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合作组织

农村合作组织

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利益之上一、引言继“豆”你玩,“姜”你军,“蒜”你狠之后,去年生猪价格达到11元/斤,猪肉价格18元/斤;今春又出现了向前“葱”,葱价格升入10元一斤,据消息称,今年的蒜价又在新一轮的“涨”声中蔓延。

不管是由于农民信息的不对称,引致盲目生产,还是由于不法商贩的投机行为,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总之在这种物价水平经历过山车般的变化的背景之下,损失的总是农民,在天灾,“人祸”之下,他们正在经受着一轮又同一轮的煎熬,不确定,不平等;作为弱势群体的他们如何才能团结起来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农业生产的本质是利用农业生物的生命过程取得所需的农产品,其所具有完全不同于工业生产的突出特点,劳动时间的季节性、劳动市场的分散性、劳动过程的连续性、劳动成果的不确定性以及劳动分工的困难性等特点。

在我国自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试点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好解决了上述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们的温饱问题。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入WTO,全球化的影响日益明显,这种家庭经营方式存在的问题逐渐的显现出来。

我们已不能满足于解决温饱,我们要步入小康。

于是,在中国农民自己的探索中,逐步的完善了农业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我也会经常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合作经济会发展的这么红火?到底是什么驱使着我们的农民朋友进行着合作经济。

因此,在这里我将选取一个方面,着重讨论利益之上的新型农村合作组织。

二、新型合作经济概述1.我国合作经济的发展合作经济的思想由来已久,马克思、恩格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了合作社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合作运动是改造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各种力量。

合作经济是以联合劳动为主体的,是对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所做的积极扬弃。

在我国,合作经济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合作运动应该与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结合起来,使合作经济为工农运动、革命战争服务。

经过实践,毛泽东说:“合作社特别是消费、贩卖、信用三种合作社,确是农民所需要的。

”为了巩固革命根据地,大力开展的农业合作社在经济组织上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1949年以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探索也一直在进行。

1951年全国有46.8万个互助组,入组农户占79.2%。

当时,我国农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三种: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初级社主要特征如下:(1)社员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仍归私有;(2)土地作股入社,由合作社统一使用;(3)耕畜和大农具由初级社统一使用;(4)社员参加由初级社安排的集体生产活动;(5)初级社统一经营管理,统负盈亏;(6)每年提留公积金和公益金;(7)按资分配和按劳分配并存;(8)社员拥有自留地,其经营收入归自己。

这几个特征足以证明初级社已经是社会主义合作农业经济。

但是,中央急于向高级社转变,土地等生产资料归全体所有,采用“评功积分式”的按劳分配,畸变成为集体所有制经济。

1958年全国74万多个高级社,合成了2.5万个人民公社。

凌志军在《历史不再徘徊》里面写道,人民公社包含了有史以来最美好的理想,却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至少3000万人直接死于饥饿和饥饿所带来的各种疾病,另外3000万人人则由于父母的一样不良未能诞生。

它是20世纪我们国家战胜饥荒的重要历史诗篇,其兴起起至结束的27年,也即1958——1984年。

现在好多人谈到那一段历史还心存余悸,错误的公有制经济使得人们对合作社产生了莫名的惶恐。

在改革开放的很长时间里,人们并没有积极的利用合作带给大家的便利性。

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后期,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萌发阶段。

家庭承包经营极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随着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广大农村出现了以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协会、研究会为名称的各类农民合作服务组织。

90年代初至末期,这期间专业协会在技术服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服务内容,兴办方式出现多样化,既有科技、经纪能人,也有各级各类技术服务组织、企事业单位牵头组织。

出现了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兴办专业合作社的局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多样化、多形式、多领域、多层次发展势态。

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各种类型、层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尤其是2003年开始,随着中央和国务院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农民合作社数量急剧增加,运行质量提高较快。

在浙江、北京、山东、安徽等省市表现尤为突出。

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广大农民按照专业合作社法的原则和要求,积极组建、兴办专业合作社,同时,加强依法规范合作社管理和经营行为。

国家也给与相应的鼓励与支持。

从2006年到2011年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多达38715亿元,2012年5月19日,《2011中国合作经济发展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2.17万家,实有入社农户41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6.4%,预计2015年末达合作社达92.6 万家,入社农户1.08亿户,占比45%以上。

2.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特殊性新型农民合作社是由农民自发设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资金互助社。

组织制度、运行模式、利益机制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改造生产资料的一个环节,取消了农民财产权利和身份自由。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坚持家庭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开展的,不变更农户财产所有权,是弱势群体联合自助组织和民主约定联合经营组织,以“民办、民管、民享”为根本目的。

