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1 月][ 节气1“小寒” ] 一、活动主题学会养肾防寒二、活动内容一月包含小寒和大寒两个节气,在气象记录中,小寒却比大寒冷。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大寒,民间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的谚语。
中医认为,寒为冬季的主气,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主收引凝滞。
注意锻炼、保暖: 如散步、慢跑等,同时应注意保暖以防止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饮食宜忌: 多吃羊肉、狗肉、鸡肉、甲鱼、核桃仁、大枣、龙眼肉、山药、莲子、百合、栗子等。
以上食物均有补脾胃、温肾阳、健脾化痰、止咳补肺的功效。
[1 月][ 节气1“大寒” ]一、活动主题滋补抵寒二、活动内容饮食宜“滋补” : 民间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谚语人们在经过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合理进补既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目的。
忌一切寒凉之物,如冰激凌、生冷食品。
推荐食疗: 当归枸杞炖羊肉功用: 羊肉温热,含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维生素(A、B)等,有补阴壮阳、补虚劳益气血的作用。
桂圆补益心脾,可去羊肉膻味。
当归补血养血、活血化瘀。
当归枸杞炖羊肉可补阴壮阳,补益心脾。
二月【节气1——立春】一、活动主题立春至,养生机二、活动内容立春过后,阳气上升,万物萌动,自然界呈现一片生机蓬勃的景象,天地孕育着生发之气,万物欣欣向荣,是人们养生的最佳时机。
养生即养生机,也就是长养人体生命活力的最佳时机。
中医认为,春季属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木,对应人体五脏中的肝脏。
肝属木,旺于春,肝藏血又主筋,故春季养生要特别注重肝俞、阳陵泉、三阴交、太冲这四个穴位的运用。
肝俞在后背,用针灸或拔罐刺激它,可以有效地养肝柔肝,有助于肝气的升发疏泄;阳陵泉,能疏肝利胆解郁,还有濡养筋骨的作用,针灸不便者,按摩亦有效;三阴交,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是三经交会通衢之处,针刺之效果佳,能很好地保养肝脾肾三脏,使气血充盈流畅,对健康养生极为有益;太冲,是肝经的原穴,是治疗各类肝病的特效穴,有疏肝、平肝、柔肝、养肝和清利头目的作用,又能降血压,有似于中药白菊花的功效。
而立春的饮食调补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宜辛甜,少酸苦。
《黄帝内经》中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有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升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补就要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中药和食品,草药如当归、柴胡、郁金、丹参等可煲汤时放入10 克左右,中成药加味逍遥丸配乌鸡白凤丸减量服用2 周对缓和春困效果好;可多吃温阳发散的食物,葱、姜、蒜、韭菜是益肝养阳的佳品;大枣性平味甘,养肝健脾,春天可常吃多吃,菠菜在中药里亦有疏肝养血的功效,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以达保健养生的目的。
【节气2——雨水】一、活动主题雨水时节,关节易痛二、活动内容雨水时节,初雨将下,人们易患关节痛,尤其是肩关节、膝关节痛较多,要特别注意保暖。
而关节炎病人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空气中的湿度上升、冷热无常,湿气侵入会诱发相关致病因子,在受寒或着凉后,人的防御能力下降,这导致关节肿胀,疼痛加重,甚至诱发或加重原有的关节疾患。
以膝关节炎为例,中医将膝骨关节炎归属于“痹证”中“骨痹”、“筋痹”的范畴。
《内经》有云“肝主筋,肾主骨”,说明膝骨关节炎发病与肝、肾二脏密切相关。
肝藏血,血养筋,故肝之合筋也。
凡是能引起筋骨脉络不通,使气血痹阻不通的因素,皆可引起骨关节炎的发生。
这时通过针灸刺激委中、足三里、三阴交穴位,可以提高机体痛阈,抑制痛觉中枢,而发挥镇痛效应。
配合多种疗法,促进膝关节局部新陈代谢,共奏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及扶正祛邪之功效。
委中,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膀胱经之合穴。
委中主治急性腰扭伤,腰背疼痛, 下肢痿痹,转筋等。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五行属土,又是胃之下合穴,能强胃健脾,补益后天之本。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肝、脾、肾三阴经在此交会,肝藏血,脾统血, 肾主生殖发育,故三阴交穴能够健脾统血, 疏肝藏血。
委中为四总穴之一,主治一切腰腿部的疾患,可以利腰健行,足三里与三阴交相配,调和气血,补益正气,扶正祛邪,三穴合用,标本同治,治疗股膝疼痛效果。
三月[ 三月][ 节气1“惊蛰” ]一、活动主题三月春风刮来戾气二、活动内容“惊蛰”是指春雷初响,惊醒蛰伏中的昆虫。
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的天气已开始转暖,并渐有春雷的出现,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出土活动。
雨水渐多,是春播的有利时机。
正阳三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但是3 月份昼夜温差大,天气变化反复,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期, 大家应做好防范措施。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包括流感、麻疹、水痘等。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又称季节性流感,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具有潜伏期短、传染性。
养生关键: 春养肝。
春季应肝,如养生不当,可能伤肝。
现代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春天属肝病高发季节,要注意养肝、保肝,防止春季传染病的流行。
[3 月][ 节气2“春分” ]春分的“分”,是过了一半的意思。
此时正是农家最忙的时节,也应该是春暖花开的时节。
中医认为,春天应肝,肝气旺可伤脾。
因此,春季要注意多食甜,少食酸以养脾。
养生原则: “春夏养阳” 春天,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 早晨醒来也较迟,民间称之为“春困”。
这是人体的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 种正常生理现象。
