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轲《孟子》中的教育思想孟轲(约前372一前289),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轲3岁丧父,幼年得力于母教。
"孟母三迁"及"断机劝学"故事,成为家教佳话,广泛流传。
孟轲"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曾游学于齐都稷下学宫。
40岁以后,游说各国,到过宋、鲁、滕,梁等国,虽倍受礼遇,终因其政治主张与时势不合,"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而先后离去。
最后再到齐国,被齐宜王聘为客卿,"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 。
齐宣王不肯实行孟子建议,孟子遂告老还家。
孟子一生从事教育工作。
他第一次到齐都稷下时,可能已开始聚徒讲学。
而最后一次到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已是学生众多名躁一时的大师了。
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晚年还乡,专意讲学,与弟子公孙丑、万章等编成《孟子》一书。
孟子对孔子推崇备至,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叹息自己出生太晚,"未得为孔子徒也。
" 司马迁说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子思是孔子嫡孙。
子思的老师又是孔子高足曾参。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子思之儒"与"孟氏之儒"实为师承关系,后世称之为思孟学派。
战国时期,先有思孟学派,后有荀子学派,儒学得以大张。
唐代韩愈倡儒学道统说,自尧舜以至于孔子,接续孔子的则只有孟子,这是韩愈有意扬孟抑荀。
至此孟子为儒学正统传人成为定论。
孟子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而孟子本人也是以孔子继承人和捍卫者自许的。
孟子在新形势下发展了孔子思想。
他在"诚"本体基础上,构筑起包括天道观、性善论、仁政说、英雄史观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孔孟之道"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根基。
思孟学派所发展的"心性之学"孕育了后来的宋明理学。
孔子、孟子的学说虽不行于当世,但是当封建制度确立需要相应的上层建筑为之服务时,即刻受到重视,被确定为封建国家的正统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包括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游说各国及有关学术争鸣的情况,记录了孟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主张,是研究孟子思想的最主要的文献资料。
全书共7篇,261章,约35,000字。
篇名取开篇首句中二、三字,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每篇又分上下,如《梁惠王上》《梁惠王下》等。
盖自汉以来旧式版本全书作14卷,即每篇上为一卷,下为一卷,合二卷为一篇。
关于《孟子》的篇数。
《史记·孟荀列传》说是7篇,但是东汉应劭《风俗通·穷通》及班固《汉书·艺文志》皆说为11篇。
赵歧《孟子题辞》则说孟子"着书七篇","又有外书四篇"。
他只给七篇作注,认为外四篇"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也。
"七篇流传至今,而外四篇早就亡佚了。
今传《孟子外书》四篇,清代学者已辨明为明人伪作,梁启超所谓"伪中出伪" 。
看来,司马迁七篇说是可信的。
关于《孟子》的作者。
历来有三派意见:孟子自著说、孟子死后其学生编定说、孟子师生合作说。
司马迁说: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
历代多数学者赞同司马迁之说,为师生合作派。
自著派中如朱熹承认书中有孟子门徒笔墨,孟子曾加"删定",是靠近师生合作派的。
学生编定派最主要的论据是,书中诸侯有死于孟子之后的,为什么也称谥?对此闫若璩解释说."卒后,书为门人所叙定,故诸王侯皆加谥焉。
"关于《孟子》的注释。
最早有东汉赵歧的《孟子章句》,《十三经注疏》即用赵注。
以后注家纷纭,重要的有朱熹的注。
古注中最好的是清人焦循的《孟子正义》。
今人杨伯峻有《孟子译注》,注释精当,可读性强。
关于《孟子》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汉书·艺文志》将《孟子》列为子书。
但是汉人普遍视其为辅经的"传"。
五代后蜀时,《孟子》被列入"十一经"刻石,是为称"经"之始。
南宋朱熹取《大学》、《中庸》,合《论语》、《孟子》为"四书",花毕生精力作《四书集注》(含《孟子集注》),《孟子》地位随之提高。
自元仁宗规定科举考试必须在"四书"内出题,而且议论必须遵照朱注,直到晚清废科举一直沿用这一规定。
这样,《四书集注》便是所有读书人的必读书了,《孟子》一书的影响自非其他诸子可比。
总之,《孟子》的地位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没落,逐步被抬高起来,影响也越来越大。
中间也曾有过一点插曲,如明太祖初即位,对孟子"民贵君轻"思想很恼火,下令删去《孟子》85条,另出《孟子节文》一书,至永乐年间又恢复《孟子》全文。
《孟子》继承并发挥孔子的教育思想,许多问题比孔子讲得更为明确、生动;又在新提出的性善论的基础上,发展出"心性之学"。
