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池莉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池莉的小说创作,从早期到现在都表现了当下的世俗生活对于普通劳动者的意义,表现了日常的现实生活怎样塑造了他们的感受、爱情和命运,表现了掩盖在那些平凡、琐碎的欲望之下的,平民式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但她的创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顺应时代的变迁,将自己的创作与社会环境巧妙地融合,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一)87年前后的新写实时期此时池莉的题材选取及关注层面主要集中在作为核心家庭的人的世俗生活,并力图表现凡人在琐碎困窘的俗世中个体与外在环境的冲突。
这一时期作品中人物的共同特征就是能够丢掉幻想,面对现实,乐天知命的活下去。
如《烦恼人生》中的印家厚。
(二)九十年代以后近几年,池莉将笔下的人物置身于商品大潮和市场经济所构造的特定环境中。
近作中的人物都充满着饱胀的人生欲望,如《你以为你是谁》中的陆武桥,《来来往往》中的康伟业等。
(三)近两年此时池莉的作品已转到写两性,从性别开始思考生活。
总结池莉在对市民社会中“现在时”的关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浅谈池莉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中国现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就是关注和表现普通民众的艰难人生。
而中国的许多作家也正是在朝着这一方面努力,他们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充满同情、充满怜悯、充满关爱,也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不平,甚至为他们呼吁,为他们呐喊。
池莉就是这样一位描写平民百姓生活的作家。
但平民百姓的故事在她的笔下已不再是一个关于“他者”的叙事,因为池莉不是同情而是认同这种平凡、普通的人生。
她坚信对于更多的普通人来说,人生的意义和生命价值就存在于当下的现实生活之中。
从早期作品《烦恼人生》到后来的《来来往往》再到她的近作《有了快感你就喊》,池莉执着地表现着当下的世俗生活对于普通劳动者的意义,表现日常生活怎样塑造了他们的感受、爱情和命运,表现掩盖在那些平凡的、琐碎的欲望之下的,平民百姓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的作品是一成不变的。
确切来说,对中国人真实生命状态的关注与表达只是她作品中的一个主干,主干虽然不变,它的枝枝杈杈却各有各的不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世界文学潮流也从经济的窗口挤了进来,使中国的当代文学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状态。
作家们有了新的想法,新的观念,新的认识和新的追求,在整个大的走向上加强了对人本身的关怀,对人内心生活的体贴,对于中国人真实生命状态的凝视和思考,而池莉就属于这批作家中的一个佼佼者。
她将自己的创作与社会环境巧妙的融合,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一、87年前后的新写实时期,在池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都普普通通,干不出什么大事,他们都庸庸碌碌地活着,随波逐流地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
当然,他们也不是每天都无忧无虑地活着,他们也有各种各样的烦恼。
有对现实生活的种种不满,有满腹的牢骚,有很实际的生活追求和理想,尽管追求和理想未必能如愿,但是他们都很想得开,都很有自知之明,很会安慰自己,很会积极的去适应外在环境,因而总是能从烦恼苦闷中解脱出来。
无论是什么样的环境,他们都能按部就班的活下去,而无论怎样活着,他们都不会痛心疾首,当然就更不可能会去自杀。
这些人物一个鲜明的共同特征就是能够丢掉幻想,面对现实,乐天知命的活下去。
如《烦恼人生》小说描述了武汉的一名普通工人印家厚一天的琐碎生活。
作品以流水账一般的形式叙述了印家厚如何为早晨上厕所、挤公共汽车、评奖不公、接待日本人参观、给自己父亲和老丈人买生日礼物、儿子的教育问题、夫妻纠纷等等事情而烦恼。
