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①唐代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②,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③黄鹂语未成。
不道④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⑤减心情。
(注)①本诗白居易遭到贬谪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
②发:开花。
③舌涩:指言语不流利。
涩,形容叫声艰涩,尚不连惯婉转。
④不道:不是说。
⑤衰病:衰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景象,最后两句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
B.颔联“乱点”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
“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诗人写西湖春景时亦说“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异曲同工,都从“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
C.第四句中“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蘋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
D.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抓住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来写,白雁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这首诗。
【答案】(1)A(2)以乐景写哀情。
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的景象。
渲染了清新明丽、生趣盎然的氛围。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仕途不顺的忧闷心情,以乐衬哀,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解析】【详解】(1)A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不准确,有喜爱,但主要表达的是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2)考查诗歌的抒情方式。
读懂诗句大意的作答的基础。
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诗人正是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望①(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②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③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④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50岁。
②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③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④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1.诗歌尾联中哪些词扣住了题意?2.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古文《旧唐书·杜甫传》和诗歌《野望》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出郊极目2.诗的颈联中“唯将迟暮供多病”一句表达了自己暮年多病的无奈与苦闷,“未有涓埃答圣朝”一句表达了自己无法为国家献出绵薄之力的惭愧、遗憾。
在那个战乱不断的时代,文中“时关畿乱离”、“甫以其家避乱荆、楚”与诗中“海内风尘诸弟隔”、“人事日萧条”都在渲染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漂泊不安、流离失所的生活。
所以,身处其中的杜甫,既为天下苍生担忧,又无能为力,由此诗人内心的痛苦就充分表现在诗的颈联中了。
【解析】1.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尾联“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中的“出郊、极目”紧扣题意而来。
2.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
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
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与《旧唐书·杜甫传》中的“时关畿乱离”、“甫以其家避乱荆、楚”,写出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与此诗忧国伤时,想起诸弟们流离分散,自己孓然身在天涯,未来就更见艰危,表现出一种沉痛的感情。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怀?【答案】1.这是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2.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御敌建功的爱国情怀。
【解析】1.考查对诗句含义及作用的理解。
“持节云中,何日谴冯唐”的意思: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用典的好处是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表现出一种含蓄雅洁的风姿,内蕴比较丰富。
2.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曲写诗人在潼关路上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B.一“聚”一“怒”,一“表”一“里”,将潼关一带的山河特征形象呈现出来。
C.“望西都,意踌蹰”写诗人遥望西都,来回踱步的样子,流露出对繁华逝去的感伤。
D.整首曲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感染力。
2.从“宫阙万间”角度来分析“兴,百姓苦”中“兴”的含义。
【答案】1.C2.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解析】1.C“意踌蹰(踌躇)”的意思是感慨万千,非常痛心,“流露出对繁花逝去的感伤”一句对诗歌情感理解有误。
“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
由盛到衰过程令人“伤心”。
2.考查诗句中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
“兴”指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
这是大声的倾诉,是大声的疾呼,更是对统治者的鞭挞。
5.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答案】1.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歌情感。
结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分析,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和诗歌明白首、颔、颈、尾四联,确定颈联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结合其意思“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分析: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处望神州?”中“神州”指的是长江以南大片的美丽河山。
B.“悠悠”兼指时间的漫长久远和词人的思绪无穷。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了杜甫《登高》中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词的上片作者登高望远,即景抒情,慨叹千古兴亡之事皆已逝去,唯余滚滚长江向东而流。
D.词的下片通过赞美三国时年轻的孙权雄踞江东,与曹操、刘备抗衡,表达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
2.填空:“年少万兜鍪”一句中,“兜鍪”指的是①_____,运用的是②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1.A2.①士兵②借代【解析】1.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分析。
A、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即黄河中下游地区,而不是长江以南地方。
B、C、D说法均无误。
故选A。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
“兜鍪”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用“头盔”代指“士兵”,是形象代本体,属于借代手法。
7.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诗阅读)中吕·普天乐·别怀[元]张可久故人疏,忧心悄。
愁云淡淡,远水迢迢。
一声白雁寒,几点青山小。
满目凄凉谁知道?赋情词写遍芭蕉。
明月洞箫,夕阳细草,沙渚残潮。
(选自《新编元曲三百首》,俞为民孙蓉蓉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1.这首曲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2.请赏析“一声白雁寒,几点青山小”。
【答案】1.与故人离别、疏远而感到忧伤;满眼都是秋天萧瑟的景象而感到凄凉;无人可以交流而感到孤独。
2.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表现了秋天景物的凄清、萧条,抒发了作者惆怅、孤独及跟友人离别依依不舍的情怀。
【解析】1.这首曲,借写景抒写羁旅忧怨,暗含抑郁不得志之恨。
开篇直抒作者的伤怀心境。
首一句是化用孟浩然的“不才名主弃,多病故人疏” (《岁暮归南山》)之句,活画出作者凄凉身世,为下文留下伏笔。
接着连用“愁云”、“远水”、“白雁”、“青山”四样景物,淡淡绘景,点染乡愁。
“满目凄凉谁知道”一句回应上文“故人疏”,这种暮霭寒烟笼罩之中的凄迷景色,正与作者内心纷乱的愁绪相契合。
“赋情词写遍芭蕉”一句,借用陆游“蝴蝶梦魂常是客,芭蕉身世不禁秋” (《客意》)句的意境,慨叹自己孤身飘零,犹如深秋芭蕉,难禁秋风秋雨。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