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环境范文

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环境范文

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环境范文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发展所需不相适应
人才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往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
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对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具有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结构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就目前高职
院校人才结构与XX当地经济发展的联系性来看,两者互补性较差。

XX作为农业大省,素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转
型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成为XX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技术型产业发展的需求迫使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具有创新意识、掌
握先进技术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仍然滞后
于市场所需,一方面其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所需不相符合,主要表
现为理、工课专业设置门类的增长点远远高于农学、医学、经济学
等专业,另一方面人才层次结构与区域发展所需矛盾突出,高职院
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应用型、操作型的人才,而企业则对具有
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关注度更高。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盲目性以及
人才定位的误区,使得人才资源浪费严重,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发
展所需的矛盾也日益尖锐。

二、区域经济环境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区域经济环境下,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又
掌握着一定的主动权。

一方面,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要求高等职业
教育必须面向当地经济发展,主动承担为当地经济服务的责任;另
一方面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教
学资源,也渗透了更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因此,高职院
校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社会环境下,要具备高瞻远瞩的精神和激流
勇进的气魄,选择正确的教育路径,实现教育服务于经济的重要目
标。

(一)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社会适应度是指学生在
就业过程中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适应能力,主要表现为是否能够较
好地认同自己的职业、是否能够很好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等等。


区域经济环境背景下,高职院校一方面必须认识到应用型技术人才
在市场经济中所占的分量,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
积极培养专业对口的综合性人才;另一方面要在坚持“掌握知识是
硬道理”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较早在实际体验中积累“实战”经验。

永州职
业技术学院在专业的设置上紧跟XX经济转型发展的现状,理工电子、医学、信息工程、商贸旅游、师范等五个学院面向当地人才需求,
及其“注重素质教育和动手能力培养,培养的学生基本功底扎实,
实践操作熟练,适应能力强”。

临床医学系更是强调培养市场需要
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临床医学人才,并与当地多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良好平台,以为学生“走出去”搭建
桥梁。

(二)提高高职院校科学研究的服务性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
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必然要求其教育方向紧扣当地经
济发展趋势,以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

因此,高职院校要充
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着眼于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需
求和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需求,致力于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科学研究,从而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做出卓越的贡献。

如学校可以与企业
建立合作关系,以“产学研”为合作纽带,一方面学校通过企业将
知识直接转化为科技成果,为企业赢得利润,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
提供研究资金和研究设备,确保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通过这样良
性的互动循环,从而达到双方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不仅取得到显著的办学业绩,而且为XX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综合性人才,如临床医学系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服务于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医疗、医疗保健、医药等市场,可谓是“好钢用到了刀刃上”。

(三)提升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品质特色品质是高职院校的生存之本,在形形色色的各类学校之中,要想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形成自身独特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结构等。

从XX 经济发展的特点来看,由于消费需求、净出口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拉动,促使其已进入到“发展快车道”之中,但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等问题仍然突出。

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方向上要积极寻求区域环境下新的突破口,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要突出自身学校的特色,又要结合当下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迎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办学计划,从而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积累一定的信誉。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所形成的“永州模式、永州方向、永州精神”既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的一个准确定位,也是对XX当下经济发展的准确把握。

三、结束语
相较于其它几类高校,高职院校适应性和灵活性较强,能够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以及相关政策及时地作出调整,从而充分地满足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

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千方百计提高教育与当地政F、政策、企业发展的适应性,实现教育与经济的互动发展。

相关主题