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磨课教学设计(一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及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
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
准备
课件 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内容
师生活动
备 注
新
课
及
五、给画面命名。
师:我们就来为这三幅画面分别起个名字吧!写在书上相应的段落旁边。
六、总结拓展,课外延伸。
1、师:碧螺春也得到了外国人的赞誉。一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齐读。
那么,你们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看到了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玉和完全小学
教研组集体备课教案(二磨)
二、检查预习:开火车读生词。汇报课文内容。
三、出示自学目标: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图画?并为每一幅图设计一个合适的名字;你最喜欢哪一幅图并说明理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问题答案,老师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抓关键词进行阅读,让学生感受人美、景美、茶美。
四、延伸拓展:根据自己课下搜集的和从课文中了解到的有关碧螺春茶的知识,为这种名茶写一个简洁的说明。
(1)加强理解、体验、感悟,通过读、听、看、练、议的最基本的语文教学形式,让学生与文本紧密的接触,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感悟文本,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茶艺,激发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2)注重实践、综合、开放。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泡茶、品尝。在品茶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碧螺春特有的韵味。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深化文本的意蕴。
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
准备
课件 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
注
新
课
及
应
用
第一课时
一、导入: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各种名茶享誉海内外。产于太湖边东山和西山的碧螺春更是茶中珍品,周怀民曾写《太湖春色》:“春到南方万象新,满山茶树绿好云, 鼋渚烟涛正拍岸,扶杖来品碧螺春。”茶久负盛名,作者的文章也写得如诗如画。
2、教师范读课文。你来到湖山的茶园了吗?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二)读出图画
1、师:刚才我们感受到茶园的景色是美的,劳动着的采茶姑娘是美的,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吗?下面我们再读读这段,还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师:(课件出示),能把这些空填上吗?好,老师给大家一段时间准备。
滦南县玉和完全小学
教学设计
设计教师:赵学芳
玉和完全小学
教研组磨课教学设计(一磨)
课题
碧螺春
课型
新授
课时
两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品读,让学生感受江南的春光美,采茶姑娘的勤劳美,体会焙茶手技艺的娴熟美,品味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美。
教学
重难点
三、走进“入夜炒茶图”
1、师:碧螺春不炒隔夜茶,炒制好的碧螺春又叫什么?(工艺茶)对,那么你们怎么理解工艺茶?想一想,哪些句子让你觉得碧螺春是当之无愧的“工艺茶”?并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
四、走进“月下品茶图”
1、默读品尝的段落,你品出了碧螺春的什么呢?
2、师:这样品尝一番碧螺春,此时此刻你的感觉是?
组员三建议:
赵老师设计的讨论问题“你最喜欢哪一幅图并说明理由。”这一问题发散性很强、个性化理解很强。但问题的知识指向性不够,学生容易从虚空出去理解。
组员四建议:
走进“清晨采茶图”这部分处理的环环相扣,但给我的感觉学生脱离了语言,想象和观看画面都应该在有了品读语言的铺垫下进行,建议“抓一个”醒“字,把湖山写活了,赋予了人的情感,再看此时充满生机的湖山的情景,六年级要抓住语言训练点培养学生品悟语言的能力?
组员二建议:
“导入”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导入的目的在于创造氛围,合理铺垫,它直接作用于课堂主体,不可忽视。赵老师的导入语,文化内涵颇耐人回味,是不可多得的好“导入语”。可是下一步做的却是什么呢?检查预习。等到生字、内容梳理一通折腾之后,原来精心设计的导入所创造的情境、氛围都没了,依然需要我们带着“生茬口”进入课文。
组员集体备课记录:
组员一建议:
从目标的确定来看,赵老师很好地把握了本文的意境美、语言美,这确实是一篇非常好的朗读训练的篇目。然而目标的设置又显得过于泛泛,“正确、流利”好衡量也好操作,但“有感情”就显得笼统,怎样做才能达到有感情呢?应当具体到朗读方法的指导上,从重音、轻读、快慢、抑扬、停顿、节奏、拖腔、语气等方面具体点拨指导。这样才能使“有感情”有了传达的手段,从而落实。朗读的过程,并不是“带着感受读课文”,而是通过朗读课文,“读”出感受。
玉和完全小学
教研组磨课教学设计(二磨时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轻重读与语气结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
2.过程与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出话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碧螺春》,来读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回忆一下,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碧螺春的哪些方面吗?指名说。
2、师:碧螺春的有名,不仅仅因为它的香气,碧螺春的采摘、炒制、品尝(板书)也令人回味无穷。
二、走进“清晨采茶图”
(一)想象图画,表达图画
1、师:听老师读,你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应
用
新
课
及
应
用
新
课
及
应
用
新
课
及
应
用
一、揭示课题、披文入情。
教研组
高年级语文组
组长
赵素云
参备人员
全体成员
主备教师
赵学芳
学科
语文
课题
碧螺春
主备教师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传统文化吐馨香”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通过名茶碧螺春,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课文开头,仅用一句话点明了碧螺春的“久负盛名及主要产地。接下来,课文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传说、采摘、制作、品尝碧螺春以及人们对碧螺春的评价和喜爱。文章结构紧凑,前后连贯,描写细致入微,用词准确生动,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