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临床运用一、活血化瘀药的定义及主治范围活血化瘀药,味多辛、苦,而性温,辛能散瘀行滞,苦能泄利通降,温可通行血脉,促进血行。
故本类药物善于走散通行,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并通过活血化瘀作用,而产生止痛、调经、破血消癥、疗伤消肿、活血消痈等作用。
适用于血行失畅、瘀血阻滞之证。
(一)瘀血的定义及临床表现瘀血,是血运失常,血液停滞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它既包括积存于体内的离经之血,也包括血行不畅,留滞于经脉及脏腑中的血液。
1. 瘀血的形成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
气为血帅,气虚或气滞,不能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或寒邪客于血脉,使经脉拘急挛缩,血液凝滞不畅;或热入营血,血热搏结等,均可形成瘀血。
二是由于内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2. 瘀血致病的特点(1) 疼痛:瘀血停积于经脉或脏腑组织中,致气血运行受阻而不通,不通则痛。
瘀血引起的疼痛,以痛如针刺刀割,固定不移,痛处拒按,夜间痛甚为特征。
(2) 出血:瘀血形成后,可阻滞于脉中,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造成出血。
古人有“瘀血不去,出血不止”之说。
瘀血造成的出血,以血色暗红、紫黑或夹有血块为特征。
(3) 肿块:外伤肌肤造成的瘀血,多表现为局部青紫肿胀;瘀血在体内积久不散者,则多表现为癥积,按之固定不移。
(4) 皮肤粘膜青紫:常见唇舌紫暗,有瘀斑瘀点,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等,为血瘀局部,或瘀血阻滞,气血不得流通,局部失养所致。
(5) 舌脉之变化:舌质紫或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曲张。
脉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
目前公认的血瘀证的诊断标准是:1986年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修订的“血瘀证诊断标准”。
注:判断标准以19分以下为非血瘀证;20~49分为轻度血瘀证;50分以上为重度血瘀证。
现代认为多种疾病可纳入血瘀证范畴。
心血管系统: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各类脉管炎等;神经精神系统:脑中风,脑外伤,慢性头痛,震颤麻痹,周围神经疾病,精神分裂症;血液系统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紫癜,再障,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高粘血症等;消化系统:溃疡病,胃炎,消化道出血,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呼吸系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原反应等;泌尿系统:急慢性肾炎,血尿等;免疫系统:硬皮病,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代谢系统:高脂血症,糖尿病神经血管并发症等;结缔组织系统:灼伤及外伤性皮肤瘢痕,角膜瘢痕等;妇产科: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宫外孕,盆腔炎,子宫肌瘤等;儿科:新生儿硬肿症,肝炎及紫癜等;皮肤科:红斑结节类病,色素沉着性病,酒糟鼻;眼科:视网膜血管阻塞病,眼部免疫病及退行性病;口腔及耳鼻喉科:三叉神经痛,突发性聋等;骨科:骨折等;外科:部分急腹症等;肿瘤科:血管瘤,肝癌等;器官移植:排异反应等。
二、常用活血化瘀药简介川芎[性味归经]辛,温。
归肝,胆、心包经。
[功效应用]1.活血行气——用于血瘀气滞诸证。
本品辛散温通,走而不守,入肝、胆、心包经。
能上行巅顶,“下调经水,中开郁结”,既能活血,又能行气,为“血中之气药”。
