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家长们:
下午好!
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向古代圣贤学习教子之道”。
如何教子成才,是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
《三字经》上讲,“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由此可以证明教育是要讲方法的,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行不通的。
五千多年以来,古代圣贤已经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教育方法,这就是“儒家文化”。
如何将古代圣贤教育思想,用到我们自己的孩子教育上。
今天我有两点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是向古代圣贤借教子智慧。
二是如何与学校合作,做好孩子教育工作。
一、向古代圣贤借教子智慧
结合东方和西方教育思想,我将孩子教育归纳为十六个字“目标引导,过程控制,结果反馈,迈向成功”。
(一)目标引导,做“君子”而不做“小人”
世界畅销书作家马克•汉森说,“人生是要设立至少“101个目标”的。
”因为人生有两大悲哀:第一叫做目标没有达成。
第二叫做目标达成没有新的目标,方向就迷失了。
人生要不断的成功,需要不断的更新人生目标。
下面就举几个例子介绍一下我帮助王光禹制定长期和短期目标的具体做法。
1.人生目标方面
长期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领导好自己,走正道,不走歪门邪道。
齐家:领导好家庭,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光宗耀祖。
治国:领导好一个团队,创事业,干实事,造福一方。
平天下:领导好一个国家,延续五千年华夏文明,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也许个别家长认为这个有点太“高、大、上”了,离现实有点远,其实,这个目标对孩子成长太重要了,一点不远。
举个例子,现在有的学生高考结束把书烧了,有的大学上完就不读书了。
如果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绝对不会发生这种事,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例如领袖毛泽东,读书读到人生最后的24小时。
2.行为准则方面
“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
子规》)。
也就是说,做一个人,最重要的事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第二位的是诚信;第三位的是富有爱心,亲近有仁德的人;以上三点都做到了,如果还有时间,就应该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如果做不到以上三点,就不许读书,因为三项基本要求做不到,读书越多危害越大。
3.学习态度方面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总之,家长要搞好孩子教育工作,《弟子规》、《论语》两本书十分重要,它引导人走正确的人生道路,内容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同时,家长们自己也要学习并做到。
否则,效果会很糟糕,说一套,做一套,最后的结果是言行不一,人格分裂。
(二)过程控制
教育是一个过程,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控制好孩子的成长过程十分关键。
我总结了一句话:“道家、儒家、法家思想相互结合,防微杜渐。
”
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老子,代表著作《道德经》,主要观点“无为”。
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代表著作《论语》,主要观点“仁”,通过言传身教,引导人们走向人生正道。
法家思想,代表人物管仲、韩非子,代表著作《管子》《韩非子》,
主要观点“法治”,强调赏罚分明。
以孩子的学习态度问题为例来说明,有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出现厌学情绪,家长如何来管理?
如果孩子积极好学,没有问题,就用道家思想,无为以牧之,行无言之教。
如果孩子出现厌学情绪,先用儒家思想来给孩子讲道理,但不要用自己的话来讲,自己的语言说服力不强,孩子会反感,要引用经典,如“少不学,老何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
要针对孩子的具体问题,进行说服,要做到“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
如果孩子听不进去,再用法家思想来解决,“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但要做到“用赏贵信,用刑贵正”,特别要注意回避法家思想的危害,“多用赏,少用罚”,用罚会引起孩子的怨恨,《周易》上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因此最好不要用罚。
在学习方面,我从来不惩罚王光禹,只用赏就够了,如果是“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个三个方面出问题,我才会用“罚”。
用法家思想要求孩子学习,虽有快速的成效,可解燃眉之急,但不是长久之计,后面还要心平气和地用儒家思想来劝学,使孩子心里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如何说服孩子,是非常考智慧的事情,需要大家认真思考,要做到“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
可以借鉴一下孟母的做法,“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
应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不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来指责
他。
每个人都喜欢关心、理解和帮助,而不喜欢批评、指责,孩子更是如此。
最后,孩子的厌学情绪化解,变得勤奋好学后,再回归道家思想,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三)结果反馈
正确的目标,精确的过程控制,一般来说,就会有正确的结果,如果我们发现在孩子身上出现了不好习惯的细微征兆,就要反思我们的目标设定和过程控制是否有问题,并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结果反馈。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某次考试没有考好,产生情绪,如何化解?
目标设定:95分以上,小奖一个,97分以上,中奖一个,99分以上,大奖一个。
过程控制:
主观上,孩子学习态度很好,勤奋好学,以学习为乐。
客观上,是否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知识点是否全面掌握。
假如某次考试出现在95分以下,我如何进行反思,解决问题,供大家参考。
首先,分析目标有无问题,题目是否太难,如果是题目原因,则优化目标设定,如第一名获大奖,第二名获中奖,第三名获小奖。
如果孩子学习态度发生变化,则与孩子聊天、谈心,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用《弟子规》、《论语》来引导。
如果是知识点没有掌握,则交给王光禹妈妈,加强辅导。
另外,要引导孩子管理好情绪,教会孩子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
我的做法是这样,给孩子灌输一个理念。
“未来很重要,现在最重要,过去的已经不重要了。
”
例如有一次,王光禹考了个100分,十分兴奋,情绪有些骄傲,我就给他讲“过去的就已经不重要了。
”把成功的喜悦留在心里,重要的是下次能有更好的成绩。
另一次王光禹考的分数不太理想,情绪有些消极。
我就给他说“过去的就已经不重要了”,赶快忘记它,最重要的是现在把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补上。
在现有应试教育体制下,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对考试记忆更多的是失败,因此,帮助孩子调整好情绪十分重要。
要让孩子以学习为乐,就必须帮孩子多注入些正能量,同时清除掉负能量。
二、如何与学校合作搞好孩子教育
学校教育是孩子成才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全力进行配合。
《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
也就是说,孩子生下来时都是好孩子,大家都差不多,后来出现善恶、好坏之分,是没有教好的原因,只养育不教育,是父母亲,特别是爸爸的过错,如果没有严格、认真地教,则是老师懒惰的原因。
因此,孩子教育问题,父母亲是第一责任人,老师是第二责任人。
有的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一个好学校,交给一个好老师,就完事了,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家长才是第一责任人,老师是辅助家长教学的,对于老师提出的要求,我的做法是全力配合,严格执行。
我负责价值观灌输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王光禹妈妈负责学校教育辅导与跟踪。
另外,我要求王光禹在学校要乐于为学校、班级服务,帮助他人。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也就是说,伟大的人无私地为天下人服务,不去考虑人个的得失,帮助天下人,最后的结果是天下人都支持他,因而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在对待学校推荐参加的各种比赛活动方面,我借用部队的一个优良传统。
“有红旗就扛,有第一就争”。
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参加比赛活动,培养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和进取精神。
能拿到奖状就给予奖励,没有获奖也无所谓,重在参与。
有的家长工作很忙,没时间管孩子,怎么办?
关于这个问题,我给大家推荐一个人,供大家参考。
他就是毛主席和蒋委员长共同推崇的一个人“曾国藩”。
曾国藩长年在外带兵打仗,公务繁忙,相信比我们大家要忙得多。
为了教育子女,他就时常给儿子写信,最后,这些信汇集到一起,形成了一部名著《曾国藩家书》,而且效果很好,后代没出一个败家子。
最后,引用弟子规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发言,“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也就是说,孩子都是能教好的,家长们永远不能放弃,至古以来,圣人和贤人都是培养出来的。
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