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晚睡早起,散步缓行,这样可以使精神愉快、身体健康。
但处于北方气温较低,早晚温差大地区的人还要注意保暖。
四月[ 四月][ 节气1“清明” ]一、活动主题打太极快乐踏青二、活动内容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在节气上代表天清地明的意义。
自古以来,这一天便是中国人祭祖扫墓的日子。
四月天气转暖,人们的室外活动增加, 北方的桃花、梨花、杏花等开满枝头,杨絮、柳絮四处飞扬,这时候花粉过敏的人们日子就比较难过了,应该加以预防。
此季节还是传染病高发季节,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等。
所以应依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预防传染病是这一时期的关键。
养生原则:以补肾、调节阴阳虚实为主。
为保持心情舒畅,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运动为宜,如踏青、做操、打太极拳等。
饮食调摄方面,须定时定量,防暴饮暴食。
[ 四月][ 节气2“谷雨” ]一、活动主题谷雨生百谷二、活动内容谷雨,有“谷雨生百谷”的意思。
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春雨贵如油”。
谷雨节气以晴暖为主,但早晚仍时冷时热,饮食起居应倍加呵护。
谷雨节气雨水偏多,天气潮湿,普通人易为这种天气烦闷,患有风湿骨病的人此时更要经受疼痛的煎熬。
减轻疼痛发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避免久处湿地,如常接触水者,应加强防湿措施,如穿鞋、戴手套。
女同志穿裙子应避免暴露膝关节。
凡有关节疼痛或关节曾受过创伤或扭伤的人,要注意小心护理损伤处,注意保暖,避免着凉,以防病症加重或复发。
保持筋骨活动能力,不要坐得太久,不要长时间不动,应适当活动。
如疼痛发作,应请医生治疗,针灸、推拿及服药均可采用。
除了风湿骨痛,谷雨也是神经痛的好发时期。
五月五月【节气1——立夏】一、活动主题立夏来临,小心肠胃二、活动内容很多人在夏天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胃肠道问题,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入夏后人体胃口自然变差,消化功能本来就随天气受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人们贪凉嗜好冰寒的食物,刺激肠胃,使胃受到强烈的低温刺激后,血管骤然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影响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导致生理功能失调。
立夏之后,气温高,湿度大,细菌容易繁殖,人们易染上肠炎、痢疾,体虚的人更要注意少吃生冷。
常见的夏季高发胃肠疾病主要有:急性胃炎、急性腹泻以及胃肠型感冒。
其中急性腹泻包括感染性腹泻、病毒性腹泻、食物中毒、旅行者腹泻即人们俗称的“水土不服”等。
胃疼时我们可以取用中脘穴。
中脘穴是治疗胃肠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 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央大约在肚脐往上一掌处。
指压时仰卧,放松肌肉, 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用力下压,6 秒钟时将手离开, 重复10次, 就能使胃感到舒适。
在胃痛时采用中脘指压法效果更佳。
【节气2——小满】一、活动主题小满来临,未病先防二、活动内容在小满这一节气前后,气温会显著升高。
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将达到22℃。
此时虽然已经入夏,但是冷空气仍然可能来临,即俗话说的“小满前后一场冻。
”小满来临之后,强对流天气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如雷阵雨、冰雹等。
小满的到来意味着炎热的夏季拉开了帷幕。
这个时候是各种邪气肆意侵袭人体的时候。
所以“未病先防” 是小满时节养生保健的主要原则。
“未病先防”一直都是中医学践行的基本原则,而扶正祛邪正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
如果提高了身体的免疫能力,那么病毒和细菌就很难侵犯人体。
所以对会热病,应该做好预防工作。
让生活规律起来,适当运动,避免工作得太晚、劳累过度或情绪紧张;在饮食方面,注意多喝温开水、少喝冷饮、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小满时节,气温逐渐升高,很多人开始吃冷饮等凉性食物,导致人们经常会拉肚子或者脾胃不及,所以这个时候艾灸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位可以很好地帮助人们健脾胃,理气血。
六月【节气1——芒种】一、活动主题芒种到来,注意祛湿二、活动内容在芒种过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雨量将会上升,而华南、东南季风带也会进入一年中的雨量高峰期。
与此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季节,日照减少,雨量增多,低温天气仍可能出现。
虽然阴雨连绵的天气十分有利于夏播作物的生长,但对人的健康却是十分有害的。
进入芒种节气,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空气湿度增加后,体内汗液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
湿热之下,人难免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会伤人体阳气,因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得病后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
所以在芒种节气要注意祛湿,这样才能以免疾病缠身。
而薏米的祛湿健脾的功效早在古代就有记载了,《本草纲目》记载:“薏米能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渗湿。
”多吃薏仁可以祛除体内的湿气。
除了食疗,还可以通过针灸来除湿。
丰隆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此穴主治头痛、眩晕以及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 尤其对于祛痰祛湿疗效显着。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
曲池穴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
【节气2——夏至】一、活动主题夏至已至,谨防热伤风二、活动内容过了夏至,就意味着一年最热的时候——三伏天即将来临,因此夏至时节如何养生保健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