用治多种血瘀气滞证,尤善治妇女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及产后瘀阻腹痛等,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
2.祛风止痛——用于头痛,风湿痹痛。
本品性升散,既有良好的活血行气之功,又善“上行头目”,旁通四肢,祛风止痛,为治头痛之要药,前人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同时,也是治风湿痹痛的常用药。
应用链接:川芎嗪注射液,川芎茶调散(丸)、复方丹参川芎丸、速效救心丸、大川芎丸、血府逐瘀口服液等成药中含川芎。
【注意】本品味辛,性偏温燥,且有升散作用,故阴虚火旺,多汗者不宜使用;又本品性善走窜,活血行气之力较强,故月经过多者亦不宜应用。
延胡索[性味归经] 辛、苦,温。
归肝、脾、心经。
[功效应用]活血,行气,止痛——用于血瘀气滞诸痛。
本品辛散苦泄温通,入心、肝、脾经。
既善活血,又擅行气,为止痛之佳品,素有“活血行气,第一品药”之称。
“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治各种痛证,均可配伍应用。
应用链接:益肾蠲痹丸、少腹逐瘀丸、舒肝丸、千金止带丸、元胡止痛片、妇科调经片等成药中含延胡索。
郁金[性味归经] 辛、苦,寒。
归肝,胆、心经。
[功效应用]1.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用于血瘀气滞之胸胁腹痛。
本品味辛行散,既入血分,又入气分。
入血分能行血活血;入气分可行气解郁止痛,常用于血瘀气滞之胸胁腹痛等证。
2. 清心凉血——用于热病神昏,癫痫痰闭,气火上逆之吐衄及妇女倒经等证。
本品味苦降泄,性寒清热,归心、肝经,有清心开窍、凉血止血、顺气降火之功,可用于肝郁化火、气火上逆之吐衄及妇女倒经等证。
3.利胆退黄——用于肝胆湿热证。
本品归肝胆经,能清肝胆湿热,退黄疸,用于肝胆湿热证。
使用注意:不宜与丁香同用(十九畏)。
附注:郁金的药材品种有广郁金(黄郁金)与川郁金(黑郁金)之分。
广郁金主产于四川,为姜黄的块根,色鲜黄;川郁金主产于浙江温州,又名温郁金,为郁金的块根,色暗灰。
两者功效相似,然广郁金偏于行气解郁;川郁金偏于活血化瘀。
应用链接:舒肝和胃丸、九气拈痛丸、舒肝丸、利胆排石片、安宫牛黄片、平消胶囊、胆乐胶囊、抗病毒口服液等成药中含郁金。
川芎、延胡索、郁金功用对比川芎、延胡索、郁金均能活血行气止痛,治疗血瘀气滞所致的诸痛证。
然川芎活血力强,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善治头痛、风湿痹痛;又能下行血海,为调经要药,治痛经、经闭等证。
而延胡索止痛力强,凡一身上下血瘀气滞诸痛证皆宜。
郁金辛苦性寒。
又能凉血解郁清心,善治血瘀气滞挟热者,并治热病神昏、癫痫痰闭之证;且能利胆退黄,常治肝胆湿热证。
乳香[性味归经] 辛、苦,温。
归肝、脾、心包经。
[功效应用]1. 活血行气止痛——用于血瘀气滞诸痛证。
本品辛散苦泄,芳香走窜,入心、肝、脾经。
内能宣通脏腑,通达气血;外能透达经络。
功善活血行气止痛,凡血瘀气滞之疼痛均可应用。
2. 消肿生肌——用于跌打损伤,疮疡痈肿。
本品既长于活血行气止痛,又善消肿生肌,为外伤科要药,凡跌打损伤及痈疽疮疡久溃不敛皆可用之。
若内服外用相配合,其效更良。
用法用量:煎服,3~10g。
外用适量。
生用或炒去油用。
使用注意:本品气浊味苦,对胃有刺激性,易致呕吐,胃弱者慎用。
孕妇及无瘀滞者忌用。
应用链接:小活络丸、壮骨关节丸、追风透骨丸、接骨七厘片、复方夏天无片、活血止痛胶囊等成药中含乳香。
没药[性味归经] 辛、苦,平。
归心、肝、脾经。
[功效应用]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用于瘀血阻滞之证。
本品功用主治与乳香相似,能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用治血瘀之心腹诸痛,跌打损伤,疮疡不敛等证。
常与乳香相须配伍,以增强疗效。
然乳香行气活血伸筋为优;没药活血散瘀力佳。
用法用量:同乳香。
使用注意:同乳香。
应用链接:伤湿止痛膏、小活络丸、追风透骨丸、接骨七厘伤科接骨片等成药中含没药。
乳香与没药功用对比乳香与没药皆气味芳香,辛散走窜,均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之功。
内治血瘀气滞心腹诸痛;外治痈疽疮肿,跌打损伤。
但乳香长于活血伸筋,而没药善于散瘀止痛,故临床每相须为用。
丹参[性味归经] 苦、微寒,。