他要应付各种各样的人,如在车上与儿子冲突的大姑娘、幼儿园的老师、误会了他的厂长和年轻的工人以及自己的妻子,甚至还有对他表示倾慕的女徒弟雅丽。
这种种状况带给他的烦恼,使他没有一刻不处在为难之中,但他并不灰心丧气,总是能够说服自己,为自己找到心理平衡,仍然希望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读完这部作品给人最深的感受就是烦恼人生,人生烦恼。
烦恼总是和人生形影不离,人生就别想甩掉烦恼。
在这个充满烦恼苦闷的人生中,印家厚却是一个知足能思,能乐观面对现实,安于现状的人。
而他所遇到的烦恼又是生活中平凡的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们都有可能遇到的烦恼。
他有过美好的理想抱负却没有实现,而对此他却能坦然处之,从不为此而感到遗憾而怨天尤人,他有过真挚的感情,而命运却很会开他的玩笑,让他娶了一个蛮横粗俗的女人,而他也能欣然接受从容面对。
到了《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作品所描绘的就是平淡琐碎的武汉市民的世俗生活。
猫子将体温表由于高温爆炸一事当作大新闻逢人就讲,而且不厌其烦,听者也无不津津有味。
猫子的女友燕华一边支使猫子干活一边又和他斗嘴。
纳凉的街坊邻居们聊闲天、搓麻将、议论海湾战争,说些不沾边的话,所有的人都是无聊庸常而又有滋有味的活着。
没有厌世,也没有超脱,“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便是人们的日常精神状态。
在这一时期,池莉的作品告诉人们:人就是这样活着,有不满,有烦恼,但没有办法,不满和烦恼都不能改变现实,幻想是没有用的,环境制约着你,你只能去顺应它,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二、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顺应这种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中国平民百姓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人为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开始下海经商,所谓“十亿人民九亿商”就足以证明商场对人的诱惑之大,然而时代环境的变化也引发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社会人生问题,这当然也就触发了文学的发展。
作为一个敏感的作家,池莉对这种社会生活的变动更有着强烈的感应。
她的感受结构不是封闭的僵化的,而是开放的,无边界的,有活力的,能与时俱进的,她紧紧按住生活的脉搏,随时察觉它在节奏、韵律方面的新变,从而使其作品显示出了强劲的生活动感,甚至给人以日新月异、目不暇接之感。
通过池莉近期作品如《化蛹为蝶》、《来来往往》、《午夜起舞》等,可以看出池莉作品的题材重心也发生了战略性的转移。
虽然世俗生活仍然是她创作的主源,但是作品中人物的生活舞台已经不再局限于家庭或家族生活的小圈子,而是更多的渗入了市场经济的因子,多让笔下的人物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载沉载浮,演尽人生的各种悲欢离合,尝遍世间的喜怒哀乐。
透过池莉近期的小说可以看到当年类似印家厚的住房条件的窘迫,上班乘车的拥挤,工作上的不如意等等的生存烦恼已荡然无存。
由于她近作中的人物都是时代的弄潮儿,都驰骋于商海世界,所以他们的烦恼也就转变为如何成就“不如意”的婚姻之外的婚外恋情的生活烦恼。
因此,池莉近作中的人物都充满着饱胀的人生欲望。
在作品中,池莉也确实让她笔下这些人物的欲望得到满足,让他们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所以这些人物给人的印象都是生机勃勃意气风发的。
但另一方面,池莉又没有让她笔下的这些人物真正的到达极乐世界。
因此,这些人所获得的仅仅是一种“相对幸福”。
如《你以为你是谁》中,由出身与学历塑造成的知识型的男性形象已不能成为时代的偶像,代而取之的是有钱的生意人。
工人出身且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陆武桥为了摆脱生活的困境,不惜停薪留职而承包起居委会的餐馆。
改革的浪潮中他干得有声有色,还挣得了一份可观的产业,因有着饭店小老板的身份一跃而成为时代的宠儿,才貌双全的女博士宜欣不但没有因学历上的差距与他保持距离,反而不惜一切代价投入陆武桥这个小老板的怀抱,甚至还义无返顾的与之同居。
