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适合摄影初学者的技巧汇总

适合摄影初学者的技巧汇总

适合摄影初学者的技巧汇总第一章摄影作品构图十忌摄影就如同绘画、构图的作用极为重要。

出色的构图,能使画面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给人以美感。

一幅照片,若不具备良好的构图形式,往往无法引人入胜,更不能尽兴地表达内容。

在迈入艺术的自由王国之前,只有掌握其基本规律和标准方法,才能避免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之现象。

初学摄影者常犯的错误有:1.画面撑得太足有些初学摄影者拍照时喜欢让被摄主体顶天立地充满画面,这很不利于照片后期制作过程中进行裁剪。

同时也会令到作品显得拘谨、死板。

2.地平线倾斜有的人为了将一些高大的景物拍全,便在取景时采取了让画面倾斜的方法。

这实在是个得不偿失的做法。

如此,势必造成地平线倾斜,画面失衡,视觉感受不舒服。

3.头撞南墙拍摄侧面的人像或带有向前冲势的物体时,没有在画面主体的前方留一定的空间,给人一种头撞南墙的感觉,画面显得沉闷、压抑。

4.附加物缠身背景选择不当,产生了烟囱长在肩膀上、脑袋上冒出大树杈等现象,破坏了人物原来的形象。

5.落格当被摄者与高大的衬景在一起时,顾景不顾人,一味将镜头抬高,结果是拍全了,可人物在画面上常常只剩下个脑袋,落在画面的下端,非常难看。

6.画面分裂取景时没有处理好地平线的位置,将其置于画面正中,于是画面被一分为二,呈分裂状,缺乏和谐、统一之感。

7.喧宾夺主在画面中过多地表现了陪衬体,使主体物处于次要的地位,反而不引人注目。

8.缺乏趣味中心取景时缺乏忍痛割爱的精神,“鱼”区,“熊掌”亦取,意欲兼收并蓄,反而造成了画面无主次、小头绪、结构松散、杂乱无章的现象。

9.各顾东西,神情不一致在拍摄众人合影照时,人物的位置没安排好,不能形成一个向核心靠拢的趋势,画面形势呈分裂状,与作品所欲表现的主题不相符。

10.画面失衡在构图时没有顾及画面的影调结构、色彩结构的协调,造成画面色彩,影调失衡,影像照片效果。

第二章给初学摄影的十点建议一、保持相机的稳定刚学拍摄的影友常会遇到所拍图片模糊的问题,这是由相机的晃动引起的,所以在拍摄中要避免相机晃动。

一般左手持机,将肘抵住胸部,或者是让身体靠着一个稳定的物体。

使用长焦镜头,一定加用三脚架。

按动快门的手法要稳定轻柔,整个人要放松,调整好呼吸后,屏息凝气进行拍摄。

低视点拍摄时可采用坐姿或单膝跪姿持机,以增强稳定性。

二、使太阳在你的身后摄影是光与影的完美结合,在拍摄时需要有足够的光线照射到被摄主体上。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太阳处于你的身后,并有一定的偏移。

光线可以照亮被摄主体,使它的色彩和阴影变亮,轻微的偏移则可以产生一些阴影来显示出物体的质地和立体感。

但应注意,取景时一般不要让自己的影子进入画面。

三、拍摄样式的选定相机不同的举握方式(竖拍或横拍),拍摄出来的图像效果也不相同。

竖着拍摄的照片可以强调被摄主体的高度(比如拍摄森林),而横拍则可以强调被摄主体的宽度(比如拍摄连绵的山脉)。

但袖珍相机拍摄时应注意,别让手指遮挡了闪光灯。

四、变换拍摄风格应该在拍摄中不断尝试新的拍摄方法或情调,否则看多了就会给人一种一成不变的感觉。

个人拍摄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可以走到哪拍到哪,只要觉得画面富有情趣或是很有意义,你就可以随意发挥。

比如说可以拍摄一些人物特写镜头、全景图像、不同气候中的同一场景等等。

五、缩小拍摄距离有时候,并非要把整个人或物全部拍摄下来,对景物的某个具有特色的地方进行强调,反而会更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

