就开始上课 吧……”
一个教师有一次看见两个学生最初在课堂上专心 听讲,后来因一个学生将另一个学生的笔弄掉在地 上而相互抓扯起来,双方处于对峙状态,我马上改 口道:“这次作业纳入学期考试,先把作业本拿下 去,陈兵、李胜……”当二人听到叫他们的名字时, 便放开了手,这样双方的激烈矛盾才得以排除。
滑稽法
滑稽法,就是授课教师根据事件突发时的情景,结合自 己的滑稽言行而产生的一种排除矛盾,使之向有利方向引 导的方法。
原来,马玉普并非故意弄伤姜博宇,而是在下课时在操场上玩时,不小 心碰到了他而将其弄伤。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写作文。令人欣赏的是,写完 后马玉普同学当场道了歉,而同学们则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学习了写作的 方法。
点评:教师遇到突发事件时,采用“迂回”战术,恰当进行引导,通 过写一写、议一议,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是与非,这样,或许会有意想不到 的收获。
点评: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学生的心境。班主任应该善于站在 学生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很多问题,往往并非多么严重,只是 学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特别需要理解,这时班主任一句贴心的话语能胜 过数十句的道德说教。理解别人换来的是被别人理解;理解学生换来的是被 学生理解,更能够换来学生的信任和与学生的心与心的交流。
点评:这个老师并没有板着面孔批评学生,面是将“麻雀 鸣”和杜甫的《绝句》联系起来,再和对联知识起来,巧妙 地将课堂干扰因素转化有利因素。
转移法
转移法,是根据矛盾的学生双方都有关注自己 切身利益的心理特征,用某一事实,使学生装的注 意力从矛盾的事物中转移到另一非矛盾的事物上来, 以缓和或消解矛盾的方法。
换位思考
一天早上,我们正在上课,突然教室门开了,我班的洪楚迪学生站门 口大喊一声报告,这时教室里的同学先是一愣,然后是哈哈大笑。面对这样 的场面,我如果为了照顾上课,让洪楚迪进来上课了,但洪楚迪经常迟到, 我也尝试了很多方法进行教育,可是效果不是很明显。今天也许是机会,其 实哪个孩子愿意迟到啊。于是,我说:同学们只会眼巴巴的看着你,我也傻 傻地看着他,不一会,他扬起的头慢慢的点下去了。有同学议论了,怎么会 那么晚啊!我趁机说了,洪楚迪同学自己也不想迟到啊,你们看他都很难受 了,然后我赶快让他坐到位置上去了。第二天早上,他按时到校了,一边进 来,一边兴奋的说:“今天,我没有迟到。以后也不会迟到啦!”。果然, 这个同学再也没有出现迟到这种现象了。我想,孩子不是故意要做错,好多 坏习惯孩子是没有毅力去改正,我抓住这个契机,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给足 面子,这恰恰是帮助他改掉这个坏习惯的良药。
在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后,首先我代表数学老师向她赔礼道歉,然后教育 她既然上课就要有上课的样子,下面都乱哄哄的怎么上课呢?假如你是老 师,你愿意怎样上课呢?通过推心置腹地教育和换位思考以后,使她很快 明白了老师的用心。紧接着,对她顶撞老师的事情也进行了批评,但是要 点到为止,因为现在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和强烈的逆反心理,一旦造成学 生讨厌某个教师的话,那么这个教师所带的课程必然也听不进去,得不偿 失。在现在的班级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导演”,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 “演员”,但是“演员”要听“导演”的指挥才行。明白了这样的道理, 学生在课后主动向数学教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同时数学老师也就因为自 己不弄清楚事实就批评她而作了自我检讨。
幽默法
老舍说:“幽默者的心是热的。”事实证明,幽默风趣的教育 艺术会收到比呆板、枯燥、单调毫无特色的说教好得多的效果。 一个班上需要面粉打浆糊,要求每人带点面粉。有人喊道: “我家揭不开锅了。”教室里哄堂大笑之后一片宁静,等着挨训 吧!班主任对那个学生说:“放学后你不要回家。”大家紧张地 等待下文,教师却微笑着说:“反正你家揭不开锅了,到我家去 吃饭,饿坏了你,我们可心疼呀!”听这话大家如释重负,欢笑 起来。笑声是对班主任宽宏大量的赞美,也是对他成功运用幽默 教育艺术的肯定。
感情触动法
有位年轻的班主任,面对出了事犯错误的“调 皮大王”,先把他叫到办公室,让他坐下,给他倒 了杯水。没有说一句训斥学生的话,而是说:“对 不起,在你犯错误以后,我竟然不能说服你,致使 你又出了事。更对不起你那含辛茹苦、在责任田挥 汗锄地的母亲。”从此他一反常态,改邪归正了。
点评:教师以满腔热情温暖学生,就一定能感染 学生的心灵,使其在没有任何预防时,就能畅所欲 言地向你倾诉一切。
