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科学知名导师

大气科学知名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候动力学、气候理论与预测和全球变化。
王斌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理学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 “大规模科学计算研究”第一课题组组长。
主要从事热带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亚洲季风的变异、ENSO与亚洲季风的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在国内是该学科的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赵思雄
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ICCES)执行主任。政府间国际组织"南方科技促进持续发展委员会"(COMSATS)中方(协调)委员,中国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世界气象组织(常设)国际气候论坛(CTWF)秘书长,中科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北京市气象研究所顾问,武汉暴雨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天气与动力气象 中短期天气预报(长期从事天气预报,数值天气预报业务工作)。
李崇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气物理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学委员会主任,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秘书长。 “973”项目“我国重大气候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专家组副组长和课题组长。
研究方向:中尺度天气动力学和气候变化。
吕达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目前从事大气与地球环境遥感,大气辐射传输、中层大气与日地物理,生态与气候相互作用的探测与理论模式等方面研究。
伍荣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过世界气象组织动力气象委员会中尺度工作组主席,现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
吴国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学术委员会主任,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的特征、规律和成因及其影响我国短期气候异常的机制”的首席科学家。
主要研究领域:天气动力学,大气环流动力学,气候动力学。
李泽椿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气象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常务理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承担科技部基础司973咨询专家组成员任务,跟踪评价10个973项目,这些项目涉及气象、地震、海洋等领域。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建立了国家级中、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业务体系。
研究领域:热带气象学、大气低频振荡及其动力学和ENSO循环动力学。
陈联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世界气象组织热带气象研究工作组(WMO/WGTMR)主席、东亚季风国际委员会(IPEAM)委员,IWTC组委会委员,组织和推动了国际热带气象和热带气旋的科技合作。
丁一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顾问、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世界气象组织东亚季风研究计划主席、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季风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亚洲季风区能量和水循环试验计划国际科学委员会副主席、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国际气候杂志编委。长期从事季风动力学、灾害性天气以及候变化研究工作。在国内是该学科的著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被中国科学技术情报中心评为1997年被引用最多的前20名国内科技工作者之一。
大气科学知名导师
发布者:学飞浏览次数:571发布时间:2007-3-05 13:33
曾庆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目前从事地球流体力学、大气环流、数值天气预报理论、气候动力学和气候数值模拟、环境生态动力学、自然控制论、大气遥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有关学术刊物上发表近九十篇学术论文及二本专著,以及合著或合篇著书数本。
研究方向为:天气动力学,热带气旋,中低纬度环流相互作用(含高原影响)。
符淙斌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START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主任,973项目<我国未来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首席科学家之一。
是最早参与国际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开拓工作的中国学者之一,并在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季风气候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气候突变和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等前沿领域取得系统的创新成果。
丑纪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是我国和国际上大气科学领域有数的专攻理论研究并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之一,是大气科学界可以和近代数学研究沟通并得到数学界重视的学者之一。现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学科评审组成员。
一直从事数值天气预报和数值模拟以及气候动力学研究和教学,重点研究长期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以及有关的大气和海洋动力学,特别是非线性动力学问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7部。
主要研究兴趣: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的数值预报及其应用;温带气旋发生发展机理及锋面动力学;亚澳季风区环流的多尺度特征及其相互作用。
董文杰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气候中心主任,WMO气候学委员会 OPAG4(气候应用和服务)主席,全球变化亚太研究网络(APN)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气候委员会气候应用与服务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气候生态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黄荣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兼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多年来他还兼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和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兼职教授。
一直从事大气环流理论、短期气候动力学和热带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首批启动项目"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首席科学家,深入研究了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形成机理,在东亚气候系统及其对我国旱涝重大气候灾害的影响机理方面作出创新性研究。此外,他在气象卫星学及中层大气动力学等方面也作出了许多研究。
周秀骥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球科学部主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周秀骥院士长期在我国的大气科学领域辛勤耕耘,先后创建和发展了我国的云雾物理、大气电学、大气湍流、大气遥感、中尺度大气物理、中层大气物理和大气化学等分支学科,是我国现代大气物理学创建人之一。
长期从事大气动力学、边界层动力学、锋面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穆穆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LASG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行星大气及其演变委员会(ICPAE)委员,美国《数学评论》特约评论员、《大气科学》编委、《Advance in Atmospheric Sciences》编委,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专业委员会非线性动力学专业组副组长、中国气象学会数值预报专业委员会资料同化专业组组长、北京气象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气候模式设计、资料变分同化和计算地球流体力学理论与方法。
谭本馗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气象学,理学博士。IUGG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气象学会动力委员会副主任;?气象学报?常务编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主要研究兴趣为:大气中的非线性过程 ,斜压不稳定性与斜压波包发展理论,波-流和波-波相互作用,边界层与自由大气相互作
一直从事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的基础研究。近几年来主要从事四维变分资料同化及天气与气候的可预报性问题的研究。在切线性模式的有效性、非线性最优扰动及可预报性、陆面模式与降水的资料同化中的“开关”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张人禾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气候变化及其可预测性"研究计划太平洋专家委员会委员(Member of the CLIVAR Pacific Panel),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海洋学会海气相互作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大气科学》常务编委,《Advance in Atmospheric Sciences》编委,《科学通报》特邀编辑,《Journal of Geosciences of China》大气学科组常务编委,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京气象学院和云南大学兼职教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