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级管理 网上作业答案

班级管理 网上作业答案

班级管理网上作业答案一、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 10 分。

)得分:101. 在教室中的教师经常用到的强化有(BCD)A. 内部强化B. 外部强化C. 替代强化D. 自我强化满分:2 分2. 儿童对“规则”的反应有 (ABC)A. 同步行为(容纳)B. 非同步行为(独立)C. 反抗行为(越轨)D. 服从满分:2 分3. 下面关于班级团体的基本观点中,正确的是 (ABC)A. 班级团体具有源于正式组织层面的特性与源于个人属性层面的特性。

B. 班级团体从正式组织层面对儿童提出的要求,与儿童作为个人属性的需求之间,多少会发生矛盾。

C. 实现正式组织要求的力,与实现作为个人属性之需求的力的碰撞,制约着班级团体的模式。

D. 班级团体的教育能力小于个别教育的效果。

满分:2 分4. 教师在说服学生的过程中,有效的说服技巧有 (ABC)A. 教师要倾听儿童的陈述。

B. 儿童凭藉自己的意志,根据教师的说服作出决定。

C. 教师的说服被接受,儿童改变了态度与行为,并不代表指导就此告终,这里要积极地评价并激励儿童尔后的态度与行为。

D. 教师要利用自己的威信让孩子惧怕,顺服。

满分:2 分5. 影响说服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受信者的特性和个别差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DE)A. 智力和自尊心(自尊感)低的儿童与之高的儿童,其被说服性较高。

B. 依赖性强的儿童,其被说服性高,相反,自主精神(或自律精神)强的儿童,其被说服性低。

C. 攻击性强的儿童比之弱的儿童,其被说服性低,显示出受社会势力引诱倾向的儿童不太受说服的影响。

D. 女孩比男孩易受说服的影响E. 对说服话题的自我参与度(关心度和重要性)低的儿童比之高的儿童,更易受说服的影响。

满分:2 分1. 综合指导综合指导:具有下列的影响作用:灵活地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以此为基础引出儿童自发的行为,促进他们的思想以及同班同学的交往与交流。

满分:10 分2. 反抗行为反抗行为:是指在要求与多数意见保持一致、维护“规则”之类的规范的状况下,采取针锋相对的态度和行为。

三、简答题(共2道试题,共30分。

)1. 针对分庭抗礼的儿童,我们该如何对其教育?儿童采取不适当行为→恳求他改正无效→儿童采取分庭抗礼手法→承认儿童赢了,对其不适当行为不予理睬→对全班儿童的适当行为作出鼓励→对问题儿童的适当行为作出鼓励→为全班儿童提供合作与贡献的机会→为问题儿童提供合作与贡献的机会→发动班级议会制订规则→委之于社会结局无效→开放式咨询。

2. 如何在班级中确立民主秩序一构筑互相帮助的场所——班级作为这种“教育共同体”的班级,其实拥有种种优点。

第一个优点是,班级成为儿童通过体验学会合作的场所。

第二个优点是,在基于合作原理的教育共同体中,教师比较超脱。

第三个优点是,在传统的扇形人际关系结构中,教师可以利用的同学通道,是教师分别与每一个儿童联结的渠道。

二培养班级中的民主精神班级议会分为例行议会与临时议会。

讨论应严格贯彻以下规则:1、畅所欲言。

2、虚心听取他人发言。

3、不针锋相对地反驳他人意见。

如要反驳,不说“你错了”,而代之以提出方案,说:“我是这么想的。

”4、先讲结论,再说明理由。

诸如“我是这么考虑的,因为……”。

适当的讨论方法有四大优点:第一、有助于锐意发现建设性意见。

第二、为儿童学会建设性的讨论方法提供机会。

第三、几经周折不能取得一致意见而双必须统一全班步调时,可以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第四、可以激发消极型儿童的发言勇气,因为这样做不会有“挨批”之虞。