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重在为成员服务,增加农户收入。

合作社组织农户进入市场,形成聚合市场规模经济,增强集体竞争力,节省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

不仅是劳动者约定的联合经营组织,而且是群众自我教育的、传播合作精神、科学文化的大学校。

三、利益之上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个人利益。

——马克思1、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个人生产的无组织性,在选择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上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在生产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农民要付出的机会成本太大,同样的一片土地,可以种土豆,可以种大葱,可以种白菜但只能种一样。

今年大葱很贵,明年就不要种大葱,经济学中有逆经济风向的说法,然而很多人却意识不到这个问题。

或意识到了,抱着侥幸的心理,maybe可以盈利,在心里的博弈。

2、农民的生产经营“小、散、乱”,作为弱势群体议价的能力不够,势单力薄。

农民的销售方式主要是靠上门收购的“二倒贩子”,他们给个价钱,只要不是与市场价差的太远,农民也就不去计较。

农民对自己的产品没有一个较深的认识,不能够认识到产品本身的价值。

只是求得一个市场的平均价格。

另外,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不易保存,必须在限定的范围内消耗掉。

比如,树上刚摘下来的樱桃,今天是丰盈,剔透的,明天就可能烂成一堆了。

农民也只能认栽了,低价卖掉。

在卖方市场上本应该体现出来的优势根本即不存在,在买方市场上更是毫无优势可言,随着物流运输费用的提升,以及物价的根本上升,农民生产用的原材料化肥,农药,种子等都给农民带来很重的负担。

3、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资金问题。

小散的农户一般缺乏资金,很多挣钱的门路就这样白白的流失掉了。

组成一个专业的合作社,就不同了。

浅层次之下,合作社一般是由专业“能人”带领大家,组成团队。

大家的信息来路扩宽了,信息的综合利用程度也将大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除供求之间的不协调。

依附合作社形成的产业,由于在产量上的优势可以在市场上掀起不小的波澜,提高议价,谈价的能力;质量方面,一般有专业人士的指导,会比家庭式的经营更具水准,质量更能保证。

比如,2008年,中国乳业的三聚氰胺事件,就是因为奶源分散不具有控制性。

质量的提升,也就意味着在这个领域的话语权,相应的也就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合作社恰恰在资金方面给了大家有力的支持,不需要费很大的劲就可以拿到资金,开展项目,创造出简单的资源规模效益和集约效益。

当合作社代表社员的利益去购买原材料时,由于购买量的增加,在采购上面占有很大的优势,议价能力相应的提升,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从更深层次上说,农业合作社作为一种组织,有它的组织性,规模性。

这就为其发展多元化的服务提供了便利。

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利用现在的科技手段促进发展。

借鉴企业的ERP系统,将资源整合,剔除掉重复,低效的劳动。

建设企业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已成为企业进行营销的最基本方式。

同样,作为合作组织,由于在资源上的整合,具备建设网站营销的能力,拓宽销售的渠道,也不失为重要的手段。

电子商务在农业合作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1.加速农业信息流通。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使农业生产者之间基本上不存信息交流,农户以经验来进行生产,这种被动产销局面使农民收入徘徊不前。

电子商务的运用,使农产品供需双方可以跨跃时间和地域的界限,做到及时沟通,依据市场信息情况合理定产,避免了市场波动带来的效益不稳定,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

2.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尚不健全,产品销售渠道窄、环节多、交易成本高、供需链之间严重割裂。

通过建立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平台,实现了产业化带动下的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组织化,一方面使交易双方处于信息对等的地位;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农产品销售方式,让供求双方可以直接进行交易,降低交易成本。

3.创新农产品营销方式。

长期以来,现代商品营销中的市场调查分析、评估与预测、市场定位、产品品牌包装、服务与促销等环节与手段并没有在农业产业化中得到充分运用。

通过创建电子商务网站,进行网上广告、订货、付款、客户服务和货物递交等销售、售前和售后服务,以及市场调查分析、财务核算及生产安排等多项商业活动,将有利于带动起与农产品销售相关的金融、物流、交通、运输、电信等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4、有利于实现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

农产品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平台,打破了时间的限制,扩大的产品的流通半径,减少了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使生产者因为能够掌握市场需求而避免盲目生产,同时也更快的联系到消费者,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从而实现农产品产-供-销的一体化。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农产品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也得到飞速的发展,网站信息逐步完善,平台交易量逐步增大,很多农户也通过网络得到了实惠。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依托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农产品的产-供-销能够得到实现。

农民背靠着自己合作建立起来的大树,越来越感觉到它的重要性,从中尝到好处的农民正在加速对自己的合作社的建设,积极性达到空前的高涨,在生产中逐渐趋利避害,进行合作组织的经营。

四、总结新型农村合作社在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