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45页信息窗4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明确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认识中括号、能用含有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积累经验。

4.在数学学习中,进一步感受混合运算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对常见的需进行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的探讨。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一体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情导课。

谈话导入: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知识。

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咱们学习了小数乘除法的哪些知识?(找2——3名概括能力强的学生说一说)
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有关小数混合运算的知识。

(板书课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出示学习目标。

﹙1﹚在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能正确地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认识中括号、能用含有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出示自学指导
为了更好的完成今天的学习目标,请看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45-46页,重点看红点中问题的解决方法,着重理解中括号的作用。

思考:(1)第三、四期平均每期移民有多少万人呢?这个问题应如何列综合列式进行解答?(2)尝试列第一种方法的综合算式,比较综合算式中为什么要用[ ] ?尝试介绍中括号的写法读法及作用。

(3)中括号与小括号有什么区别?在一个算式中,有中括号和小括号如何运算?
4分钟后,比比谁能汇报清楚上述问题,并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二、自主学习﹙看一看﹚
学生看情境图,按照自学指导,独立展开自主学习,认真看例题,理解例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并思考如何运用计算方法做类似的习题。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选择的进行板书)
生:第二期移民比第一期移民多多少万人?
生:第一、二期移民共有多少万人?
生:还剩下多少万人?
生:第三、四期平均每期移民多少万人?
2.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

前两个问题是我们原来学习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来解决第三个问题。

﹙2﹚全班交流。

谈话:大部分小组都解决了这个问题,哪个小组愿意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你们解题的乐趣?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析数据的?
学生解决问题方法预设:
第三小组:
根据学生的分析,预设学生可能列出的综合算式的情况:

② ③ ④(万人
预设学生质疑:
(对于分析正确的、质疑有道理的都应给予肯定,及时进行表扬鼓励。

)﹙3﹚分析预设的算式。

引导学生分析前两个算式的错误原因。

算式①不可能先算减法再算除法,这不合运算顺序。

算式②先减后加不合题意,计算结果一定错误,应该从总数中连续剪掉一二期的人数,才是剩下的后两期的人数。

①运算顺序出错,应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除法,最后算减法,不合题意。

②小括号内先减后加没有道理。

所以①②两个算式是错误的。

算式③中为什么要加横线?横线表示什么意思?
先算小括号里的加法(前两期的移民总人数),再算横线上的减法(三四期剩余人数),最后算除法(剩下的平均每期多少人。

)加横线表示是第二步计算的。

3.认识中括号。

(1)谈话:前三个算式的意思都想先算括号里的加法,通过验算正确算法是③,但这种算法只有你们自己小组的同学明白,怎样利用一个符号让大家都明白呢?
(2)介绍中括号的写法读法,明确作用。

为什么要用[ ] ?
引导学生小结:中括号与小括号有什么区别?
同时有中括号和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检验运算顺序。

[113-(34.15+38.25)]÷2应该如何进行计算呢?
(4)学生计算结果。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

3、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
对比这两种思路的相同之处,学生分析。

生:都是先计算出三四期剩余多少人,再计算平均每批移民多少人。

对比算式的不同点,学生总结。

生:第三种是从总数中减去前两期的人数和,再计算平均每批移民多少人。

最后一种是从总数中分别减去前两期人数,再计算平均每批移民多少人。

放手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并进一步认识到,能用小括号解决的问题就不用中括号,理解中括号与小括号的区别
四、学习诊断。

同学们学习的非常积极,现在老师要来考一考大家。

6.4÷0.8-1.5×4
〔0.15+(2.4-1.8)〕×20
五、以学定教
1.学生更正
发现错误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订正。

提示: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订正,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3.评价。

对学生的板演从对错和书写两个方面评价,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互改。

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一看同桌做的对不对。

全对的同学请举手?做错的起来说一下错误的原因。

5.课堂小结。

同学们请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同样适用: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如果同时有小括号和中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六、达标测试。

1.先说一说运算顺序,然后进行计算。

(1-0.2)÷(1-0.84) 0.25×〔(2.8+4.4 )÷1.2 〕
2.
3、多媒体出示《新课堂》35页第4题
板书设计: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第二期移民比第一期移民多多少万人?
(2)第一、二期移民共有多少万人?
(3)还剩下多少万人?
(4)第三、四期平均每期移民多少万人?
(113-34.15-38.25)÷2 [113-(34.15+38.25)]÷2
= (78.85-38.25)÷2 = [113-72.4 ] ÷2 = 40.6 ÷2 = 40.6 ÷2
= 20.3(万人) = 20.3(万人)
答:第三、四期平均每期移民20.3万人。

答:第三、四期平均每期移民20.3万人。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习题的设计层次分明。

在习题的设计中,先出示计算题,学生感知计算的顺序和方法。

然后出示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再出现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学生利用本节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高了学习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先解决两步计算,再解决三步计算,小数的混合运算和整数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这样的设计学生易于接受,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2.使用建议。

由于本节课的容量较大,在教学中可以减少部分练习题,在练习中学生同时使用中、小括号列算式有难度,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优生的作用,优等生带动学困生和中等生共同进步
3.需要破解的问题。

本节课在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学生一般容易分步计算,对列综合算式感到有困难。

涧头集镇中心小学刘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