三彻底理解何谓民主型规则规则只要是民主制定的、合理的,儿童就会自觉地加以遵守。

当儿童违法规则时,就的依据规则处置。

凡规则中预期规定的违反者应负的责任,教师可以立即据此采取行动。

倘若违法了未能解决应负何种责任的规则,教师不能对问题儿童采用社会结局的方法处置。

只要违反者应当承担的责任未能在规则中明文规定,便不能采用体验社会结局的方法。

四如何对待违反规则的儿童当儿童违反规则时,就得依据规则处置。

五把班级交给儿童班级议会的最大作用就是制定角色规则和禁止规则。

六我们为什么说得这么刻薄教育儿童确实是一件繁难的工作,但不能造成严厉的罚则。

这种想法当然有若干理由。

第一,因为这仍然是一种处罚。

第二,不守规则的儿童毕竟是少数,不能因此对全体儿童抱有不信任感。

第三,常常违反规则者一般都是有心理问题的儿童。

四、论述题(共2道试题,共40分。

)1.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使儿童学会负责?一、绝对不处罚儿童绝不能训斥儿童,因为训斥不会有任何教育效果。

儿童遭到训斥之后,也许会停止不适当行为。

但这只有在训斥者在场的时候。

在训斥声中长大的儿童只能消极的。

在他们看来,“积极地进行会遭到训斥,为免于训斥,只好什么也不做了”。

我们所期望的,是把儿童培养成旨在求得建设性行为的喜悦而采取建设性行为的人,而不是养成害怕受罚而提心吊胆地生活的人。

训斥也未必能阻止儿童不适当的行为。

因为受训斥的儿童感到因此而引人注目了,或者“干了一仗,誓死报复”,于是继续采取不适当行为。

训斥还会恶化师生关系。

儿童会愤愤然感到,“老师是我的敌人”,从此紧闭自己的心扉。

把自己视为敌人绝不是教育。

问题儿童对教师牢骚满腹,这实际上是教师一手造成的。

处罚还会对整个班级产生不良影响。

一些儿童受罚,另一些儿童就会产生优越感:“那个家伙是笨蛋,我聪明。

”竞争原来就在班级中作祟了。

另一些儿童则丧失勇气,“尽量少做,免得出岔子。

”处罚也许会产生一时的效果,但这些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二、使儿童尝到行为结局的苦果我们倡导替代处罚的方法是,“使儿童尝到结局的苦果“。

大体上有三种做法:(一)自然结局所谓自然结局,是指儿童行为的结果所必然导致的局面,不要剥夺了儿童体验这一结局的机会。

在发现儿童的不适当行为时,首先寻思一下,“如果我不作任何干预,会导致什么结局?”设想的结果倘若仅仅会给儿童带来不便,且这种不便对儿童来说不是致命性的,那么你就可以鼓起勇气人儿童尝尝苦果。

使得儿童体验自然结局,前提条件是保证儿童的人身安全。

(二)社会结局所谓社会结局,是指儿童的行为按照社会的约束将会达到的某种结局。

所谓合理的规则,需满足下述条件:1.步骤的民主性:全员参与规则的制订与运用。

2.内容的合理性:理所当然、毋庸置疑的内容。

3.适用的平等性:不存在例外的特权阶层,包括教师在内,须一律遵守。

这种规则若不存在,社会结局也将不存在。

对教师片面地决定、不明白为什么是必要的、强加给学生的规则。

(三)逻辑结局逻辑结局是指儿童发生行为之前冷静地讨论这种行为将会带来什么自然结局或社会结局,最终让儿童自己判断该行为是否应当继续的一种方法。

至于运用逻辑结局的技法,必须满足如下三个前提条件:1.老师自始至终要冷静,不强加自己的意见,也不感情用事。

2.儿童处于洗耳恭听的状态。

3.师生之间确立了合作性的人际关系。

逻辑结局的技法是非常复杂的,需要有相当高的素养。

不仅是技术方面的素养,还要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合作关系,否则,这种技法只能归于失败。