只需要离被摄物体近一些,就可以得到比远距离拍摄更好的效果。

六、增强景深的视觉效果景深对于拍摄非常重要,每个摄影者都不希望自己拍摄的照片没有立体感,看起来就像是个平面。

所以在拍摄中,就要适当的增加一些用于显示相对性的物体增加景深。

比如要拍远处的山脉,可在画面的前景加上人物或一棵树。

用广角镜头可以夸大被摄体正常的空间和纵深感的透视关系。

七、正确的构图摄影构图中突出主体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主体居于画面的中心。

由于被摄物体处于画面的中心部位,整个照片具有一种特殊的稳定性。

但总是将被摄物体置于中间会让人觉得厌烦。

一幅好的照片通常构图非常恰当,摄影中较常见的就是黄金分割构图,即画面被均分为三个部分(水平和垂直),然后将被摄物体置于等分线上或是交汇处。

所以不妨用用黄金分割来构图,使拍摄多样性。

八、捕捉细节使用广角镜头可以拍摄较大的场景,但是这样的拍摄会让你丢掉很多细节,特别是有意义的细节。

所以有时候应该使用变焦镜头,使画面变小,能捕捉到有趣的小画面。

九、预先调焦拍摄人物在拍摄人物时,可守株待兔,在确定拍摄位置和角度后,预先调节曝光量及焦距。

力争在短时间内拍摄完毕,减少被摄者的紧张情绪,得到表情自然的照片。

在多变的天气,光线也是变化的,因而有必要多拍些胶片,以便有足够的影像供最后选择。

十、发挥镜头的最佳效用一般相机,在拍摄技巧上发挥最佳的光圈是5.6-8,把最大光圈向小光圈方向拨2-3档。

保持相机的稳定,掌握正确的持机方式和身体姿势,选用较高的快门速度,如135相机100毫米镜头,最好用1/125秒速度。

如果必须用较慢的快门速度进行拍摄,则应使用三脚架保持相机的稳定,确保照片成像的清晰。

不同色彩的镜头滤光镜能在景物的某些色彩之间产生清晰的色调差别。

紫外线滤光镜能保护镜头免遭雨和雾气的侵扰,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小沿海地区和山区紫外线的影响。

第三章初学摄影需把握的六点一幅好的作品,是由诸多因素促成的,首先要主题突出,同时,画面的效果好与不好,创作表现手法等也是重要的。

摄影创作的表现手法举不胜举。

我以为对初学者来讲,在摄影创作中,如能把握如下六点必能很快长进。

(一)主题突出(即你要表达的内容一定要明确),立意深刻;画面要生动、自然、含蓄,耐人寻味。

(二)虚实结合,突出主体。

在画面里表现好虚与实,能给画面带来美感,并可加深画面意境,一些风光佳作,多以虚实相间的手法来表现。

(三)构图简洁,给人美的享受。

摄影艺术是视觉艺术,在构图上力求简洁,可起到言简意赅的效果,要避免画面杂乱无章。

(四)画面力求影调明快,质感强烈,使被表现对象得到逼真再现。

尤其拍摄人物或静物,更需要表现画面的质感,让人产生赏心悦目的感觉。

当然,表现特殊光线环境的内容除外。

(五)巧用技法进行再创作。

如,作者东方姑演获全国第十四届摄影艺术展览银牌奖的作品《夏》,原为一幅很平常的画面,但经过后期技法加工后,产生出类似国画的效果,使作品富有诗情画意,从而得到升华。

(六)要力求表现形式多样化,使作品新颖,克服造作、呆板。

画面表现形式忌雷同、千篇一律,在拍摄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去表现,使画面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初学摄影四点注意春天来了,很多朋友出去踏青时会想到用相机来留下美好的瞬间,但对于许多刚刚接触相机的消费者来说,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在拍摄时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现在我们就把大家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简单的分一下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画面模糊出现这种问题,首先应该检查是否相机故障或者手震等原因,然后检查镜头是否被灰尘覆盖或被污渍染涂。

