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域结构(高考题组)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2011·天津卷第1题)右图是2010年卫星拍摄的京津地区夜景照片,从中可以看到所示城区的A.空间形态、道路格局B.耗能状况、商业区分布C.空间结构、经济水平D.人口密度、功能区分布(2011·山东卷7~8题)图2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
读图回答2~3题。
乙城市图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B.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3.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A.①②B. ②③C. ①④D.③④(2011·重庆卷1~2题)图3表示我国某城市2008年部分人均用地状况。
读图3回答4~5题。
4.2008年该城市四类人均用地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是A.居住用地B.工业用地C.道路用地D.绿地用地5.该城市准备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急需采取的措施是A.改善居住条件B.发展高技术工业C.改善交通建设D.美化城市环境(2011·福建卷5~6题)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
图1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
读图完成6~7题。
6.该国公共住房A.呈现明显的等级分布B.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C.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7.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A.功能分区、基础设施B.人口分布、产业结构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D.环境质量、历史文化(2011·江苏卷17~18题)右图为某城市地价等级分布图。
读图回答8~9题。
8.与图5中M—N一线地价等级变化相符的是9.图中P区域地价低于周边地区是因为A.土地形状不规则B.交通不便C.远离市中心D.受铁路影响(2010北京卷4~5题)图6为中国某平原城市城区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
读图,回答第10~11题。
10.该地区地表温度的A.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正相关B.高值区变化是气候变暖的结果C.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D.差异可导致地面风从城区吹向郊区11.据图可以推断,从1982年到2004年该城区A.建筑物占地面积增加B.南北部道路密度差异加大C.商业区向城区中心集中D.空间形态没有发生变化二、综合题12.(2011·江苏卷·城乡规划)图7为我国某城市建成区示意图,图8为该市3个年份不同方向的建成区面积图。
读图回答问题。
(10分)(1)1998年以来,该城市建成区的主要扩展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影响其扩展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2)M区为该市的重化工园区,其布局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3)该城市拟在东南方向新建一条高速公路,试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
(2分)13.(2009·江苏卷·28题)某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心结构。
图15是该城市的建筑与道路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1)A、B中属于中心商务区的是__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A与B服务范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2)C、D、E中属于低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_______,其在城市中的一般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
(3分)(3)汽车销售店布局在G处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高新技术产业园将布局在F处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4分)(4)说明影响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
(3分)14.(2009·江苏卷·城乡规划)图17是某古镇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和省道改线的两个规划方案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两方案中仓储用地布局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分)(2)省道改线的目的有_______________。
(3分)(3)试从拟建省道占用基本农田情况对两个方案作对比评价。
(2分)(4)两个方案中功能分区较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__。
(2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解析】2010年卫星拍摄的京津地区夜景照片中白色区域就是北京、天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和轮廓,即从中可以看到所示城区的空间形态、道路格局。
2.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2000,甲城市中心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不断减小,而乙城市则不断增大;1982-2000两城市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都降低变化相同;2000年甲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几达4000人/km2;从图中可见乙城市的服务半径只有15km,而甲城市达到60多km。
3.D【解析】中央商务区具有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的原则,甲图中的N地形成二级商务区。
4.D【解析】符合国家标准的用地应该大于国际标准最小值,小于国家标准最大值。
5.C【解析】要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需要一定的交通条件支持,从图中信息看,该城市的交通用地明显低于国家标准最小值。
因而,答案选C。
6.D【解析】根据图中图例信息和公共住房的分布位置,可知公共住房相对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的周边公共交通沿线地区,而不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从图中得不到呈现明显的等级分布。
7.A【解析】结合上题得到结论,该国公共住房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布局在中心城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公共交通便捷地区,所以可推出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8.C【解析】图中M—N一线地价等级变化与沿线经过的地价等级有关,一类等级地价最高,六类等级地价最低,从M到N依次对照地价等级图例可知C项符合。
9.D【解析】从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区虽然位于城市中心区,交通便利,但由于受铁路影响,P区域地价低于周边地区。
10. C【解析】由题图,一般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地表温度的高低变化与地表高低起伏应该是负相关关系,显然A错误。
既然是气候变暖的影响,那么该城市地区的地表温度变化都应该呈上升或下降的趋势,而不应该高低不一,显然选项B是错误的。
由1982年到2004年的该市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可以看出,该市7月均温地区几乎没有变化,这只能说明这两个地区是河流,或者说是城市绿地,显然选项C正确。
城市因工业发达、交通工具等的尾气排放量大以及家庭炉灶等生活废气的排放等原因导致市区的气温升高,形成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风由高空吹向市郊,而近地面风则由市郊吹向市区,显然选项D错误。
11.A【解析】由题图,很容易发现城市7月均温较高地区的范围在扩大,这说明城市建筑物占地面积在增加,显然选项A正确。
由于城市建筑物密度增大,城市南北部道路密度也会更加完善,商业网点布局会更趋向合理,商业中心会增加,城市的空间形态也在发生着变化,显然其他选择都是错误的。
二、综合题12.(1)东北西南东南河流和铁路(2)位于河流下游;位于盛行风下风向;交通便利(3)位于城市发展的主要扩展方向之一;有利于加强城市与外部的联系13.(1)A A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A服务范围覆盖(包含)B服务范围(2)C 分布在内城(靠近商业区);靠近工业区(3)占地广,需位于城市外缘;靠近交通干线。
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环境条件好。
(4)经济原因(或地租水平);收入水平差异;历史原因。
14.(1)布局在交通干线附近货物运输量大(2)保护古镇;提高省道交通流量;减轻古镇交通污染。
(3)方案一不占用基本农田;方案二占用基本农田。
(4)方案一很好的两道小题,附在后边,供老师们选用!(2010·天津卷9~10题)我国东北地区某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期间,人口增长在10年中出现了图7所示状况。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13题。
12.图7所示人口增长状况分布,能够反映该城市A.人口由中心向周边迁移B.老龄人口增多C.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D.人口密度变小13.伴随图中所示的人口变化,该城市A.商业用地减少B.居住用地扩大C.交通用地减少D.工业用地扩大12.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关键在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重工业城市调整应该是压缩重工业企业的数量,扩大重点企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新兴工业要求环境质量好,交通便利,不能继续布局在市中心。
伴随产业布局移动,人口也相应由市中心向外围移动。
注意题目的前提条件是产业结构调整期间,不可能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导致的人口增加。
13.【解析】B由于产业布局变化,导致人口向外迁移,外围地区的商业用地会增加,居住用地也要扩大,交通用地增加。
注意不是由于人口外迁引起工业用地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