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正讲得投入时,发现学生或说话 ,或偷看小人书,或吵架……我们如何处理这些突发事件 ?当学生个体的违纪行为没有影响到其他同学时,教师可 采用暗示方法。如走到一位正偷看小人书的学生跟前,轻 轻地咳嗽一声,或者轻轻敲一下其课桌。这样,学生自然 “心领神会”,便会自动放下小人书,投入学习活动。如 果通过暗示,该生未察觉,或者根本不领情、不买账,教 师则可出其不意地提出一个问题让其回答。这样,学生的 注意力便迫不得已地集中到课堂上来了。
案例
我担任八年级班主任时,有一次因为上课纪律问题一位女同学和数学老 师发生了顶撞,进而跑到了我的办公室哭了起来。下课后,在了解了她诉 说的情况后我又对该同学的“四邻”进行情况了解,得知事情的原委。原 来刚刚上课1分钟,学生的心情仍然在下课时那种兴奋的状态中,所以课堂 纪律很乱,数学老师用书拍打讲台来维持班级纪律,并且一再要求学生不 要说话,就在老师话音刚落班内刚想安静下来的时候,只听见这位女同学 对她身后的一位男同学大吼了一声“干什么?”刚刚维持好的班级纪律在 一片哄笑声中又乱开了。数学老师非常窝火,不由分说狠狠地批评了这位 女同学(当时是后面的男同学不小心用脚踢到了她的臀部)女同学和老师 顶撞了几句后就跑出教室,直接到办公室哭着来找我解决问题。
再见
案例
上周五那天,下午第一节下课,班里最调皮的孩子一瘸一拐来到办公室 门口,另一个同学紧随其后,一脸惊吓样,忙连声说:“对不起。”我见 此情况我连忙迎上去,发现姜博宇同学的脚扭伤了。我让他坐下,帮他揉 了一会,正在询问是怎么回事时,上课铃声响了。
我扶着姜博宇同学来到班级,才发现因为忙碌忘拿课本了。这节课该上 什么呢?突然间我想起了昨天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发现孩子抓不住重点, 格式也不太规范。何不以此为线索,让学生写一写今天的事。想到此,我 对学生说:“我们把刚才这位同学的脚扭伤的前因后果弄清楚。要把这件 事情写清楚,就需要进行全面地了解。于是,我又请这两位同学讲诉,演 示了一遍事情的经过,并让同学们注意看清楚事情的过程和事件的真相。
逆反心理调节法
青少年存在逆反心理,我们要求学生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时,必 须讲清理由,使他们相应采取正确的行动。或者是灵活运用 这种心理倾向,使当事者来个180度的大转变,这是完全可能 的。钦州市第三中学经常对男生的头发进行检查,要求男生 不能留长头发。但是有一个班级,在一天早上出现了七个光 头,也不是学生认为光头美才剃的,而是冲校规“男生不理 长发怪发”采取的统一行动。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班主任 并没有对此简单地斥责,而是说:“同学们,这件事,老师认 为只能说明两个字,我们班同学“心齐”!(光头者热烈鼓掌, 其他同学也鼓起了掌)。接着贺老师讲述了什么人在什么情况 下才剃光头,这是一部分人的生活需要。又引导说,剃光头 不违反校规。但我们中学生应朝气蓬勃,仪表堂堂,剃光头 不美。而且三人以上结伴行动是消极抵抗校规,要批评。为 了让同学表现心理充分暴露,班主任还提出要与剃光头的人 合影,结果全班长时间热烈鼓掌。
案例
我在上公开课《九色鹿》,课文讲到了九色鹿得知昔日那 个被自己救起来的人却恩将仇报时很气愤,也是课堂的一个 高潮,大家都在气愤地谴责。突然,一个同学的饭盒掉在了 地上发出了很大的声音,他愣住了,不知如何是好。 那位同学更是看着我,顿时脸都红了。我马上笑着说:“瞧, 连饭盒都气愤地跳出来了。”学生们顿时大笑,那位同学也 没有那么紧张了。我便借机说:“那就请饭盆的主人来表现 一下气愤。”那位同学顺利地读完了,还迎来了其他同学的 掌声,他也露出灿烂的笑容。 点评:教师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 尽快地让所有的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让当事学生 克服尴尬心理,以愉快的状态继续上课。
教师自责法
前苏联有位杰出的数学教师伊凡,每当 他发现生做题出差错时,总会说:“这怪 我没有讲清楚,所以叫你才糊涂。”接着 再讲一遍,让学生听懂弄明白。
教师对学生困境深表同情,容易使学生 产生共鸣。老师大胆说出自己的缺点和历 程,无疑道出了他内心的真诚,会使学生 把他看成是一个可信的人,那么师生的心 灵就由此而沟通,教育效果自然是不言而 喻了。
顺承法
顺承法就是授课者在尴尬的环境中,顺着 尴尬事件向着自己有利的方向自圆其说。
一次教师在讲一篇课文时开始的导语是: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年吗?”当时,这个 老师希望学生能作肯定回答,但出乎意料, 同学们的回答是不喜欢,于是这个老师灵机 一动:“是呀,我也不喜欢,但是‘青山遮 不住,毕竟东流去’……”这样便排除了尴尬 局面,扭回到了课前导入。
点评:这位教师就是根据学生的哭泣声,假 托这哭泣是源于有人把小孩子带入课堂而发出的。 既没批评学生,也没深入课堂调查,仅用一句话就 平息了课堂干扰。
联系法
联系法,就是利用所学的知识与“突发事件”相联系,达 到运用知识巩固知识为目的的引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