但池莉并没有让他们生活在一起,女博士宜欣最终还是离开了与她的理想不相容的“爱情”,远嫁“环境舒适的异国他乡”。
可以说陆武桥与宜欣最后分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宜欣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但这其中也有某种文化背景的因素在起作用。
透过作品,我们还可以看到造成陆武桥烦恼的除了与宜欣的爱情外,还有其他的。
他有众多的家庭成员退休或下岗在家,使他担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而他又无法把他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到极致,使他真正成为家庭成员心目中的救世英雄。
再如《来来往往》给人的感觉好象这是一部“多角恋爱”的戏,是康伟业与四个女人来来往往的关系,是一个男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彷徨。
其实则不然,故事虽然是以康伟业与几个女孩子的情感纠葛为主线写的,但其中所蕴涵和要揭示的却是人们在拥有了物质生活后,在思想、道德、观念上的变化,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找寻。
他为了改变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毅然决然地决定下海经商。
他很有经济头脑,做得如鱼得水,经济条件也大大改善。
他有家庭,有事业,这本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但他也有他的烦恼。
他的妻子段莉娜出身于很好的高干家庭,其高干家庭在那个特殊时代给了康伟业不少帮助和恩惠。
也这是因为如此,所以段莉娜一直居高临下,康伟业则是倍感压抑,一直处于很被动的地位,所以两个人的夫妻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平衡的。
再到后来,等到康伟业下海经商,经济条件大大改善而段家却开始没落,段莉娜一下子从云端跌到地上,两人的关系再次出现了不平衡。
这也使他们的夫妻关系加剧恶化,这些都使康伟业烦恼,然而,他解决这种烦恼的方法不是想方设法改善夫妻关系,而是找情人以此来寻求解脱。
他的情人林珠是个独立果断敢爱敢恨的女人,她对感情的处理方法很简单:和则聚,不和则散,所以为了爱情她有足够的勇敢,可是当爱情与婚姻之间形成巨大的鸿沟时,她又毫不犹豫的离开了康伟业。
可以说,康伟业正是由于自己的恋爱婚姻和成就都曾经受惠于妻子段莉娜的家庭才无法挣脱段莉娜的控制与林珠结合。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陆武桥和康伟业在事业上都很成功,在个人的感情方面也都曾幸福过,但他们的幸福是短暂的,如昙花一现,所以说这些人所得到的只是一种“相对幸福”。
池莉的近作真实地描写了人在现实中的这种生存状态,因而具有重要的人生启示意义。
三、最近,池莉又以她的新中篇集合——《有了快感你就喊》而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
该书收录了池莉创作的两部中篇小说:《有了快感你就喊》和《看麦娘》以及这两部中篇的创作日记。
应该说,该书也是池莉创作的一种突破,从对市井、市民、人与人之间的细微关注转向对两性的思考。
她把目光转向了她的同龄人——在中国社会占有重要位置的中年男女。
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中年人,既有丰富的社会人生经验,又承担着社会和家庭生活的责任和压力,同时还对未来社会生活充满着丰富的想法。
乍一看这部作品,好象跟她其他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好像是她的新风格,但我觉得其实很大程度上与她原来的作品是有一致性的。
她只是把她过去作品中隐含的那部分不明显的因素进一步显现,进一步挑明。
应该说,在池莉早期的作品中,女性观已通过两性关系由不平衡的平衡的温和的审视逐渐的明晰起来,到了《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和《生活秀》,池莉则更深刻的描写了两个不同的女性。
前者“回忆”了后知青时代的一个任性、调皮、漂亮、聪明的女知青在乡下的率真得极近浪漫、放肆无羁的无限风光;后者是时下的武汉,一个几乎无所不能的“十全十美”的女人,在情场上游刃有余、在商场上几乎不动声色即能出人头地、在家务中也是兵来将挡、水来土屯的冷艳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