逻辑结局的技法不应掺有任何消极感情。

既然是激励勇气,那怕是微妙的措辞和语气,都会影响到逻辑结局的成功。

哪怕教师有一丁点强迫他们听从其意见的想法,都会露出破绽来。

这种技法只有在彻底摆脱了一切“控制欲“之后才能运用。

在尚未拥有完全委之儿童区作出决断的勇气之前,这种技法是不能运用的,一旦运用逻辑结局以便将自己预先准备好的结论强加给儿童,它往往就会变质为处罚了。

三、谁该负起解决问题的责任教师往往有包办代替的倾向,吧明明应由儿童负责的问题统统包揽先来。

试问,“这究竟是谁的人生课题呢?”倘若儿童的行为结果仅仅是落在这个儿童身上,那么,这是儿童的人生课题,不是教师的人生课题。

解决儿童的人生课题乃是儿童自身的责任,即非家长的责任。

然而,屡屡用了“不适当行为”这一冷僻的名词,这是笔者新造的术语。

我们不想用“不良行为”之类的术语。

善乎恶乎,不过是人们主观的价值判断,缺乏客观根据,我们不能把我们的价值观强加给儿童。

相反,如果说某行为是否是“不适当行为”,这就有某种程度的客观判断标准了。

所谓“破坏”,系指“实质性的扰乱”,因此尽管从世俗的偏见来看,这是不良行为,但对您、对别的儿童、对整个社会并不构成扰乱的行为不算不适当行为。

儿童行为结局只要不算破坏性的影响他人,就不能说是不适当行为,但也不算说对共同体的非破坏性行为全是适当行为。

所谓适当的行为是指对共同体无破坏性的,而且对自身和共同体均有建设性意义的行为。

自己的人生课题要靠自己解决。

我们认为,这是儿童必须序号的最重要的事情。

一方面,必须不断地鼓起儿童大的勇气;另一方面,要尽量多地付诸自然结局。

对在自然结局中不能解决的课题,则积极地帮助他们通过社会结局和;逻辑结局加以解决。

恐怕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教育法不同于传统教育法的最大差别。

解决儿童的人生课题乃是儿童自身的责任,既非教师亦非家长的责任。

四、厘清应当合作解决的问题教师真正的工作是首先要负起自己的责任,也就是好好教学,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这是儿童无法胜任的,也是教师固有的课题。

教师有教师的工作,学生有学生的工作,原则就是如此。

但是,一个人未必能独立地解决自身的问题,教师要上好课,管好班级,非有儿童的合作不可。

同样,儿童要采取适当的行为,一方面要有教师的合作,另一方面要有同学的合作。

这种同心协力是不可或缺的。

无论何种场合,教师都应当协助儿童解决问题。

作为共同的课题,必须满足下列两个条件:一是用明确的语言表示要求合作二是被要求的一方要同意给予合作。

共同课题有两种,即教师和个别儿童的共同课题,以及班级全员的课题。

无论哪一种,一旦有谁提出“想把它列为共同课题”,双方都得作出承诺。

本来并不存在的共同课题,而只存在个人的课题,要经过这种种步骤,才能成为共同的课题。

共同的课题不仅产生于师生之间,教师的另一件工作就是发现班级的共同课题,激励儿童通过合作解决课题的勇气。

2.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儿童的积极性?一、给儿童勇气儿童采取不适当行为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丧失了建设性生活的勇气。

凡是儿童,原本总是向往建设性生活的。

然而当他们采取儿童式的建设行为时,周围的成人却做出了种种挫伤儿童勇气的反应。

长此以往,他们会以为,纵使作出了建设性行为也是“出力不讨好”,从而丧失了建设性生活的勇气。

所谓“挫伤勇气”的反应,无非是批判、视而不见、褒扬后的压力等。

只要周围的人们不挫伤儿童的勇气,儿童就不会丧失参与这个社会的意愿。

在班级中挫伤问题儿童勇气的,只有目前的教师,班级的其他儿童也一起介入,使得整个班级充满着挫伤问题儿童勇气的氛围。

能够驱散教室中这种气氛,解脱这种恶性循环的,也只有现任教师而非别人。

唯有教师才能斩断这个恶性循环链。

要杜绝问题儿童的出现,教师就得时时赋予儿童采取适当行为的勇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