如果是镜头脏了的话,可以用吹气球吹去镜头上的尘土,再用镜头刷拂去杂物,最后用镜头纸擦拭,这样一般就可以解决了。

但对于一些汗渍、指纹和油垢等比较难以清除的污渍,最好不要自己动手,送到相机维修店处理吧。

在拍摄时出现主体人物模糊,背景清晰可辨的情况时则一般不会是相机的问题,可能是手动对焦相机对焦时,焦点没有对着主体或是主体对焦后,在构图中又移动了位置,未重新对焦,使主体不在景深范围之内;二是使用自动对焦相机时,没有按快门“锁定”焦点再重新构图,使焦点在构图中向别处飘移。

在拍摄时注意就可以了。

特别是在拍集体照时,为了保证每个人影像清楚,首先在对焦时尽量选择在中间的位置,光圈设定在f4-f8就行,快门速度不应低于1/60秒,这样一来,你所拍摄的图片就非常不错了。

二、照片四角发黑照片如果出现了四角发黑的情况一般来说主要出现在遮光罩与镜头焦距不匹配。

把50mm标准镜头的遮光罩用于28mm焦距的广角镜头就会阻挡进入镜头的光线。

因标头的视场角为47度,而28mm广角镜头的视场角为75度。

而且在用广角镜拍摄时如需用偏光镜,一定要先卸下UV镜后再装偏光镜,才能使画面均匀受光。

因为偏光镜是两片玻璃叠合而成,边框很厚,再加在UV镜的边框,必然遮挡进入镜头的光线,使照片四角发黑。

除了上面的情况,有时候我们在使用闪光灯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主要是由于闪光灯覆盖面与广角镜头的视场角不匹配。

老式闪光灯设计的闪光覆盖面大都只能与35mm的小广角镜头配套,28mm广角镜头的视场角比35mm镜头大12度,因此使画面四周受不到光而发黑。

防止的办法有二条,一是在灯光上加散光罩,使闪光成为散射光,以扩大覆盖面;二是用白纱布蒙住灯头,让光线散射,使整个画面都能均匀受光。

三、关于使用闪光灯有的照片当我们在使用电子闪光灯摄的照片仍然显得曝光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光圈设定过小或者闪光灯电源不足。

闪光灯的闪光速度一般都在1/1000秒以上,快门已失去控光作用,主要靠光圈大小控制曝光量。

如果你使用没有自动档的闪光灯拍照,就要首先计算光圈系数才行。

有时我们会发现用闪光灯拍摄人像时,背后投影浓重,这主要是出现在人物离背景很近的情况下,就会有黑色投影映在背景上。

我们可以让人物离背景远一些,让投影落于地面;或者拆下闪光灯用软线连接进行侧位闪光拍摄,还可以利用浅色的天花板或墙壁进行反射闪光拍摄。

另外在大家使用闪光灯时,红眼现象也比较普遍,原因是黑暗光线下,人眼瞳孔放大,闪光灯的强光突然照射,瞳孔来不及收缩,强光直射视网膜,视觉神经的血红色就会出现在照片上形成“红眼”。

我们可以拆下闪光灯用软线连接进行侧位闪光,或者在拍摄时让被摄者目光不要直视照相机镜头,在拍摄前让被摄者注视电灯、窗口等强光源三分钟或预闪一次再拍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法(就不知道对方愿不愿意~~~)。

当然有米的话最好还是使用有防红眼功能的闪光灯了(晕~~~不早说)。

四、关于相片的一些小问题无论照片是黑白或是彩色,只有曝光准确,才能获得明快的影调和丰富的层次。

照片死白是曝光过度;照片晦黑是曝光不足。

机内测光系统是按18%的中灰反光率设计的,它可以使大多数景物曝光准确,色彩还原,但遇到某些特殊光线或景物,就需要在测光的基础上进行修正。

如拍摄雪景如不增加1.5-2级曝光量,白雪就会成为灰白色;如拍摄煤炭,如不减少1.5-2级的曝光量,黑色煤炭就会变成深灰色。

因为无论多么高级的相机,也没有思维功能,只会把一切景物千篇一律地按反光率为18%的中灰色调处理。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整幅照片影调偏蓝的情况,这有可能是色温很高造成的。

阴天或薄云蔽日的天气,自然光色温高达7000-12000K,没有使用校色温滤镜;当然也有可能是四周有茂密的林荫或巨幅蓝色广告、幕墙等环境反射光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