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16解析
第十五章
兴奋剂使用的心理分析
800名前明星现在陷入病魔
• 30多年前,东德的运动员在世界体育大赛上获 得了无数光荣。尤其是在游泳和田径两大体育赛 事上,东德的运动员获得了无数奥运金牌、打破 了诸多世界记录。但是几十年之后,190位前东德 运动员发起一场诉讼,要求德国最大的制药公司 耶纳制药公司进行赔偿。 • 这些昔日的体育明星指出,这家东德的制药 公司在过去几十年里向东德运动队提供了大量的 违禁药物。教练员和训练员把这些药物给了运动 员。然而,由于耶纳公司现在已经被另外一家公 司并购,不愿意提供任何赔偿。
措施。大会还制定了首部世界反兴奋剂条款。 1999年11月 ,“世界反兴奋剂委员会”成立,总部设在洛桑。2002年 ,其总部前往加拿大的蒙特利尔。
第十五章
兴奋剂使用的心理分析
小雷妮施的不幸遭遇
• 1979年,雷妮施已是东德著名的少年游泳运动员,她在德 累斯顿一流的体育学校里已度过了4年时光。当里卡·雷妮 施14岁的时候,她的游泳教练走到了她的身旁,送给她一 片蓝色的药片。雷妮施回忆当时的情景:“我的教练向走 我走来,给了我一片蓝色药片。他告诉我说,这对于你很 有好处,将使你的身体更加强壮,游得更快。他对我讲话 时嗓门很大,好像这一切全都很正常。” •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之前,这种药片不再供应了。当时 ,我并没有意识到我的成绩与药片有关系,只是以为我得 成绩突出是我的刻苦训练带来的结果,因为我当时每天在 游泳池里泡上七八个小时。” • 雷妮施在1980年奥运会上获得了三块游泳金牌,创造了 三项仰泳世界记录,其中包括女子100米仰泳世界纪录。 第二年,雷妮施打破了三项欧洲记录。1982年,雷妮施突 然倒在乌克兰的训练场中,原因竟是卵巢肿大。她很快被 直升飞机运回了德累斯顿。医生给雷妮施检查之后沮丧地 表示,雷妮施最好放弃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听到医生的看 法,雷妮施的父母没有讲话。
第十五章
兴奋剂使用的心理分析
前世界纪录保持者凯佩尔
• 不久前,德国田径联合会不得不对于东德 运动员创造了22项全国记录进行重新核查 。此前,前东德女子4X100米记录保持者 因斯·凯佩尔要求取消他1984年创造的记录 ,因为当时她使用了禁药。凯佩尔披露, 她一直使用禁药。 • 与此同时,另外一名东德运动员卡林· 科尼格要求德国奥委会赔偿损失。因为她 1982年到1987年期间被迫使用禁药给今日 的身体造成了很大不良影响。据调查,现 在前东德800名运动员因为少年时代使用 违禁药物现在重病在身。
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到了当时苏联与
美国的运动员通过使用药物提高运动成绩。到
了1964年东京奥运会时,兴奋剂的使用已被广
泛报道。此后,世界体坛使用兴奋剂,在规模 与复杂性上愈演愈烈。体育运动中兴奋剂的泛 用在6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
第十五章
兴奋剂使用的心理分析
当代奥林匹克运动正受着商业化和政治化的冲击 ,在此背景下,一方面运动员面临着巨大竞争压力, 包括不顾一切取胜的压力,也与日俱增,进而设法寻 求各类专家的帮助,包括医学和药学专家。另一方面
运动心理学
课次 1
第十五章
兴奋剂使用的心理分析
• 兴奋剂概述 • 兴奋剂的种类及作用
• 高水平竞技体育领域中兴奋剂的使用
• 娱乐性药物使用 • 反兴奋剂的新策略
第十五章
兴奋剂使用的心理分析
一 、兴奋剂概述
• 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世界进入了以信
息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蓬勃发展的时期。以
数字技术为中心的信息产业革命有力地带动了
•
第十五章
兴奋剂使用的心理分析
在美国国会作证的自行车运动员霍尔登
• 前奥运和世界自行车冠军玛丽·霍尔登也到 美国国会进行了类似的发言。美国体育少 女使用禁药低龄化。
第十五章
兴奋剂使用的心理分析
禁药培养体育儿童成才
• 泰勒·金泽尔经常听到同学们的讥笑和耳语。当他的同学告诉他应当摆 脱类固醇药物控制的时候,他只是笑笑。 • 金泽尔的父亲马特·金泽尔是前美国职棒大联盟球员,现在出任城市体 育主任。17岁的金泽尔继承了父亲的体魄,身高6英尺2英寸,体重 210磅。无论是在棒球还是在橄榄球比赛中,金泽尔总是大显身手。 许多同学认为,金泽尔肯定会入选某个职业球队,今后能够大把捞钱 。 • 然而,金泽尔长期使用禁药,身体变得过分强壮,尤其是与中学 同学相比。因此,不少人认为,金泽尔的强壮身体在很大程度上是依 靠类固醇药物催起来的。 • 尽管金泽尔的父亲深知使用违禁药物将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但是他还是像许多美国家长一样,鼓励孩子从事竞技体育,走上田径 场、高尔夫球场和网球场,并为自己的孩子搞来“大力丸”。 •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从事竞技体育不仅可以让孩子不在街上惹事 生非,而且还可以创造价值。 • 然而,让金泽尔父子感到遗憾的是,一些大学球探观看了金泽尔 之后感到,这个孩子虽然现在块头很大,但是类固醇药物已经开始给 他带来危险,因此这些大专院校不准备吸收金泽尔加入大学体育联盟 。
第十五章
兴奋剂使用的心理分析
在竞技运动中使用兴奋剂的行为,不仅在道德 、法律和医学伦理上存在严重的问题,而且由于运动 员的榜样作用,这种行为正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 蔓延,在世界各国已经或正在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十五章