《孟子》对中国封建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宋代以后的理学教育影响深远。
对《孟子》教育思想,我们"要批判它,要从这个暂时的形式中,剥取那在错误的、但为时代和发展过程本身所不可避免的唯心主义形式中获得的成果。
"(一)《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孔子曾提出'性近习远",对人性善恶没有表态。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 《孟子》性善论的根据是:"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 又说:"人之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 简言之,人生而有"不忍人之心"和仁义礼智"四端"。
这是先验的、超功利的、天赋的良知良能,是人之所以为人、人同禽兽的分野。
"四端"扩充开来即为"四德"。
这需要有信心,要经过主观的努力。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人皆可以为尧舜" ,自谓不能、自暴自弃是无道理的,是有害的。
既然人性善,为什么有为不善的,有恶人呢?《孟子》说,此"非才(性)之罪也",而是环境"陷溺其心",四端遭泯灭所致。
它举例说,水向下流是水的本性,但在外力作用下水可倒流、可上山。
不过处于同样恶劣的环境中,如舜居深山之中,"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
"然而,舜"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故舜成为圣人,而野人仍为野人。
恶劣环境中也有"善言"、"善行",能否为善关键还在于有无积极向善的主观愿望和奋斗精神。
《孟子》还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的心性来自天赋与天相通,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扩充自身善端,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孟子》性善论是唯心主义的,目的是证明宗法道德的合理性与自觉修养道德的必要性。
孟子与告子等人就人性问题展开辩论,深化了对人自身本质的探讨,给以后中国思想界提出一个重要课题。
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其论证教育基本问题及阐述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的理论基础。
(二)《孟子》论教育的作用和地位首先,从国家和社会说,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
《孟子》在性善论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 "不忍人之政"即是仁政。
仁政必须重视教育,"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因为只有教育才能培养"仁者"造就"俊杰";任用这样的人做官才能施行仁政,治天下如运股掌。
"不信仁贤,则国空虚。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向背,它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
教育是得民的重要手段。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总之,教育对于施行仁政、巩固政权,实现社会的统一和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忽视教育,则"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行仁政要"制民恒产"、"省刑罚,薄税敛",让百姓免除饥寒交迫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有了这样的物质条件,还需开办学校抓紧教育工作。
这是因为教育能使百姓树立起人格追求的自觉性,使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如此则天下归心,不用战争残杀即可以"王天下"。
一方面,"有恒产者有恒心" ;另一方面,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 《孟子》把教育同经济同人民物质生活联系起来,发挥孔子"庶富教"思想,勾画出一幅王道政治蓝图。
其次,从人的发展说,教育是保存和扩充人的善端,形成高尚人格的决定力量。
《孟子》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
" 但是,天赋于人的只是善端,而非完全的道德;况且,人受环境影响,善端遭陷溺就会为不善。
所以说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教育的作用即在于促进人对自身固有善端的体认,获得道德修养的主体意识,保存、扩充和发展善端,成为道德上的完人、"圣贤"。
人有天赋善端,"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 性善论解释了教育的机制,对教育培养高尚人格的作用是满怀信心的,包含有外因需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合理成分。
但是,性善论是唯心主义的,这就使《孟子》关于教育的机制和作用的论述,蒙上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