归心、心包、肝经。
[功效应用]1. 活血调经——用于血瘀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产后瘀滞腹痛等证。
本品味苦寒降泄,入心肝血分,既善活血祛瘀,调经止痛,为妇科调经要药。
前人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说,适用于妇女血瘀经产诸证;又擅活血化瘀而消癥散结止痛,为活血化瘀要药,广泛用于各种瘀血证。
2.凉血消痈——用于疮疡痈肿。
本品性寒,既凉血,又活血,能清泄瘀热而消痈肿。
用于疔疮痈肿或乳痈初起,常与金银花、蒲公英等配伍。
3. 除烦安神——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证,内热扰心之烦躁不安、心悸失眠等证。
本品能凉血清心,除烦安神,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证,内热扰心之烦躁不安、心悸失眠等证。
使用注意:反藜芦。
红花[性味归经]辛,温。
归心、肝经。
[功效应用]1. 活血通经——用于血瘀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等证。
本品辛散温通,入心、肝血分。
功善活血通经,常治妇女经产瘀滞之证;亦可治腹中血气刺痛。
(1)治血瘀经闭、痛经。
常与桃仁、当归、川芎等相须为用,如桃红四物汤、膈下逐瘀汤等。
(2)治腹中血气刺痛。
单用本品加酒煎服,即红蓝花酒。
2. 祛瘀止痛——用于癥瘕积聚,跌打损伤,心腹瘀阻疼痛等证。
本品又能活血祛瘀消癥,消肿止痛,用于癥瘕积聚,跌打损伤,心腹瘀阻疼痛等证。
3. 活血化斑-——用于血热瘀滞斑疹紫暗。
本品有活血化斑之功,用治血热瘀滞斑疹紫暗。
常与当归、紫草、大青叶等配伍,如当归红花散。
桃仁[性味归经] 苦、甘,平,有小毒。
归心、肝、大肠经。
[功效应用]1.活血祛瘀-——用于多种血瘀证。
本品苦甘平,善苦泄破血逐瘀,入心肝血分,既为治妇科血瘀经产诸证所常用,又为治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等多种瘀血证所必须。
2. 活血消痈-——用于肺痈,肠痈。
本品善泄血分之壅滞,而治热毒壅聚、气血凝滞之肠痈、肺痈。
3. 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本品富含油脂,能润燥滑肠以治肠燥便秘。
常配火麻仁、郁李仁等润肠通便药同用,如润肠丸。
此外,本品还可润肺降气而止咳平喘,用治咳嗽气喘,常配杏仁等同用。
用法:用时捣碎。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
过量可致中毒,出现头晕、心悸、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
应用链接:跌打丸、润肠丸、乐脉颗粒、血府逐瘀口服液等成药中含桃仁。
红花与桃仁功用对比红花与桃仁均能活血祛瘀通经,用于妇科瘀血阻滞经产诸证及胸痹、心痛、跌打损伤等瘀血证,常相须为用。
其中红花辛散温通,质轻浮散,散瘀止痛力优,多用于瘀血阻滞诸痛及血热斑疹色暗。
桃仁苦泄质润,活血作用较强,善泄血分之壅滞,尚可用于肺痈、肠痈;并有润肠通便、止咳平喘之效,用于肠燥便秘、咳喘等证。
益母草[性味归经]辛、苦,微寒。
归心、肝、膀胱经。
[功效应用]1. 活血调经-——用于妇人血瘀经产诸证。
本品苦泄辛行,主入血分,功善活血调经,祛瘀生新,常治妇女血瘀经产诸证,为妇科经产要药,故有“益母”之称。
(1)治瘀血阻滞的妇女痛经、经闭、产后恶露不尽。
可单用熬膏内服,即益母草膏,亦常配当归、川芎、赤芍等,如益母丸;(2)治跌打损伤诸证。
常与乳香、没药等配伍,内服、外敷均可。
2. 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本品又善利尿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尤宜用于水瘀互结之水肿。
可单用,亦可与白茅根、鱼腥草、泽兰等配伍。
3. 清热解毒——用于疮痈肿毒,皮肤痒疹。
本品兼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用于疮痈肿毒,皮肤痒疹。
可单用鲜品捣敷或煎汤外洗,也可配苦参、黄柏等煎水内服。
应用链接:八珍益母丸、参茸白凤丸、益母草流浸膏、天麻钩藤颗粒、产妇康冲剂、益母草口服液等成药中含益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