兴奋剂使用的心理分析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体育界对兴奋剂问题知
之甚少。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竞技体育竞争的
全球高科技产业的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升级换带
。现代科学技术的许多重要成就直接应用于体
育运动,对世界体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十五章
兴奋剂使用的心理分析
高新技术与体育科技的发展
•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高科技成果不断被应用于体
育领域,竞技运动,尤其是奥运会等国际重大赛 事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各国科技综合实力和水平的 “竞技”。科学技术成为推动世界体育运动发展 的一个重要动力与要素。至20世纪90年代,体育 科学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
第十五章
兴奋剂使用的心理分析
• 体育科学朝着多学科综合性方向发展,形成一个包 含体育自然科学、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体育管理科 学在内的综合性学科体系。
第十五章
兴奋剂使用的心理分析
• 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
和比赛中。
第十五章
兴奋剂使用的心理分析
• 各国体育界更加重视将各类高新技术运用于体育运 动实践,大量新型材料和尖端设备被运用于运动训
通过训练外手段提高运成绩,并对运动员的身体健康
造成危害。
使用兴奋剂 为提高运动成绩而使用对运动员健康具 有潜在危害的临时性物质或方法;或者,运动员体内 出现了某种禁用物质,或有证据表明其使用了某种禁 用物质或方法的均被视为使用兴奋剂。
第十五章
兴奋剂使用的心理分析
从医学角度,可将兴奋剂分为刺激剂、麻醉剂、
日趋激烈,兴奋剂这一“国际公害”也开始波及中国 ,特别是8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游泳队引进了原东 德教练和队医,兴奋剂开始在中国的体育领域萌芽和 滋生。
第十五章
兴奋剂使用的心理分析
二、 兴奋剂的分类和作用
• 历史背景 • 有关争论 • 兴奋剂的概念
第十五章
兴奋剂使用的心理分析
有关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的最早报道
练与比赛。
第十五章
兴奋剂使用的心理分析
国际体坛加强反兴奋剂领域的合作
• 国际体育界重视兴奋剂问题始于 1960年第17届罗马奥运会,来自 丹麦的自行车运动员努德·詹森因
服用兴奋剂而导致其在比赛中死亡
。这一世界体育史上首例因服用兴 奋剂而导致运动员死亡的事件震动 了整个国际体育界。此后,一些国 际体育组织开始采取措施禁止运动
,科技进步使得人类生活变得更加医学化、药学化。
于是,一个独特市场的产生是很自然的:一方是有巨
大需求的竞技运动员,另一方则是能提供医药学帮助
以改变身体机能的医药学专家。两者结合就造成了当
今世界体坛兴奋剂使用的泛滥。
Hale Waihona Puke 第十五章兴奋剂使用的心理分析
在对待兴奋剂使用的态度上,国际体育界并不完
全一致。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一种与坚持禁用兴奋剂
镇静剂、合成类固醇、利尿剂、掩盖剂、肽类激素等
员服用兴奋剂。
第十五章
兴奋剂使用的心理分析
• 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发生了加拿大运动员本·约翰逊服 用兴奋剂丑闻。这一号称“20世纪最大的兴奋剂丑闻”震惊 了全世界,再次给国际体坛敲响了警钟。本·约翰逊是百米 短跑运动员。他在汉城奥运会的百米短跑决赛中跑出了9.79 的最新世界纪录。然而仅仅数小时后,药检显示出他服用了 兴奋剂,世界舆论为之哗然。约翰约的比赛成绩最终被取消 ,本人被立即遣返回国。本·约翰逊服用兴奋剂事件产生了 深远影响,促使各国政府和国际体育界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来制止兴奋剂的扩散。
第十五章
兴奋剂使用的心理分析
使用禁药被停赛的怀特
• • • • 体育经济空前发展,体育明星口袋充盈。国家荣耀、个人名利、 家长梦想促使家长、教练给年幼无知的儿童使用大量违禁药物,给他 们造成了终身病痛和遗憾。 美国体育少女使用禁药多 不久前,美国国会提出的一项报告证明,美国十来岁的女孩使用 违禁药物现象非常严重。她们使用禁药不仅为了减轻体重,更多的是 希望在体育方面创造出惊人的成绩。 日前,28岁的前美国世界短跑冠军凯利·怀特被请到美国国会,讲 述她使用违禁药物造成的影响。怀特在2003年的巴黎世界田径锦标赛 上获得了女子100米和200米冠军。但现在,这两块金牌全都因为她使 用违禁药物而被剥夺,同时,这也药物也对怀特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 大的伤害。 美国体育健康专家透露,美国许多少女从9岁起就开始使用包括 类固醇在内的违禁药物。她们使用禁药无非是为了当模特、电影明星 和体育明星。
的态度相反的观点,即认为可以干脆放开使用兴奋剂 ,对所有的运动员而言,这也不失为一种公平。 尽管存在争论,但现今国际体育界的主流是坚决 禁用兴奋剂。国际运动心理学会也在1994公开表明了 其反对兴奋剂使用的明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